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W补益-气血双补

 差点气死 2018-09-29

气血双补

八珍汤

(《正体类要》)

【组成】当归酒拌,一钱(10g 川芎一钱(5g 白芍药一钱(8g 熟地黄酒拌,一钱(15g 人参一钱(3g 白术炒,一钱(10g 茯苓一钱(10g 甘草炙,五分(5g

【用法】清水二盅,加生姜三片,大枣二枚,煎至八分,食前服。

【功用】补益气血

【主治】气血两虚。面色苍白或萎黄,头晕眼花,四肢倦怠,气短懒言,心悸怔忡,食欲减退,舌质胖淡,苔薄白,脉细而虚。

【方解】临床上如果不仅是血虚而且气虚,就得气血双补,就得用由四君子汤和四物汤合并而成的复方——八珍汤。

这些都是教人一个方法、一个原则,在临床上还要根据具体病证的需要,在配伍上调整补气与补血的重心。所以四君子汤、四物汤各自都举了一些例子,介绍它的变化规律,合起来还要考虑气虚、血虚,何为主的问题,如果两个方面都同样虚,就要气血并重。

八珍汤还有两个附方,一个是十全大补丸,一个是人参养荣丸。十全大补丸就是八珍汤加上黄芪和肉桂,这就是在气血俱虚的情况之下,加强补气温阳,促使阳生阴长,促使补血的功能加强,所以说是治疗气血俱虚而偏于寒的。作为人参养荣九来说,是道过补气着重来补血。这个方剂有所变化,就是十全大补丸去掉一味川芎,另外加上三味药,即远志、五味子、陈皮,与归脾汤很相近。通过这个问题,我想说明以下两点。

第一,在血虚而不需要和血的时侯如何处理,特别是营血虚而滞,是由于血虚而气也虚,现在既有补血又有补气,所以去掉了一味香燥而行血、不利于补血的川芎。由于血虚、气也虚,这里也有补气的药,除此之外还有陈皮,这样就跟五味异功散的意义一样,使得补气而不壅,通过补气而行气。这些药与川芎相比虽然都是辛温,但是不燥,而且不直接入血。那这里的肉桂为什么用呢?这涉及到一个问题,就是中医所讲的,血是如何生成的。中医在实践中摸索出一个经验,就是如何变化而赤是谓血,是通过中焦,即脾胃的吸收、脾的运化,又加上心肾之阳的关系,所以这里才用到肉桂,才加了远志、五味子。从中医理论讲,中焦受气取汁,这是讲的通过脾胃吸取水谷的精华,即受水谷之精气和精汁。这是造血的原料。水备的气和汁都不是红的,但是通过气化后,变化而赤。如何来变化呢?就是通过心、肾、命门的气化作用。因此现代这样的方剂用来治疗各种贫血,效果比较好。

补血的问题主要有两个重点,一个是原料,一个是功能,因此在治疗血虚病人的时候,要考虑好是什么原因。如果病人本身进饮食就不好,没有造血原料吸收进去,在这样的情况下,虽然是贫血,但首先要健脾胃。如果能吃,食欲不减,进食也不差,还贫血,就说明是有原料但不能变化,这样治疗时就要考虑,是脾的运化功能不行,还是脾阳虚或心肾之阳不足所致。

十全大补丸和人参养荣丸就简单提一提。关于八珍汤,气血俱虚的。就气血并补。但是在具体用的时候,要看何者为主,就以何药为主。十全大补丸和人参养荣九,特别是人参养荣丸芷治疗一些功能性贫血时,也就是变化的能力不够时。效果比较好。

泰山磐石散

(《景岳全书》)

【组成】人参一钱(3~5g 黄芪一钱(15g 当归一钱(8g 川续断一钱(5g 黄芩一钱(5g 白术二钱(10g 川芎八分(4g 芍药八分(6g 熟地黄八分(10g 砂仁五分(4g 炙甘草五分(4g 糯米一撮(5g

