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侠小说作家之中,我只读金庸。前些日子又将金庸的《笑傲江湖》重新读了一遍。 说到《笑傲江湖》,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武功,一是独孤九剑,二是葵花宝典。 本文不说别的,只说独孤九剑。 在金庸的武学体系众多武功之中,独孤九剑不但跻身第一流武学之列,而且即便在这第一集团中,也隐然有鹤立鸡群之势。我所谓的鹤立鸡群,倒并非说独孤九剑就一定比其他武功厉害,只是就其在读者心中留下的深刻印象而言(讨论哪门武功比哪门武功厉害,不是我关心的问题,而且我认为这种问题简直有点无聊了)。 金庸的笔下的武功都是有气质的,降龙十八掌刚猛朴实,一招一式,以实力为后盾,简朴直接,不玩虚的,不玩花样。一个词:刚正 九阴真经名声虽隆,其实面目十分模糊,原因无他,只知厉害,但没有特点。练了之后只知会很厉害,但似乎只是辅助性质,成不得主角 葵花宝典/僻邪剑法,剑法上似乎精妙有限,特点唯在一个快字。这门武功,一个字概括之:邪。 邪就邪在,它与金庸武学体系中其他武功都极为不同。金庸武学体系中的其他武功威力的来源有几种,一是源于其威力(与前一个“威力”意义不同),例如降龙十八掌,刚猛无比,简简单单一掌过去就打得你受不了;再例如六脉神剑,凌厉异常,段誉的拳脚是不入流的,但六脉神剑威力实在太大,只用简简单单一路商阳剑法,就把慕容复打得狼狈不堪,任何精妙的招数都不顶用。第二种威力来源是招式的精妙,不须多说,独孤九剑,天山折梅手便属这一类。还有一种威力来源,是奇,但如果是拳脚招数之奇,一般也是不入流的,只能一时趁人不备攻敌一个措手不及,终究不是真正的实力,但如是内功和力道运用之奇,则又不同,乾坤大挪移,斗转星移,北溟神功,吸星大法,七伤拳属此类。唯有葵花宝典/僻邪剑法矫然不群,其威力来源,一不在内功,二不在外功招数,唯在一个快字。论内功修为,东方不败其实不一定高于任我行,论招数的精妙,僻邪剑法在不快的情况下其实很一般,林震南学的就是不快的僻邪剑法,结果被区区青城派惨虐,三流实力。所以你可知余沧海败在林平之手下之时内心有多不服气:这小子论内功微不足道,论剑法也一般般,可是就因为太快了,竟然一下子被他制住,感觉好像是空有一身武功,碰上他便无所用地一样。邪,太邪了!(更重要的是要自宫) 独孤九剑的气质?精巧,锋芒毕露,空灵。精巧又空灵,是不一般的,金庸笔下精巧的武功很多,但都透着一股匠气,招数虽精妙,但终究被“招数”给限制死了,好像机器人画画,画得再好,终究不是艺术。但独孤九剑因一个“无招胜有招”而具有了空灵气质,所有的拘束限制,一下子都消失了,展现在眼前的是一片广阔的天地(无招本不属独孤九剑,但其实已经分不开了)。 我喜欢独孤九剑,却只喜欢它的名字,“独孤九剑”好听上口,就名字而言,很屌,其他的嘛……我认为金庸的所有一流武功之中,独孤九剑是很失败的。其失败有二,一是金庸对其表述之混乱令人疑惑,二中其哲学内涵之偏误与困难 独孤九剑第一个令人费解之处是其九剑之划分,分别是总诀式,破剑式,破刀式,破枪式,破鞭式,破索式,破箭式,破掌式,破气式。竟然是主要根据兵器种类来划分的!而且划分得十分奇怪,专门为刀和剑两种兵器各创立了一式,但却将枪、棍、戟、狼牙棒、方便铲等所有长兵器归为一类(破枪式),又将钢鞭、锏、点穴橛、拐子、甚至匕首、板斧、铁牌、八角槌各种除了长度以外几乎没有相同之处的兵器归为一类(破鞭式)!拳法掌法脚法指法又尽归为一类(破掌式)。难道刀与剑之间的区别竟然会大于拳与脚,匕首与板斧,铁链与渔网之间的区别吗?简直太奇怪了! 天下兵器何其之多,金庸却妄图将之全部归为7类(除开总诀式与破气式),会出现这种奇怪的结果也就不奇怪了。万法不离其宗,既然钢鞭、锏、点穴橛、拐子、匕首、板斧、铁牌、八角槌各种乱七八糟的东西有其“宗”而能归为一类,那么凭什么不能认为天下所有兵器武学都有其万变不离之“宗”,因而可以总归为一式,何必七式?