分享

深度好文|家长,让孩子做一个有自尊、积极向上、有创造力的人

 心静如水vqolwc 2018-09-28

领取福利:小学语文、数学1-6年级下册期中、期末、单元、月考、专项练习试题

让孩子做一个有自尊心的人

自尊心的激发。幼儿的自尊心和荣誉感很强。如果家长能细致地发掘孩子身上的优点并及时加以肯定,就会激发他们的荣誉感与自豪感,并使好的行为得以巩固和趋于自觉化。例如,儿子不知从何时起开始喜欢听自己小时候的故事,于是我虚构一些他小时候的优点,经常告诉儿子:“宝宝小时候可乖了,他最讲卫生,吃饭也很乖……”。儿子总是很自豪。这时再要求他照小时候那样去做,他往往很乐意。

有一个乞丐跪在地铁通道摆着铅笔摊乞讨。来了一个商人,丢下一美金,匆匆离去。一会儿,这位商人又跑回来,认真地对乞丐说:“咱们都是商人,都是卖东西的,我刚才付给了你一元钱,没拿东西,现在我要拿走。”说着,蹲下来,挑了几支铅笔走了。

商人的话,让乞丐大为震动。他第一次听到有人称他“商人”,第一次听到有人说他“卖东西”,他一下子找到了做人的尊严。他迅速站立起来,掸掸身上的土,开始认真经营起他的铅笔摊。经过几年的努力,他成了名符其实的商人。一次,他衣冠楚楚去参加一个商界聚会,在那里,他见到了那位商人。他毕恭毕敬地走过去,深深地鞠了一躬,充满感激地说:“谢谢,先生!是你让我找回了尊严!”

尊严有如此大的力量,它能让乞丐变成商人,也能让一个人变成失去灵魂的乞丐。

一个孩子是不是有尊严,不取决于家里物质条件的好坏,而在于他们生长和教育的环境。

人人都需要尊严。尊严是人生的丰碑,尊严的丰碑树立起来,人生就会创造辉煌;尊严的丰碑一旦倒塌,心灵就会被践踏。贫困、残疾家庭出生的孩子需要尊严,那些学习差的孩子也需要尊严,有时这些父母、老师眼中的“差生”,缺的不是分数,而是人格尊严。

一群全校闻名的捣蛋鬼,毕业前被集中打入“差班”。“差班”第一天上课,新班主任的开场白是这样说的:

“同学们,把头抬起来!人生好比一场马拉松,暂时的落后并不代表最后的失败。从今天开始,我和你们一同起跑……”

犹如春风拂过荒原,犹如暖流涌向冰川,这些“差生”的心灵被强烈震撼,就在这堂课上,一颗颗“顽石”下定了痛改前非的决心。

从此,“把头抬起来”成了这个班同学的常用语。现在,他们都已长大成人,每逢过年,他们之间还通过手机短信把这句话互相传递。他们说:“这普普通通的五个字,充满了强烈的情感和人生的哲理,是它,改变了我们的人生道路。”

“把头抬起来!”这五个字唤起了孩子做人的尊严!

让孩子做一个积极向上的人

成人拥有爱的眼睛,才能发现“棒”的孩子,如同“情人眼里出西施”。

武汉市有个学习不太好的学生,上课听讲的时候却特别爱举手。有时老师的问题还没念完,他的手就举起来了。可老师叫他起来回答问题时,他又回答不上来。课后,老师找他谈话,问他“你不会,为什么还要举手呢?”

这个男孩坦白地说:“同学们都笑我,说我成绩不好,说我笨。我不服气,所以老师提问我就举手,想表现表现。可是,我真的不会。”

学生的坦诚让老师很感动。于是,他和这位学生订了个“君子协议”:“以后老师再提问的时候,遇到你真的会回答的问题,就举左手;如果不会,就举右手。记住了吗?别举错了。”学生点点头回答:“记住了。”

老师心里有了底,再上课提问的时候,任凭男孩的右手举得再高,老师也视而不见;但他一举左手,就马上叫他回答。果然学生回答得不错。老师便表扬这位学生很“棒”,同学们也对他刮目相看。从此,这位学生的学习大有起色。

这位老师真“棒”!他透过“爱举手”这一现象,看到孩子要求上进的积极性。如果老师没有爱的眼睛,想必会认为这个孩子是“捣乱”,如果再没好气地训斥几句“捣什么乱?想好了再举手!坐下!”那么这个孩子再也没有勇气站起来了。

同样的做法发生在北京,北京光明小学刘永胜校长提出一个口号:“在课堂上要让所有回答问题的孩子都毫无遗憾地坐下!”