【用法】水一盅半,煎七分,食远服。但觉有孕,三五日常用一服;四月之后,方无虑也(现代用法:一剂煎三次,早、午、晚空腹时服)。

【功用】益气健脾,养血安胎。

【主治】妇女妊娠。气血两虚。胎动不安或屡有堕胎宿患,面色淡自,倦怠乏力,不思饮食,舌质淡,苔薄白,脉滑无力,或沉弱。

【方解】本方是保胎的方剂,是以八珍汤为基础去掉茯苓,加川续断、黄芩、砂仁、糯米而成。从这一点再理解一下在补气的补中益气汤中为什么去茯苓,在这里为什么去茯苓?因为要安胎。因为气血虚。胎本身就不足,所以尽可能地避免淡渗之品。所以在用茯苓的时候,都必须考虑到茯苓两个方面的作用——既补益心脾之气,又淡渗下行。保胎时要气足,要使胎元稳固,就不能用下行的药。另外,在八珍汤的基础上加上黄芪,砂仁、续断,黄芩、糯米。这里提一下黄芩和白术是安胎之圣药的问题。因为一般来说,治疗妇科病产前宜凉,产后宜温,因为过热的药不利于胎的安静发育。胎容易动,要想使胎能够固,能很好地发育,就要靠母体的气血。母体的气血主要靠后天而来,所以用白术来健脾,加强脾的作用。同时配合上黄芩清热,这样既能健脾,又能清内热,这样就能使胎平安成长,所以说它是安胎的圣药。不能误解成为,要流产、胎就要出来时,用这两个药是圣药,就保证可以保住胎,这是不对的。同时通过这个问题也说明安胎如何安,安胎也不仅便是要用凉药,当气血大虚而虚寒时,适当的温药还是要用,例如这个方剂就是这样。

这里还要提一下糯水的问题。糯米不仅养脾胃之气,还补肺气。所以过去补肺的方剂里用糯米,补胃的方剂中用粳米。

续断可以补肝肾。它之所以叫续断,就是因为补肝肾就能够接续筋骨。因为肝主筋,肾主骨,补了肝肾后就可以促使筋骨的生长、加强。另外,续断还有一个作用,就是通利血脉,因此在配伍角来安胎的话,要注意与补气的药相配。因为它虽然是补肝肾的,但它又是通利血脉的。这里是想安胎,如果过分使用,就与安胎的主要目的相矛盾了。因此在治疗妇科月经病而有腰疼的时候,在月经期对于续断的用量也要注意。因为续断补而通,实际上在临床中我们更喜欢用杜仲、桑寄生,作为安胎来用比续断要好。特别是在胎动不安,有少量出血时,把川芎也去掉,加入杜仲炭。不过作为习惯性流产,没有流产的预兆,泰山磐石散基本上是可用的,因为她尚未发现流产的预兆,只是由于几次怀孕都发生了流产,可以用本方在怀孕后还没有流产现象的时候服用,加强安胎的作用。

补阴补阳

阴和阳,包括了以前所讲的好多东西。就补益本身来说,气属阳,血属阴。过去所讲的生津、润燥属阴,祛寒属阳。这里把补阴、补阳单独提出来。着重讲的是肾阴和肾阳。由于肝肾同源,所以这里讲的是肝肾之阴虚。阴虚的症状除讲义上所写的之外还有一些,并不一定要完全记住。这里有一个概念要记住,明虚当然就阳亢,这是理论上的东西,可是阳亢不是阴虚有热,也即是不是阳亢了就需要治阳,这一点要注意。我们习惯上讲滋阴降火,但是不是就必须降火,那只有阴虚而火亢的时候才需要滋阴和降火并用。寒之不寒是无水也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就是用寒药来清热,并不能达到清热的目的,因为是阴虚。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要补阴,补阴才可以使得虚火平。因为这个热不是由于真正的阳盛,而是由于阴虚不能制阳,所以称为虚火上炎。只有在阴虚而火亢的时候,才必须要降火。具体要区别这些,特别要区别脉和症状。只有脉能够反映出脏腑功能和气血阴阳真正的情况。脉细与脉细数就是有区别的,一个是阴虚,一个是阴虚火旺。特别要注意,这里所讲的既然是肝肾的阴虚,是指的肾阴虚,就要考虑尺脉数、有力、无力及细的程度,就要从这些方面来区别。同样的脉,是细、是数,也是一个相对的问题。这样讲似乎玄妙,其实只要分析清症状,用心体验脉象,很快就可掌握的。

