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技术在审讯实践中的探索性应用
来源:省纪委组织部 发布时间:2018-05-28 11:16
分享
2018年5月7日下午,为了让大家开阔视野,初步了解前沿科技在审讯中的实际运用,西南政法大学刑事侦查学院罗永红教授在《被调查人心理与讯问对策》课堂中,通过现场演示,为学员们介绍了测谎仪的历史发展、实践意义、测谎原理、前期准备、设备操作及图谱分析,用形式新颖的课堂教学为大家直观呈现了信息化技术在审讯实践中的探索性应用。 测谎技术的历史发展。测谎技术最早出现于1895年,由“天生犯罪人理论”的创立者龙勃罗梭提出。测谎仪的雏形也比较简陋,被称作“水力脉搏记录仪”,通过记录脉搏和血压的变化判断嫌疑人是否与此案有关,而且成功侦破了几起案件。上世纪30-40年代,测谎技术在美国取得了长足发展。中国最早是在二战时期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的建立与发展中从美国引进了测谎技术。建国初期,我们认为“测谎是唯心的”而全盘否定测谎技术。直到80年代公安部有关人员到日本考察后认识到“测谎是有科学根据的”,决定在中国开展“测谎”工作。1981年,中国引进美制MARK-Ⅱ型测谎仪一台。1991年,公安部科技情报所和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组成的“测谎仪课题组”研制出“PG-1型心理测试仪”,并于同年6月开始试用。之后,公安部将此项目列入“八五”重点项目。“九五”期间,又被列入国家科技攻关项目。目前,我国已开发出PG-7型测谎仪,将测试参数增加到包括皮肤电阻、血压、脉搏、呼吸等。测谎技术结论虽然有相当的可靠程度,但并不尽善尽美。根据1999年《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CPS多道心理测试鉴定结论能否作为诉讼证据使用问题的批复》规定,CPS多道心理测试(俗称测谎)鉴定结论与刑事诉讼法规定的鉴定结论不同,不属于刑事诉讼法规定的证据种类。人民检察院办理案件,可以使用CPS多道心理测试鉴定结论帮助审查、判断证据,但不能将CPS多道心理测试鉴定结论作为证据使用。该批复虽然直接否定测谎结论不能直接作为证据在法庭上使用,但间接肯定了测谎结论可以用于审查、判断证据。 测谎技术的实践意义。测谎技术为审查判断其他言词证据和突破口供提供了新的途径。审讯中,经常出现两个被调查人对同一问题口供截然相反,既找不到第三者作证明,又取不到其他旁证。这些“一对一”的情况,孰是孰非,很难判断。这时就可以借助测谎技术,对嫌疑人进行测谎,利用测谎结果进行分析判断,还原事实真相,从而为审讯提供依据和方向,进而深挖犯罪,突破系列案件。同时,使用测谎仪时,测谎人员通过反复说明和强调测谎仪的科学性、客观性、公正性和有效性,并利用犯罪嫌疑人对测谎仪的神秘感,使其感到测谎仪是灵敏的,不容欺骗的,担心如果自己说谎,可能被当场识破、揭穿而暴露自己,从而加重了其心理负担,促使犯罪嫌疑人动摇瓦解,交待问题或者说明事实真相。 测谎技术原理。人在说谎时因心理上的紧张不适,导致生理上会出现一些变化。一些肢体动作可以直接观察到,但一些生理变化是不易察觉的,如:呼吸速率异常、脉搏加快、血压升高、肌肉紧张、颤抖等。这些生理参量由于受植物神经系统支配,所以一般不受人的意识控制,而是自主的运动,在外界刺激下会出现一系列条件反射现象,而且威胁越大,反应越强。这些微小的生理变化都会被测谎仪捕捉,以脉搏、呼吸和皮肤电阻等生理参数波形图的方式展现在测试人员面前。测试人员经过分析判断,作出被测试人员是否说谎的结论。 测谎技术的前期准备。前期准备分为编写测试题及测前谈话。编写测试题需要开发一个相关问题(R)和三个以上准绳问题(C),提问过程为C-R-C-R-……,测试要进行三轮,目的是消除随机误差。测前谈话十分重要,为的是将被测试人员的心理聚焦到被测试问题上来,引起被测试人员对相关问题的高度重视,不被准绳问题及其他顾虑所干扰,确保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如果测试结果仍出现不确定性,即“假阳性”,一方面可能是无辜者对相关问题也有反应;另一方面可能是被测试者对准绳问题有反应,即测前谈话不到位。此种情况即需要重新测试,以校准结果,作出准确判断。 测谎技术的设备操作及图谱分析。罗教授在讲授测谎技术的基本理论后,通过测谎技术判断出被测试学员所写数字的现场演示,让学员们对测谎技术有了更深入的认识。首先,被测试学员任选2-6中的一个数字(1和7处于首位,不允许选),默写后交由其他学员保管。之后,罗教授将测谎仪连接到被测试学员身上,并对测谎仪进行调试。测试前,罗教授将测试问题(你写的是1、2、……7吗?)给被测试学员进行了说明,并要求其均作否定回答。测试中,罗教授对其进行了三轮测试,每轮测试对问题提问顺序进行了调整,并在提问中对设备的具体操作进行了说明,对图谱的各项指标进行了解释。测试后,罗教授对图谱进行了对比,重点对皮肤电阻进行了差异比较,并结合系统的自动分析,综合进行了判断,得出了相对准确的结论。 通过对测谎技术基本理论的系统了解和观看现场演示,各位学员对测谎技术有了全面的认识。大家纷纷表示,此次教学效果很好,很有感触。让他们认识到了科学技术对审讯工作的影响,看到了突破口供的全新方式,打破了以往的思维局限,对审讯工作有了新的思考,也对我省纪委监委引入测谎技术充满期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