这是多么有人情味儿的宣言!它体现的意义就是保护了所有孩子学习的积极性。

世间有许多事物的真相,都被多种复杂的假象遮掩着,人们要认清事物的真相,就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看待孩子也一样,许多优点、长处常常被埋没、被忽略。北京前门小学钱校长有一句名言:“只要看重您的孩子,就会让蒙尘的金子闪光!”重视孩子,就是最富有力量的爱。

孩子天生有一种好胜心,有表现的欲望。我们就应该好好利用它,特别是当他对某件事兴致并不高而你又觉得非常重要时,这种方法效果极佳。比如孩子为写文章一个劲儿地咬笔头,坐了老半天还没挤出点“牙膏”来,这时候,你不妨和孩子比赛写作文,同时郑重地请母亲(或者父亲)做评委,进行现场朗读表演和打分,孩子一定会怀着极大的兴趣投入这项活动,他的争强好胜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他的脑细胞当然也分外活动起来了。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

早上,空中的雪花漫天飞舞,我骑着自行车和孩子一起去上班。儿子说:“妈妈,给我堆个雪人吧?”我说:“行,但是今天早上来不及了,要等下午回家以后再堆。”儿子点点头。说完,我们娘俩就出发了。孩子高兴地一路走来一路歌。

晚上吃完饭后,我独自一人到院子里给儿子堆雪人,因为外面太冷,恐怕儿子感冒,所以没有告诉她。可当儿子发现我时,她有点生气了,说:“你怎么不让我和你一起堆呢?我也想堆雪人”。说完,她到屋里拿了一把小铲子和我一起堆雪人,不一会儿,雪人的基本模样弄完了:用蛋壳做的大眼睛,用红红的辣椒做的长鼻子,用桔子皮做的嘴巴。“它还没有帽子呢”儿子说。“不用戴帽子”我接着说。“不戴帽子它会感冒的,我们颜老师用三角形的纸做的帽子很漂亮。就做个三角形的。”我只好“服从命令”和她一起用报纸制作了一顶帽子,可惜,帽子太小戴不上,怎么办?我和儿子商量了一下:用塑料桶当帽子。儿子跑到屋里拿出一只塑料桶戴在了雪人的头上。一个“漂亮”的雪人堆好了。儿子说:“妈妈,我们堆的雪人有点像妖怪。”为什么?“它的眼睛太吓人了”,我接着说:“咱俩给它换上一双眼睛吧。”“别换了,这样也挺好看的,等爸爸下班回家吓他一跳。”虽然雪人的样子有点怪,但是儿子在院子里高兴地手舞足蹈,边跳边说:“我们堆雪人啦,我们堆雪人啦。”

我在一边看着孩子高兴的样子,心里想:以后孩子无论让大人帮他们做什么事,一定要事先和他商量,和他们一起去做,不要一手代劳,同时,让孩子去做,也能提高他们的各种能力。

让孩子做一个有创造力的人

人的创造潜力与生俱来。对孩子来讲,创造潜力人皆有之。日本著名创造学家恩田彰认为,这种幼儿的创造性,对别人未必是新颖的创造,但对孩子自身却是前所未有的,是一种自我实现的创造性。

它虽然没有社会价值,但可产生独特的个性活动。随着儿童的身心发展,这种人皆有之的创造性就会朝特殊才能的方向发展。也就是说,其中某种低级的、原始的创造力随着儿童的身心发展,会走向高级的、有真正创新意义的创造力。有位幼儿园老师讲过这样一个事例:

一个三岁男孩穿着背带裤,活动时被小朋友拉掉了裤扣。他没有求助老师,自己叫了一名女孩替他按住胸前的裤兜,自己把两根背带分两边,揽腰系住了裤子,然后继续玩耍。

这个急中生智的办法,对一个学龄孩子来说不算新,对一个成人来说更不足挂齿,但对一个三岁男孩子来说就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创造。他知道不让裤子掉下来除了背带还有第二种方法,即在腰部系住,同时他还“发明”出用背带代替腰带。

有个六岁的孩子看见外婆每次拖完地板总会捶背喊累。他就对外婆说:“我长大了就要造一种拖把,上面有五六个按钮。外婆只要按一个按钮就能自动拖地,再按另外的按钮又能自动洗拖把,再按一个按钮又能自动绞干……”

这是一种大胆的设想,属于孩子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在孩子中较为常见。如果注意培养和训练,并形成一种思维方式,也许就能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取得优异成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