过去所讲的补阴药都是偏凉的,并不一定是大寒,可兼甘味、酸味、咸味。但是阴与阳是互相联系、互相转化的,因此在这里要特别注意到补阴而不伤阳。这与刚才的滋阴降火又联系起来了。刚才提到的滋阴使用甘、酸、咸、凉药,降火用的是苦寒。如果滋阴用到大寒就伤了阳,所以滋阴用寒的程度,是根据虚火的程度而定。这个道理与刚才讲的火旺、火亢的时候才用到降火是一致的。这是一个原则,是一个概念。将来在具体治疗中如何掌握滋阴的方剂、滋阴药物的配伍,只要明确了这个概念就会心中有数。

另外还要提到,为什么补阴的时候要特别注意这个问题?因为这个阴是肾阴。肾有其自身的特点,它是人体真阴和真阳之所在,五脏皆一,肾独有二,真阴、真阳皆藏于中,也就是水火同居。阳在阴中,就是指的这个东西。所以谈到肾的时候,它的阴阳互根,关系特别密切,而且肾阴只有得到肾阳的温化,才能变为有用的阴。因此,从这个角度讲,真阴中实际上包含了阳,即所谓肾为坎象(),一阳寄于二阴之间。过去曾经提过几个名词,死阴、邪水,就是因为阴没有阳来化它,所以不能为人所用。阴不能真正地滋养人体,是为邪水。

还要提一提肝肾同源的问题。肝肾同源,它有母子的关系,所谓母子的关系就是说。肝是靠肾阴来濡养的。肝阴是由肾阴而来的,即水生木嘛。另外,肝也有自身的特点,肝体阴而用阳,肝藏血,内寄相火。肝气条达,阴阳平衡,肝气得到正常的舒展,这样就能正常地发挥它的疏泄功能,所以讲肝喜条达而主疏泄。无论是相火的旺,还是肝阴的虚,都能使条达、疏泄失灵。因此,肝阴和相火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而肝的阴又来源于肾,又是同在下焦,所以说肝肾同源、乙(术)癸(水)同源,不仅仅是因为它有相生的关系。

在补阴中还常提到一个问题,就是肺为水之上源,即肺与肾的问题,金水相生的问题。不仅仅是由于肾阴虚、虚火上炎就使得肺热、肺燥,还因为从生理功能上来说,肺不仅仅是输精于百脉,而且肺是主降的。肾除了先天之精外,还有后天之精,而后天之精就是水谷之精,它们皆藏于肾,然后再通过肾的阴阳气化作用上养五脏。因此,没有水谷之精,就无法藏于肾;水谷之精源于五脏功能所成,如果肺气不能下降,也不能下藏于肾。因此说肺为水之上源。如此往复互补,才能源源不竭。

补阳,这里也是指的肾阳。补阳的药,首先就会考虑到附子、肉桂,都是用热药来补阳。但是在涉及到补肾阳的时候,就得考虑单靠桂、附之类的药足不是能够补肾阳。从肾的特点来说,从肾阳的特点来说,单用桂、附是不行的,必须配补阴药。归纳起来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肾阳是要受肾阴制约的,即所谓火在水中。只有充足的肾阴制约了肾阳,这个阳才能安静地在下焦起到温化的作用,不致僭越。单用桂、附这样的热药补阳,就会伤阴,补阳伤阴之后,没有阴的制约,就不能安居在下,就要妄动。这样不但达不到补阳的目的,而且还造成了阴阳更虚的后果。一是因为补阳而灼耗了阴液;二是因为补阳必须补阴来保持二者的平衡。阳的特点是动,火性炎上,所以在用热药补阳时,一补首先是动,一动就向上。例如可见嗓子干,眼睛红,甚至鼻子出血。另一个原因是。在阳虚时,阴水得不到肾阳的温化,这个阴不能起到正常的作用,所以在这个时候,邪水多,真阴少。因此在治疗中,在配伍原则当中,都应注意这个问题,有时在补阴、补阳时,也会用一些利小便的药作为佐使药,就是因为有一部分邪水,通过利的方法,使邪水得去,这样温化的功能容易恢复,真阴也就容易恢复。