因此本就不该以兵器之不同而去划分九剑。独孤九剑之九剑划法之奇怪,简直像是拍脑袋想出来的,强为拼凑出九剑而为之。 令人费解处其二,有招无招?虽然风清扬老把无招胜有招挂在嘴上,但根据小说内容,无招的境界其实不属于独孤九剑,独孤九剑其实是有招的,一剑一式,变化极其繁复。说回“无招”,金庸对于“无招”的说法十分令人费解,我至今也没有完全搞明白。我们来看原文对“无招”的说法: ------------------------------------------------------------------------------- 要切肉,总得有肉可切;要斩柴,总得有柴可斩;敌人要破你剑招,你须得有剑招给人家来破才成。一个从未学过武功的常人,拿了剑乱挥乱舞,你见闻再博,也猜不到他下一剑要刺向哪里,砍向何处。就算是剑术至精之人,也破不了他的招式,只因并无招式,‘破招’二字,便谈不上了。只是不曾学过武功之人,虽无招式,却会给人轻而易举的打倒。真正上乘的剑术,则是能制人而决不能为人所制。 ----------------------------------------------------------------------------------- “一个从未学过武功的常人,拿了剑乱挥乱舞,你见闻再博,也猜不到他下一剑要刺向哪里,砍向何处”这种说法十分奇怪,因为按照这种说法逆推,一个人学过武功,你只要知道他的剑法,反而能知道他下一剑刺哪里了,于是招式变成了一种完全机械的东西,你学了我这套剑法,连你剑出何处都会被限定死。但这是金庸小说一个很基本的设定,我们将之接受下来就是了。那么换一种角度,那个未学过武功的常人,拿了剑乱挥乱舞,在金庸看来是无招,为什么不可以看成是有招呢?我完成可以将之看成一门我从未看过的剑法,或者,当我遇见有人使一套我从未见过的剑法时,我既不知这套剑法,自然也就无从猜测他下一剑要出何招,因此他的剑法对于我而言也等同于无招。不是这样吗?如此的话,那么对方的剑法是有招还是无招,难道区别只在于我认不认识?难道有招无招的定义根本是个纯然主观的东西?这很荒谬。……或者我们换一种猜想,是不是天下所有剑法中,都有某种规律,有招与无招之间的区别,就在于你在挥剑时是否遵循这套规律,一个普通人出剑因不合这套规律,因此是无招,乱来的,不可豫测,学武之人出剑必合其法度,不离这套规律,因而有迹可循。那么这套规律究竟是什么呢?很显然,这套规律就是武学常理。什么是武学常理?武学常理有什么用?很显然,武学常理是长期斗殴中总结出来的一些经验规律,不遵守这些规律的结果,就是更容易被别人打趴下。那么无招的境界是不遵从这些武学常理,却反而更有优势?这从逻辑上无法自洽。再者,你出剑次次故意搞得不合规律,让别人意料不及无从猜测,是不是根本就是前面说过的“奇招”啊,奇招之所有是奇招,就是因为它总是从你意想不到的地方出招,可是前面也说了,在金庸的武学体系中,奇招的地位是极低的,似乎并不比下三滥招式地位高多少,通常都是些武功不高的龙套,实力太低又必须让他们给主角制造点麻烦,因此就让他们出些奇招,就好像仪琳她妈哑婆婆,忽然之间大发奇威将好多高手都制服了,但按理她又不应该有那么高的武功,为了给这种不合理一个合理的理由,于是就赋予了哑婆婆一身奇招怪招。说到金庸笔下地位最高的奇招,当属凌波微步了,但即便是凌波微步,终究也是逃跑的功夫。总而言之,奇招不能成为真正的实力来源。 我们再来看令狐冲药王庙对阵封不平一战: --------------------------------------------------------------------------------- (令狐冲)待得突然间想到风清扬所说“以无招破有招”的要决,轻吁一口长气,斜斜刺出一剑,这一剑不属于任何招数,甚至也不是独孤九剑中“破剑式”的剑法,出剑全然无力,但剑尖歪斜,连自己也不知指向何方。 ------------------------------------------------------------------------------------ 这种描述是很奇怪的,令狐冲“斜斜刺出一剑,这一剑不属于任何招数”“出剑全然无力,但剑尖歪斜,连自己也不知指向何方”这一剑看来似乎没有什么威力,除了一个“不属于任何招数”之外,没有什么特点,但“不属于任何招数”不能成为这一剑的威力所在。无招不可破,但他这一剑只是斜斜一刺罢了,随便将之格开碰开也就是了,有何难处?这叫不叫破?难道他是无招,我就连他的剑也碰不到,格不开,挡不住了吗?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金庸不得不在后面补充道“剑尖歪斜,连自己也不知指向何方”。终于是将这一剑的本质从“无招”偷换成了“指向不定,不可捉摸”。“不可捉摸”不一定是无招,是很普通的剑法招式罢了,小龙女似乎有招“分花拂柳”什么的,剑尖嗡嗡乱颤,也是不知刺向哪边,还有好多例子,兹不列举。 因此,在整个看小说的过程中,我一直都无法确切理解金庸所谓的无招是什么意思,很显然金庸自己也没有想得太明白。 “无”对于中国人是极有魅力的一个哲学概念,无的境界自然是要比有高,无招胜有招,每每念及,都难免令人赞叹一番。只是金庸对于无的理解似乎有些流于表面了。什么是无?无是对于有的否定,却不是什么都没有,其内在不是空虚的,相反,无的内在是充实的。如前所述,你硬要说我出这一剑是有招,你那一剑就是无招,这种分法极为勉强模糊,凭什么一个武学高手一剑向敌人腰间横削就是一招“玉带围腰”,一个不会武功的拦腰一招,就是无招呢?从广义上说,一刺一劈,不管多奇多怪,总是一招,除非你不出手,才能真正说自己是无招。因此,这种内在空虚的所谓“无招”从逻辑上就不能成立。真正的“无招”只能是另一种理解:无不是虚无,而是无限。黑格尔说过,无限是对“有”的否定。无限也是无,而且是充实的无。回到剑法上来说,要说这一招是无招那一招是有招,逻辑上不可能,出手便是招。因此,无招只能从剑法的总体上才能得到把握:你使的是华山剑法,华山剑法有许多招式,看似殊相,但其实内在有一以贯之的东西,这就是剑意,不管我的招式如何变化,但剑意不离。太极拳不管招式如何变化,但“以柔克刚,后发先至,四两拨千斤”的宗旨不会变,这是其拳意。真正的无招,是连这些剑意也无了,达到了真正的无所不可,随心应手之境界,脱离了一切束缚,内在达到了无限之可能性(无),但一出手,总归是要转化为有招的(无生有)。真正的无只是一种可能性,必须要转化为有才有达成其目的,落实到实处。因此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是有,有是分化的,而无是一,无是无限的可能,这是不可分割的,因此是一,“一”终究是无所作为,所以要分化为二,分化为三,分化为千千万万的有。无招只是我剑法中隐含的状态,而不能是我出手时的实际状态。这是有无相生的内在真意,无不能独存。金庸对于无的理解显然不得要领。 破绽,有攻无守 独孤九剑,破尽天下一切刀法剑法拳法掌法腿法……无所不破!天下武学何其广博,彼此间又何其不同,岂能被你一套剑法就破尽的?金庸说独孤九剑每剑虽只一式,但变化极其繁复,可不管如何繁复,终究不可能应对世间一切武学。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金庸在对于独孤九剑的描述中,除了风清扬传令狐冲剑法时说过独孤九剑的繁复外,其后在对于令狐冲独孤九剑的描述中极少再提及其繁复二字,不但极少提及独孤九剑繁复,而且将之写得好像十分简截单纯,完全走了相反的路子。因此,其实真正写出来的独孤九剑好像是极简的,要以这极简的剑法去破尽天下武学,只能有所针对,因此最后落实在“破绽”二字。天下武学不管如何不同,总有一个共同的东西——破绽。独孤九剑针对的就是破绽。如果不这样写,硬要说独孤九剑能破尽天下一切武学,就难以令人信服了。因此令狐冲学了九剑后开的最大一个外挂就是——最擅长看别人剑法中的破绽。