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征文读《论语.子路第十三》片段有感之(26)---“言必信,行必果”儒家认可的“士”

 心静是水的收藏 2018-09-28

本文参加了【我喜爱的一本好书】有奖征文活动

   “士”字在古汉语里和“女”字是一对意义相对的词,在文献中常常对举出现。“士”所代表的意义相当于后代的“男”。儒家的“士”要求必须有内在的道德高尚,外在的学术渊博,这两方面都有很高的修养,才能称其为“士”。用现代的话说,就是大男人,这几段论语就是孔子关于一个“士”应当具备行为的论述。

    【原文】

    一,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已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keng)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咦!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译文】

     子贡问道:”怎样做才可以称为士呢?孔子说:“自己做事要有羞耻之心,出使外国不辱没君主的使命,可以称得上是士了。”子贡又说:“请问次一等的怎样呢?”孔子回答:“宗族的人称赞他孝敬父母,本乡的人称赞他敬重兄长。”子贡又问:“请问再次一等的呢?”孔子回答说:“说话必求兑现,言而必有信用;行动必求有始有终,做事不半途而废要有结果,这才算是浅陋固执的小人啊!不过,也可以称上是次一等的士了。”子贡又说:“现在这些做官的人怎么样?”孔子回答说:“哎!这些气量狭小的人,算得了什么呢?”

    二,子路问曰:“何如斯可谓士之矣?”子曰:“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谓士也。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

    子路问老师:“怎样才可以称为士呢?”孔子回答说:“对人诚心诚意,互相勉励,亲善和悦,就可以称为士了。朋友之间要诚心诚意,相互勉励;兄弟之间要亲善和悦。”

    三,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子贡问道:“一乡的人都喜欢他,这个人怎么样?”孔子回答说:“不一定好。”又问:“一乡人都厌恶,他这人怎么样?”孔子说:“也不一定坏。还不如一乡的好人都喜欢他,一乡的坏人都厌恶他。”

    【读文感想】

    第一段;上面已经提到,儒家对士的要求很高,孔子在此也提出了一个最低的要求“言必信行必果。”这是最起码应该做到的,如果能做到这点就算是次一等的士了。“士”在古汉语里与“女”相对称,因而有“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的成语。这里孔子所提出的具体要求必须达到;一是,“行已有耻”要有知耻之心,人格道德没有污点,人如果不知“羞耻”二字的意思就不是大男人了。二是,“使于四方”我们可以理解为。社会关系,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人缘”要好,要善于处理好各方面的人际关系,也就是佛家提出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处处与人为善,不损人利己。三是,在宗族之间大家都认为他是孝子,乡邻之中,地方人士都说他友爱。四是,“言必信,行必果”讲了的话要兑现,有承若就要实现,讲信用;做事有始有终,行动不虎头蛇尾,最终要有结果。这种人该不错吧!可是孔子却说“小人哉!”这样的人是不错,可以用在做人方面,但并不可以处理国家大事。

    第二段,子路又来问同样的问题,怎样才算一个“士”,孔子钟对子路的个性有所针贬的回答,所以答案有所不同。孔子拿四个字来形容一个人“切切偲偲,怡怡如也”总是对人笑咪咪,而不是皮笑肉不笑的假笑,是出自内心愉快的微笑,这就是“士”。这几句话看起来很教条,但在实际生活中,我们每天对朋友,对同事、对兄弟、对家人都能够愉快相处,和蔼可亲,是很不容易做到的。

    第三段,子贡问孔子,假如有人,乡党社会中人人都说他好,都喜欢他,像这样的人怎么样?孔子回答,不可以绝对的认可,就是说这个人不一定真正的好。子贡又问,假如大家都说他坏,这个人又怎么样?孔子回答,也不可随便符合。不如乡党中的好人喜欢他,乡党中的坏人讨厌他,这样去考虑,才能断定它的好坏。(乡党---在古代指“家乡”1200家为一乡,500家为一党。)

     孔子的这个道理,说明了一件事,“群众有盲目跟从心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就要注意,大多数群众认为不对的,不一定真的不对;群众认为好的,也不一定好。善恶之间没有绝对的标准,所处的角度不同,对事物看法会大相径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