另外重复提一下桂、附引火归原的问题。具体使用时是否用桂、附这两味药就能把虚火引下来呢?这不尽然。如果但用桂、附,适得其反,更需在补阴的基础上用桂、附,才能使在上的火重归于下。

大补阴丸(原名大补丸)

(《丹溪心法》)

【组成】黄柏炒褐色,四两(120g 知母酒浸炒,四两(120g 熟地黄酒蒸,六两(180g)龟板酥炙,六两(180g

【用法】上为末,猪脊髓蜜九,服七十丸,空心盐白汤下(现代用法:上四味,碾为细末,猪脊髓适量蒸熟,捣如泥状;炼蜜,混合拌匀和药粉为丸,每丸约重15g。每日早晚各服一丸,淡盐开水进服,或水煎服)。

【功用】滋阴降火。

【主治】肝肾阴虚,虚火上炎。骨蒸潮热。盗汗遗精,咳嗽咯血,心烦易怒,足膝疼热或疲软,舌红少苔,是脉数而有

【方解】大补阴丸是滋阴降火并用的方剂。因为滋阴而不降火,就要继续消耗阴。所以在滋阴治阴虚的同时,必须要把旺盛的火平抑下去。

这个方剂的组成是黄柏、知母、龟板和熟地。知母和黄柏有它们的特点,两个药有所不同。黄柏就是泻相火,这个相火就是指命门之火。由于它能泻火,所以能坚阴,就是将火平后,阴就不再受到损耗了,不能误解为苦寒的黄柏能够补阴。它之所以能够补阴就是同为它能泻火,而知母这味药也是苦寒的,但是它还兼润,所以这味药与一般的苦寒药不同。知母着重是清肺热、润肺燥,能够泻相火,实际上它是个在上的药。这两个药的区别就在于此。特点是一在,,泻而兼补,一在下,泻而不补。所以将这两味药合用的时候,作为降火滋阴药,则降火和滋阴的功能都得到加强。所以知母和黄柏在滋阴降火的时候经常相配并用,这其中还包含了肺肾的关系,就是前面提到的肺为水之上源。为什么要这样用呢?因为大补阴丸所治的证不仅是肺肾阴虚。而且火旺了,肺热了,出现了咳血的症状,而且还有骨蒸潮热,很明白地表明是阴虚,从骨头里发热,定时发热。正因为这样,还可以发生盗汗。就因为阴虚有热、阴虚有火,才发生盗汗。不仅上部有这些情况,而且还有足膝疼热,热就说明了下部的阴虚、下部的火旺,因为肝肾主下焦、主筋骨。正因为这样,才要配龟板和熟地。一方面降火,一方面滋阴。

这个方剂,由于证不但阴虚,更主要的是火旺,火旺到这样的程度,所以在治疗的时候,习惯讲是滋阴降火,而更确切地讲应是降火滋阴,从它的立法和用药上来说,也是降火滋阴,尽管熟地和龟板的分量还比较大。

我们再列举一个简单的方剂来证明这个问题。这个方剂也是朱丹溪的,朱丹溪的特点是善于治火,特别强调治相火。他还有个大补阴丸,就一味药:黄柏。他的理论就是泻火即为滋阴。就是讲在阴虚火旺的时候,泻火就提到第一位来了。

在这个基础上加药后治疗痿证,就是虎潜丸的治疗证。

虎潜丸

(《丹溪心法》)

【组成】黄柏半斤,酒炒(150g 龟板四两,酒炙(120g 知母二两,酒炒(60g)熟地黄二两(60g 陈皮二两(60g 白芍二两(60g 锁阳一两半(45g 虎骨一两,炙(30g 干姜半两(15g

