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习中医必背口诀,简简单单几百个字,背完就了解中医发展渊源

 雨过云 2018-09-29
学习中医必背口诀,简简单单几百个字,背完就了解中医发展渊源


《医学三字经》,是清代医学家陈念祖撰。全书为三字一句的歌诀,主要根据《内经》等重要经典医籍所述,吸收各医家重要论述并结合个人体会附以小注写成。

其中的医学源流,仅数百字,就介绍了中医的发展历史,是每个中医必背的经典。

医之始,本岐黄,灵枢作,素问详,难经出,更洋洋,越汉季,有南阳

(中医学的起始,起源于黄帝、岐伯两人,后人以两人的名字,编写了《灵柩》、《素问》,到了《难经》这本书出来以后,中医的内容就更详细了。后来到了汉代,又出了一个医学大家张仲景)



六经辨,圣道彰。伤寒著,金匮藏,垂方法,立津梁,李唐后,有千金

(张仲景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六经辨证的观点,使中医学术得到发扬光大,他先后著作《伤寒论》、《金匮要略》,为后代医学家门立下了典范。到了唐代,就有了孙思邈的《千金要方》)

外台继,重医林,后作者,渐浸淫。红紫色,郑卫音,迨东垣,重脾胃

(王焘编纂了《外台秘要》,是一本非常重要的医书,到了后代,慢慢地就有越来越多的中医理论被提出。到了李东垣,他提出了重视脾胃的观点。)



温燥行,升清气,虽未醇,亦足贵,若河间,专主火。遵之经,断自我

(他重视脾胃,主张用温燥性的药(如补中益气汤中的升麻、柴胡等)来升提清气。他临证处方用药较多、庞杂,不够纯正,但他的医学理论很有特色,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像金代的刘河间,治病专从治火着眼。他的学说虽然是根据《内经》的理论发展而来的,但有很多是自己的见解。)

一二方,奇而妥,丹溪出,罕与俦,阴宜补,阳勿浮,杂病法,四字求

(他所制定的几个方剂,不仅有它的独创性,而且还是很妥善的。元代朱丹溪的医术, 在当时很少有人能比得上他。他提倡” 阳常有余, 阴常不足” 的学说,认为很多病应从滋阴着手, 人体的” 阴” 应当常补,”阳”则切忌使它浮动。治疗杂病的方法,应当从气、血、痰、郁等四方面来分别处理。)



若子和,主攻破,中病良,勿太过,四大家,声名噪,必读书,错名号

(又象金代的张子和, 治病主张用攻下的方法。 攻下的药物性能都是比较猛烈的,但他用得很精当。 不过也必须注意疾病的情况, 用药要恰到好处, 中病即止, 不可过量。刘河间、张子和、李东垣、朱丹溪,都生于金元时代,各有不同成就,名气后大。后人称他们为金元四大家。但在李中梓着的《医宗必读》一书中,却错误地把张仲景、刘河间、李东垣、朱丹溪称为金元四大家。)

明以后,须酌量。详而备,王肯堂,薛氏按,说骑墙,士材说,守其常

(从明代以后,医学书籍就更多了。但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研习医学的人,必须仔细酌 量取舍,才能做到取长补短。其中比较详细而完备的,要称王肯堂了。薛立斋着《薛氏医按》,其中有些议论缺乏自己的见解。 李士材的著述虽然比较粗浅一些, 但是却能遵守常法。)  



景岳出,著新方,石顽续,温补乡。献可论,合二张,诊脉法,濒湖昂

(张景岳着有《新方八阵》,创制许多新的处方,都很切合实际。张石顽着《张氏医通》,治病大多采用温补的方法。赵献可的论述,基本上与张景岳、张石顽两人的理论一致。 至于诊脉的方法,首推李时珍所著的 《濒湖脉学》。)

数子者,各一长,揆诸古,亦荒唐,长沙室,尚徬徨。惟韵伯,能宪章

(以上所谈到的几位医家,虽都各有专长,但他们的著作,与古典著作比较起来,是相差得很远的,甚则荒诞不经。对于张仲景著作的研究,尚还很不够,好象只能在门外徘徊,不能登堂入室。到了清代,惟有柯伯能够遵守《伤寒论》的法度。)



徐尤着,本喻昌,大作者,推钱塘,取法上,得慈航。

(至于徐忠可、尤在泾二氏,基本上是依据喻昌的学说。清代比较有名的著作家,要算钱塘张志聪与高士宗了。研究中医学必须认真学习古典著作,这样才是正确的道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