瞧出了破绽,接下来就简单了,随随便便朝他破绽一指,就逼得他无计可施。因此金庸可以自信地说出独孤九剑另一人令人骇异的特点——有进无退,有攻无守。我不必守,剑剑都是攻招,每出一剑都攻向你破绽,逼得你不得不回守,因此和对独孤九剑对决的人是极其憋屈的,你只有全力招架的份,一招也攻不了。因此我们也理解了为什么独孤九剑写出来是好像是极简的,因为一剑就指人破绽,什么变化后着完全用不上。只到后面与岳不君决斗时,才重又提及独孤九剑的繁来。 有进无退,有攻无守,说来十分迷人,但其内在是要冒极大风险的,因为,只要敌人有余豁腾出手来攻出一招,这一招不管如何笨拙无力,不管如何粗浅简陋,令狐冲都会完蛋,因为他根本连一点防守都没有。由此我们可以推理出独孤九剑的最大克星——不错,正是僻邪剑法。因为僻邪剑法太快了,虽然到处是破绽,但是所有破绽都是一闪而过,你令狐冲才刚看出来,还没出手,人家的破绽已经过去了。这时候你随便攻出一剑,这一剑既不是指向别人破绽,那么也就不具有逼得对手非回剑守御不可的能耐。因此,下一刻,你令狐冲已经死了,因为人家一定在这瞬息间向你连攻了好几招,而你是全无防守的。 可是我们来看令狐冲与岳不群最后一场真正的剑法较量: --------------------------------------------------------------- 斗到一百五十六招后,令狐冲出剑已毫不思索,而以岳不群剑招之快,令狐冲亦全无思索之余地。林家辟邪剑法虽然号称七十二招,但每一招各有数十着变化,一经推衍,变化繁复之极。倘若换作旁人,纵不头晕眼花,也必为这万花筒一般的剑法所迷,无所措手,但令狐冲所学的独孤九剑全无招数可言,随敌招之来而自然应接。敌招倘若只有一招,他也只有一招,敌招有千招万招,他也有千招万招。然在岳不群眼中看来,对方剑法之繁,更远胜于己,只怕再斗三日三夜,也仍有新招出来…… 此刻堪堪与岳不群斗到将近二百招,只见他一剑挥来,右腋下露出了破绽。岳不群这一招先前已经使过,本来以他剑招变化之复杂,在二百招内不该重复,但毕竟重复了一次,数招之后,岳不群长剑横削,左腰间露出破绽,这一指又是重复使出。陡然之间,令狐冲心中灵光连闪:“他这辟邪剑法于极快之际,破绽便不成其为破绽。然而剑招中虽无破绽,剑法中 的破绽却终于给我找到了。这破绽便是剑招不免重复。”…… 又斗得三十余招后,只见岳不群左手前指,右手一缩,令狐冲知道他那一招要第三次使出。……(令狐冲)一见他这一招又将使出,立即长剑一送,看准了对方右腋,斜斜刺去,剑尖所指,正是这一招破绽所在。那正是料敌机先、制敌之虑。岳不群这一招虽快,但令狐冲一剑抢了在头里,辟邪剑法尚未变招,对方剑招已刺到腋下,挡无可挡,避无可避,岳不群一声尖叫,声音中充满了又惊又怒,又是绝望之意。 --------------------------------------------------------------- 令狐冲一直和岳不群斗了两百余招才总算撞到了他剑法中的一个破绽,将他打败,也就是说在先前的二百余招中,令狐冲一招也没有指中岳不群的破绽!但他竟然以这种有攻无守的打法与岳不群拆了两百余招!也就是说岳不群在这两百余招中一招也没有攻向他?简直匪夷所思!合理的解释只有一个——令狐冲是有守的,而且守得极其严密,这才能在攻不到岳不群破绽的情况下与他斗了两百余招而不败——金庸,你把前面独孤九剑有攻无守的话给吃了!!!!! 仔细想想,最终放弃“有攻无守”这一设定是必然的,因为这一设定对于一场打斗的精彩与否的影响极其致命。一场打斗如果一出手就分出胜负,那还有什么看头?虽然我们能根据剧情猜到谁最后会赢,但如何赢法也是个悬念,一场精彩打斗的过程必然是起伏有致,双方实力不停交替变化的,直到最后才因为一个契机而分出了胜负。而有了“有攻无守”这一设定后,一场打斗会是这样的:对手分两种,一种是有实力破独孤九剑攻势的,一种是实力不够破不了的。若对手有实力,则他很快就能破了独孤九剑的攻势,反攻一招,独孤九剑败。