【用法】上为末,酒糊丸,一方加金箔一片,一方用生地黄,懒言语者加山药(现代用法:碾为细末,和蜜为丸,每丸约重10g,早、晚各服一丸。淡盐汤或开水送下)。

【功用】滋阴降火,强壮筋骨。

【主治】肝肾不足,阴虚内热。腰膝疲软,筋骨瘦弱。腿足消瘦,步履乏力,舌红少苔,脉细弱。

【方解】虎潜丸的证有特点。《素问·痿论》:肝气热,则胆泄,口苦,筋膜干,筋膜干则筋急而挛,发为筋痿……肾气热,则腰脊不举,骨枯而髓减,发为骨痿。由于肝肾阴虚而有热,正如刚才提到的,肝肾主筋骨,肝中相火旺,肝阴就不足;肝阴不足,就不能养筋;肾中火旺,肾阴不足,就不能养骨,所以筋与骨都痿弱,表现为腿和膝酸软无力,同时腰也无力而致步履乏力。因为腰是肾之外府,腰所在的部位属肾。

刚才还提到肝主筋的问题,膝为筋之府,属肝所主。所以由于肝肾阴虚而有热,阴大伤,所以筋骨都无力,同时腿脚瘦削,就是肌肉萎缩。可以看出,不仅是肝肾阴虚而有热,精也亏了。因此,治疗这样的病证,就需要大补肝肾,还要降火。由于肌肉萎缩是精亏了,所以还要用厚味来填精补髓。

本方是在大补阴丸的基础上加入一些药,主要都是用来补肝肾的。加了白芍,虎骨,锁阳,这都是用来补肝肾的。锁阳,补阴益精而兴阳起瘙,润燥养筋。它之所以能够锁阳,就因为它能补阴,只有阴足了,阳才能静。它所以能够兴阳起痿,也是因为它能够补阴益精,与那些温补命门、甘辛大热的药来治的阳虚阳痿是两回事。所以,说锁阳为壮阳药,倒不如说是起痿更合适。因为这里与中药学中所讲的有些矛盾。所以还是讲一个证据。锁阳在什么情况下不能用呢?大便溏的不能用。想一想,如果它是补阳的,为什么大便溏的不用呢?这个药的主要作用是补阴益精,是温而不燥。它虽然是补阴的,但又是温药。不是凉药。原来讲过,一般补阴、滋阴的药是凉、偏寒的,可是更多的补肾阴药是温的,最明显的例子是生地和熟地,熟地即是补肾阴的。

其他几个补的药都容易理解,熟地、龟板、白芍,都是用来补肝肾之阴,而且都是在降火的同时用。之所以不能走路,就足因为筋骨痿弱。筋骨所以痿弱,就是因为阴虚有热,肝肾之明伤了。虎骨又是做什么的呢?虎骨本身是强筋壮骨的药,还是一个追风的药,就是治筋骨肝肾之中的风,所以痹证、痿证当中都用,既可以治外风,又可以治内风。此处痿证所来的风是怎么生的呢?是由于肝肾之阴虚而有热。但在这里主要还是用其强筋骨、补肝肾的作用作为辅助药,和其他药配合起来使用。

在这样的基础上用陈皮和干姜。联系到苦寒药伤阳、滋阴药性腻的问题,就可以理解陈皮和干姜的作用。用陈皮来理脾胃之气,就和异功散中四君子汤加陈皮是一样的作用。干姜本身是对脾阳起作用的,与陈皮合起来就能够鼓舞脾胃的阳气,同时对知柏的大寒有反佐的含义。这是阴虚有热造成的痿证,还用辛热的干姜,这就是反佐。但它不仅仅是反佐,还能够振奋脾阳、加强运化。这样就能更好地收到补阴的作用,所以说它是反佐之药。

还有一个需要注意的地方,就是痿证与痹证的区别,它们有痛与不痛之分。痿证强调的是酸、软,不是关节僵直、不能屈伸,也不是疼。这个方剂在不同的记载中有点不同,有的方中加当归、牛膝,加强补肝肾的作用。当归补血,牛膝能活血、能补阴,也是肝肾之药。另外还有的再加入羊肉做丸药,即扶加入三味药,有当归、牛膝和羊肉,因为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羊肉是大补的药,所以用在这里,用血肉有情之品来补益,使教力更强。但是就像这个方剂中有干姜一样,冬天才用。平时不用,这是考虑到天寒阳气潜藏,故加强用温热之药。所以在用羊肉为丸时也要考虑这个问题。过分用了热药,虽然它是补精的,但本身的病是阴虚有热,所以应当注意这个问题。

