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最美男子?世人只知他的美,却不懂他的伤

 恶猪王520 2018-09-28


来源:匠心之城


秋分一过,才感秋之严肃认真。悲秋的情绪,便开始悄悄地在暗夜偷袭。


仔细一想,我们是从何时开始,自动地接受这种俨然与肃穆,自发地用悲情地眼目和心情去观照秋天?


不得不承认,这些一霎间在体内翻滚涌动的悲慨与忧伤,来自我们古老而精致的文学传统。


马远 ·《月下把杯图》


它是诗经中秦风的吟哦:“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秋日里的蒹葭芦苇和浩浩烟水,成为追求与失落的巨大背景;


它是离骚中屈原的慷慨:“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感国忧时中,是老冉冉之将至与恐修名之不立;


它是杜甫的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是张藉的思念:“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它是范仲淹的一阙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它也是柳永的一曲雨霖铃:“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刘松年 ·《秋景图》


书本里的这些,在我们的一声声念诵中,变成记忆、血液还有呼吸,变成我们的心意、习惯还有神情,也变成了我们的传统。


而细考起来,悲秋的传统应该始于战国时宋玉。


民间熟知的宋玉,应该是那个因《登徒子好色赋》而闻名朝野的形象,“美若宋玉、貌比潘安”


但是,他说过一句比自己还出名的话:秋之所以为秋,是在于“气”。


宋玉


古人相信,天地是由气分离出来的产物,人也不过是气的分离与聚合。


因此,人与天地才有可以相互汇聚与转化。由是,“气”也可以理解成一种贯通于我们的身体与血液中的精神。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中国人会说骨气与气骨。



一日,公孙丑曾问孟子擅长什么,孟子说:“我善养浩然之气。”


公孙丑不懂,孟子也不知如何对其简单定义,只能将其说得玄而又玄:“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后来,中国的文学家们也开始以“气”来谈论难以道明其真谛的文学创作。



南朝的钟嵘在《诗品·序》中如此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物咏。他认为,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种气,它催生了万物的变动。


所以,敏感的人才会心有所感,性情摇曳,会不由自主地诉诸手舞足蹈和吟哦歌咏。人心不死,文学产生。


这个名叫宋玉的人,在大约两千两百多年前的秋天,以他易感的心灵,感受到弥漫于天地间的“气”,并写下洋洋洒洒的《九辨》



他笔下的“秋气”,铺天盖地,所到之处,一片肃杀:“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溧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


他写了一个像极了秋天的自己。独立于寒凉,悲怆失意,满腹悲愤与愁怨;这个自己,自伤自怜,满怀落拓羁旅之思、栖栖遑遑不可终日。


历史文献中关于宋玉记载寥寥,我们只知道,他是屈原的学生,受友人推荐楚顷襄王王朝,官职不高,很不得意。最终因备受排挤去国离乡。


这样的他和他的文字,很容易让人想起屈原。但他们最大的不同,便是他只有屈原的行吟河畔的悲伤,却没有愤然投水的决绝和力量。



屈子的血液里,流淌着楚国贵族对王朝和王君的责任和担当,他的不遇无关乎己,而是一个国家的兴亡。


但是宋玉不一样。他不是贵族,亦不是政客,只是专攻文字的御用文人。这样的他,是弱小的,是仰视和被动的姿态。一言以辟之,他只是个失意文人。


这种无力感,让后世文人们感同身受,才有了杜甫:“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才有了柳永:“景萧索,危楼独立面晴空。动悲秋情绪,当时宋玉应同。”


于是,随着文学延续下来的,是秋士易感的情结,还有失意士子形象以及呼之欲出的一声慨叹:“悲哉!秋之为气也。”

 

只道是:世人只知他的美,却不懂他的伤!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责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