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万条冬虫夏草真的被人工”种”了出来

 东营菌物科学 2018-09-28

        冬虫夏草人工繁育有两个难题需要破解,第一个是怎么养活虫,并大量繁殖它,第二个是让冬虫夏草菌感染后能长出既有虫又有“草”的冬虫夏草。

        2017年,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退休研究员杨大荣创办的公司在香格里拉市室内培育出1万多条冬虫夏草,在小中甸地区海拔4500米的高山草甸60多平方米示范基地半人工培育出6条冬虫夏草。今年,示范基地扩建到20亩,预计2019年在香格里拉市基地大棚和雪山野外基地可产30公斤至50公斤冬虫夏草。

     杨大荣前20年都在破解“怎么养虫”这道题。蝙蝠蛾特殊的高海拔生态适应性,对人工繁殖来说是最大的阻碍。在高寒、高紫外线、稀薄空气的高海拔地带,一般一只幼虫最少需要蜕6次皮,海拔高的需要蜕皮8至9次才会进入预蛹和蛹期,3年左右才能完成一个世代,海拔高的地区差不多5年才能完成一代。如何模拟它们的生存环境,让它们适应低海拔的实验环境,实现规模化繁殖,是科学家攻克的重点课题。

  1995年,杨大荣的团队在室内养活了第一对可以交配的蝙蝠蛾,产下586粒卵,正式开始室内饲养。3年后,繁殖成活4万多条幼虫。“起初病害很多,并没有成规模。”杨大荣说,到2002年,成功养活20多万条幼虫;2005年,已达到50万条-60万条幼虫的规模。

  截至目前,一些机构和企业已经掌握了冬虫夏草菌与蝙蝠蛾幼虫结合的技术,但室内规模化繁育蝙蝠蛾幼虫的“秘诀”少有人知道。每年,杨大荣的公司向全国20多个科研单位、大专院校、企业供应蝙蝠蛾幼虫做研究。

       今年,杨大荣在香格里拉建了示范基地。建示范基地的目的是与当地牧民合作,推广冬虫夏草的半人工培育。主要方法是把人工养殖的蝙蝠蛾幼虫和人工培养的虫草菌放归到自然环境中,增加寄主昆虫的种源和菌源,仍然依靠它们自然生长和虫草菌的感染。

      目前的研究示范成果基本可以实现亩产1公斤,大约1800根冬虫夏草,按30元/根至50元/根的市场平均价计算,1亩地可为牧民带来5万元至8万元的收入。(摘编自春城晚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