下面有个附方通关丸,一名滋肾丸,由黄柏、知母各一两,肉桂五分研末为丸。治热在下焦,不渴而小便闭者(见《兰室秘藏》中),简单提一提。这是由于下焦有热而小便不通,不是小便淋漓,不像过去讲的八正散、小蓟饮子等的小便不通畅、涩、痛,它就是由于火热大盛,郁于下焦,气化不行,水道不通,除此之外,并没有渴的现象,说明热是在下焦,所以用知母和黄柏来降火。在这个基础上,略用一点肉桂,温补命门之火,助下焦气化。西为下焦的小便之所以能够出来,是由于肾开窍于二阴,司开合,主二便,大、小便与肾气有关。这个方剂中需要注意药物的配伍,它是治热证的,其中稍用一些肉桂况就可以了,仅有知、柏的四十分之一。本方了解这些情况。

一贯煎

(《柳州医话》)

【组成】北沙参三钱(10g 麦冬三钱(10g 当归身二钱(10g 生地黄六钱至一钱(30g 甘杞子三钱至六钱(12g 川楝子一钱半(5g

【用法】水煎,去滓,温服。口苦燥者,加酒炒川连三至五分。

【功用】滋阴疏肝。

【主治】肝肾阴虚,血燥气郁。胸脘胁痛,吞酸吐苦,咽干口燥,舌红少津。脉细弱或虚弦,及疝气瘕聚。

【方解】因为肝肾阴虚,导致肝燥、肝热,肝气就不能条达、舒畅,于是气郁不舒,上犯胃脘,横逆于胸胁,下聚于小腹,就产生了主治中的一些症状。但这些症状不一定同时出现,可见胁痛、胸痛、胃脘痛、小腹痛,这些痛都是胀痛,主要是由于肝气不得条达。郁在哪里,哪里就胀痛。除此以外,还可以发现吞酸的现象,甚至呕吐、吐苦水,就是吞酸吐苦。

这些都是由于肝气郁而不舒,于是上逆犯胃,即所谓肝木上乘于胃也。这些情况与过去讲的左金丸主治的症状相似,但是不如左金丸证的肝火盛、肝热得那么厉害,而肝阴却比左金丸证虚。

这样的情况还可以通过有些表现来证明,证明它是阴虚。

除以上的症状外,还可见到咽喉干燥、舌红少津,证明它是由于阴虚、气不得舒畅。这个舌红与左金丸的红还是有区别的,没有左金丸红得郭么厉害。应着重注意它的少津、无津,舌上比较干。脉弦、无力,就是虚弦的脉,甚至还见不刭弦脉。而是细弱的脉。遗就说明了纯粹是一个虚证。不是肝有余,而是肝不足,是肝阴不足而气郁。根据这样的证,如果用行气疏肝之药治疗就会越治越坏,因为行气疏肝的药多香煤,它本来就是阴虚,而用药时只注意列气郁的问题,澄考虑阴虚的问题,就用丁香燥理气的药,越燥阴越伤,阴越伤气就更加郁,气有余便是火,所以这样的证不应该用香燥药。而应该用滋阴药,通过滋阴来柔肝,使得肝气恢复调达,它的气郁自然解除。所以,这个方剂不像理气剂中的方那样直接,而是更深了一层。

根据以上的辨证分析,所以用生地作为主药,麦冬、枸杞子作为辅药,又用了当归和北秒参,还有佐药川檩子。为什么这样用呢?首先,用了生地、麦冬和枸杞子这三味药,就因为它是肝肾阴虚,更主要的是肝阴虚,肝阴虚而有气郁。同时,从舌象来看,舌是红的,津液是少的,因此用补阴而偏凉的药。在补阴中,更侧重于阴、血、肝,所以用生地不用熟地,用麦冬不用天冬。再配上枸杞子,补肝补肾,以补肝为主,兼补肾阴。原方用的是当归身,而不是当归,还是来补肝血的。