若实力不够,那么只有从头到尾被压得只有招架的分,毫无还手之力,这时候对手不管拖多久,终究难逃失败的命运,因此,这是一场一动手就分胜负的决斗。在“有攻无守”的设定下,令狐冲与岳不群根本不可能拆到两百余招,他几招间就会被岳不群杀了。 我们再来看这句话:“狐冲所学的独孤九剑全无招数可言,随敌招之来而自然应接。敌招倘若只有一招,他也只有一招,敌招有千招万招,他也有千招万招。然在岳不群眼中看来,对方剑法之繁,更远胜于己,只怕再斗三日三夜,也仍有新招出来。” 嗯?令狐冲所学的独孤九剑明明有的招数可言的,只不过变化极其繁复而已,这里怎么说他全无招数可言?不过我们欣喜地看到,金庸在这里好像真正把握到了“无胜有”的真义,无招胜有招,其实是无限胜有限。金庸终于将无招正确地理解为无限。由此可以看到,在这部小说中,独孤九剑竟然是前后割裂的!前面的独孤九剑与后面的独孤九剑简直就不是同一套剑法,其描述简直大相径庭。 遇强则强 独孤九剑,遇强则强,小说中好几处提到这句话,或者表述了类似的意思。我认为,这是金庸对于独孤九剑的所有设定中,最令人欣喜,也是内涵最深刻的一个,比起“无招胜有招”的设定实不遑多让。而且,这个设定与“无招胜有招”有内在的联系,“独孤九剑,遇强则强”实则是逻辑推演的必然结果,不是凭空想出来的。 何以这样说?首先我们先要明白,一个人的剑法如何判定其强弱。比如两个人同样学华山剑法,如何知道他们谁强谁弱呢?当场比试自然是最简单的方法,但当场比试随机因素过强,而且也是结果的一种显示,我们要明白的是,为什么他就比他强,原因是什么?归结到底,原因无非就是谁的剑法学得熟练,谁学得精纯。华山剑法学得越熟练越精纯,对于其应用越了然于心,对于其发挥越灵活巧妙,对于其理解越精微,那么他的剑法自然就越高。但这一切都是建诸“有招”可学的基础上,出手如若无招,这熟练越精纯、发挥巧妙、理解精微自然也就谈不上,一个出手无招的人,你是无从判断他的剑法高低的,过去的判断体系已然不适用。则他的强弱就几乎变成了不可知,这时候唯一有用的判断方法,只有实战了。 而独孤九剑另一个重要的特点,在于其被动性,因为它是无招的,所以我们常看到小说中令狐冲先手攻敌时总是随意刺出一剑。这一剑小说中虽未明言,但其用意颇明显,并非真的有意攻击对手,只是诱使对手还招而已。其他剑法中都不乏进攻的招式,对阵之时抢攻,将这些攻招先使出来,逼得对方防守,如此才能占住先手的优势,但独孤九剑没有什么招式,自然也就没有什么固定的攻招,因此你让他抢攻,他反而会显得很迷惘,倒似不知道该如何攻一样。独孤九剑那些精妙招式并不是原来就成竹于胸的,而是处于一种无的状态,须要被诱导出来,因为具有无限的可能性,因此对手的剑法无论如何精妙,独孤九剑都能就势化解,它就像一面镜子,你用什么照它,它就显现什么,什么都不照,那它就什么也没有。所以前面那段引文中说“独孤九剑全无招数可言,随敌招之来而自然应接。敌招倘若只有一招,他也只有一招,敌招有千招万招,他也有千招万招。” 正因为这种被动性,独孤九剑在实战中所显露的实力,也会因敌手的变化而变化 ,你的招数笨拙,那他的独孤九剑也相应笨拙,你的招数精妙,则独孤九剑也精妙。这并非说独孤九剑的实力真的会随机变化,只是它所显露的一个表象罢了。这就像以管窥象,大象一直就是那么大,但你透过管子所能看到的只是局部,你的管子越粗,看到的大象就越大,管子越细,看到的大象就越小,因此倒仿佛大象会随着你管子的粗细变大变小一样。独孤九剑的实力始终是不可知的,因此当令狐冲问风清扬两个会独孤九剑的人对打是什么结果时,风清扬也不知道,只能说打到哪里就是哪里。 说了这么多,其实仔细想想,我虽不喜欢独孤九剑,但终究为它写了这么多字,因为它毕竟是金庸所有武功中内涵最丰富的。你看我就不会为六脉神剑写一大篇分析文章,原因很简单——它没有什么可以分析的内涵。在小说中它很厉害,但对读者而言它很肤浅。我前面说独孤九剑失败,其实它还是很成功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