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散文的特质

 天涯心语1 2018-09-28

        当代散文,已经不是包括杂文在内的广义的散文。当然,更不是那种古代的散文——除去韵文骈文之外的一切文章。当代散文短篇居多。因为,它便于写作,与现实生活贴近,反映时代风貌迅捷,能让人短时阅读,而获得审美体验。这样一种轻型、方便的文体形式,受到社会的普遍青睐和重视。

        当代散文精粹短小,具有单纯美。在人类众多的审美体验中,单纯美以它的简约而富于内蕴,纯净而含有复杂的独特魅力,远远超过了繁艳之美,曲折之美。当代散文正是以这种单纯美,立足于文学的殿堂,吸引着众多的读者。
        当代散文中,也有长篇散文,如冰心的《南归》。还有一些大的散文组,或称为系列散文,也是由许多各自成篇的小散文汇聚而成。如杨绛的《干校六记》,孙犁的《乡里旧闻》,巴金的《随想录》,季羡林的《牛棚杂忆》,韦君宜的《思痛录》等等。

        形散神聚,是散文的一种形态,但不能作为绝对形态被确定。形散神聚只是一种表征,不是本质。

        写散文的人,总是要把自己的情感剖割、解析、提炼、概括,从而确立一个新颖深刻的主旨,贯串其中,以求聚“神”;读散文的人,总是力图从散文作品中,归纳总结出其中所蕴含的哲理思考和深刻寓意,以求识“神”;教散文的人,也总是分层划段,围绕主题思想,寻章觅句地精讲细谈,以求讲“神”。

        散文情感的深刻性,往往与表现的模糊性有密切关系。如果,不对情感做较多的严格的逻辑限定,不用语言抽象地概括情感和明朗地揭示情感,只确定一种大体的目标和意图,只创造一种情调和氛围,使情感具有一定的模糊性,那么,就会造成广阔的意义空间,使情感的内涵丰富、深邃,加强了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散文和诗,各以自己的特质立足文坛。散文就是散文,诗就是诗。如果散文等于诗,因此,就可以没有诗,或者也可以没有散文;如果散文向诗靠拢,那么,散文就失去了散文的自我,失去了立身之本,就会消亡。但是,散文和诗可以互补,两者的美质可以交叉融合,从而衍生出散文诗。这种生长于交叉边缘地带的散文诗,可以使人别开生面,创造出另一种全新的审美体验。但是,它的被认可,并不代表诗和散文就可以趋同,或者可以合并。相反,我们应该得出的结论是,诗和散文之间必须有区别,这生长在交叉边缘地带的散文诗,才有其独特的魅力。

 

         散文表现的艺术有两层涵义。一层是表现情感,另一层是表现性灵。

        佘树森认为:散文是“情种”的艺术,“散文旨在写情”,“散文所表现的,主要是作者的感受——或感物之情,或所感之物,都离不开‘感受’二字。感受,即情也。”散文抒情比起小说、戏剧等样式的作品来,更为强烈、更为直接。作者充沛的感情往往见诸于笔端,流露在字里行间,感染力较强。

        性灵,即人的内在情性、心性、灵性。性灵一说,出自明代,公安派提出:“任性而发”,“出自性灵者为真诗”。袁宏道从“性灵”“任性”二点出发,充分肯定了人的个性,以及人的个性的独特性和多样性,他说:“率性而行谓之真人”。明代竟陵派也大力提倡“独抒性灵”。清代以袁枚为首的性灵派,更是格外地强调性灵。

        文学艺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是通过再现与表现这两种形态进行的。

        再现是把复杂纷繁的客观世界,展现在作品之中,使读者对外在的客观世界获得具体可感的印象。小说、戏剧即属此类,旨在塑造典型形象,展现社会生活的冲突和矛盾。表现是把复杂深幽的主观世界,呈现在作品之中,使读者对作者的内在的主观世界产生理解和沟通。散文、诗歌即属此类,旨在表现作者的心灵,探索和展现人类情感生活的奥秘。小说、戏剧是让读者观看一种人生的真实生活图景。散文是让读者观看一种人类的情感的流程。

        人类在探索自己的内在主观世界方面,做得还很不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物质文明的提高,人类将越来越多地省视内心,观照心灵。散文就像心电图,能蕴含较大的情感信息量,能如实、具体地反映人类各种情感的流程。散文作为表现艺术的一个重要品类,它无疑是人类省视内心、观照心灵的最佳形式。

        当代散文的最大特征,是每一个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现出的个性,比以前的散文强。小说都带一些自叙传的色彩,从小说的人物里,可以见到作者自己的写照;但当代的散文,却更带有自叙传的色彩。只要把当代作家的散文集一翻,则这作家的身世、性格、嗜好、思想、信仰,以及生活习惯等等,活生生地显现在我们的眼前。这就是文学里,最可宝贵的个性的表现。

 

        散文表达方法灵活自由,对艺术技巧的依赖程度较低,追求一种自由之美。

        散文可以具体描绘,可以抽象议论;可以抒情,也可以记叙,或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或象征暗示。其手法之灵活,是任何文体都不能与之相比的,因此,它对艺术技巧的依赖程度较低。悬念是写情节的重要技巧,它有守密性悬念、美在吃惊。透露性悬念,美在猜测。全显性悬念,美在期待。艺术效果不尽相同。误会、巧合也是构成情节的技巧,是利用偶然性来表现必然性;利用偶然性来形成冲突,来构造情节的。散文的美是一种自由之美。它不像小说、戏剧等更多地是借助技巧来组成的,而散文在艺术表达上更自然,更贴近生活,有一种家常味。有一种漫不经心的样子,随意而写,不专门去作。

        散文形式结构无成法,没有固定的格式和现成的套路,追求一种自然之美。

        王国维说:“散文易学而难工”。易学来自于无规矩,难工也来自于无规矩。正是无规矩,你怎么写,都像散文,也是散文;正是无规矩,凭你怎么写,都很难写出高境界。大凡有规矩,就好把握,而无规矩,则无法把握。芭蕾舞就是一种有规矩的艺术,必须踮足而舞,而它美就美在踮足,美在有规矩。而邓肯则追求一种无规矩的境界,崇尚自然,无拘无束。散文就像邓肯的舞蹈,无规矩是它的重要特质。

        散文把絮语体、家常体和精粹融合在一起,追求一种自持之美。

        中国古代画论的空白,以无形表现有形。无形本身就是意象,是绘画艺术中一种以虚写实的技法。散文素以家常味、家常美、絮语美为自己的美质定位。即把精华的意象、精粹的情感,用一种家常絮语的形式表现出现,使它像诗(有诗的精粹)——体验感受意象,又不象诗(有家常絮语的特征),使它象小说(有小说的人和事),又不象小说(人和事都比小说简约精粹)。一句话,是博深的内容与短小形式的高度统一,以精粹为尚。

        散文情思浓缩,材料简约,篇幅简短。散文以平凡材料为内容,不求典型,生活琐事皆可入文,没有离奇的情节,没有曲折的故事,没有扣人心弦的人生命运,所写的都是极普通、极平常的人和事。这种材料的平凡性、普通性、琐碎性,如果,没有情思的浓缩独特,那就一无可取了。
        梁实秋《论散文》 中:“散文的美妙多端,然而最高的理想也不过是‘简单’二字而已。简单就是经过选择删芟以后的完美状态。”散文极讲究剪裁,删削冗繁,敢于割爱,寓繁于简,清明疏朗,给人一种净美的感觉。

        总而言之,文体的自由之美,结构的自然之美,语言的自如之美,主题的自持之美,相互融合,构成了散文的特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