这些药通过补肝阴之虚来润肝、养肝。那么方中用北沙参是为什么呢?这就涉及到了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脾胃在中焦,是为升降的中枢;肝主升,肺主降,肝与肺之气也是调整人体气的升降功能的。肝、肺的功能正常,则人身中气的升降就正常,现在肝气不得条迭,也影响了肺气。同时由于肝气、肝阴的问题,也影响到肺燥,所以用北沙参一方面补肺阴,一方面补肺气。北沙参不是单纯的补阴药,它兼能补肺气。方中既用北沙参使得肺气恢复下降之功,又用川楝子来直接泻肝热、舒肝气,这样解除肝部。但是川楝子苦寒,不宜重用,以防伤及已受肝木所乘之胃,所以通过大量的补阴就能更好地达到疏肝的目的。如果见到口苦、口干,就说明阴虚肝郁、肝火盛,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加小量的黄连。总的来说,由于本方是通过养阴、清肝。就能够疏肝,所以可以解除刚才所讲的这些证。此外还要指出,本方所治的小腹痛和疝气瘕聚,是肝脉下行络阴器,即肝经所过之处的病证。

这个方剂实际上不仅仅用来治疗这个证,临床上常加入一点药,还用来治疗肝阴虚而虚热气郁的梅核气和咽炎。有时加桔梗、甘草来利咽喉。有时加陈皮、竹茹来祛痰。都有很好的效果。还有的时候,肝气郁、热得大盛了,这时就不用黄连,因为黄连究竟是苦寒而燥的,容易化火,而用夏枯草。如果嗓子干得厉害,还可以加入元参。这里的元参是和生地、麦冬、枸杞子、当归配在一起用的。特别是现在临床上还常用来治疗一个类型的病,即慢性肝炎的后期。它的表现就是肝区痛得不剧烈,而是胀痛。从中医辨证,其症状是一派阴虚肝郁的现象。从化验指标来看,肝功不正常,但转氨酶正常,或略为偏高。这种情况下,用一贯煎作为基础方来治疗,效果相当好。

通过中医这样来补肝,就能促进肝的恢复。到最后不但症状消除,而且化验能够正常。当然,在临床上还需要根据症状来加减。但总的来说,是以一贯煎作为基础来用。在用的时候,没有什么别的特殊之处,就是要把苦寒和养阴统一起来。所谓苦寒就是指的川楝子,这些药不要用得太过。如果有时不仅是肝虚,而且脾也虚了,还要适当地加点补气健脾的药,补气的药不要大温,如健脾就用山药,或白术与白芍。

六味地黄丸(原名地黄丸)

(《小儿药证直诀》)

【组成】熟地黄八钱(24g 山茱萸四钱(12g 干山药四钱(12g 泽泻三钱(9g)茯苓去皮,三钱(9g 丹皮三钱(0g

【用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空心温水化下三圆(现代用法:炼蜜和丸,每丸约重15g。成年人每服一丸,日三次,空腹时服,开水送下,或水煎服)。

【功用】滋补肝肾。

【主治】肝肾阴虚。腰膝疲软,头目眩晕,耳鸣耳聋,盗汗遗精,以及小儿囱开不合之症。或虚火上炎而致骨蒸潮热,手足心热,或消渴,或虚火牙痛,口燥咽干,舌靠少苔,脉细数。

【方解】六味地黄丸是补肾阴的基本方,是非常有名的方剂。六味地黄丸从肾气丸方中减去附子、肉桂而成。但是我们先讲六味,这样好理解一些。这个方剂的特点就是三补三泻。

三补有熟地、山药、山茱萸,处方常用山萸肉、萸肉,是一物三名。而这三泻跟三补是相对应的,泽泻对熟地,丹皮对萸肉,茯苓对山药。为什么既要补又要泻呢?就是因为肾的阴阳之间的平衡,特别重要,也特别微妙。六味地黄丸主治的证主要是由于肾阴不足、虚火上炎,所以在这个时候,这种火是不能泻的,这种火是人身的根本,只能保护而不能损害它。也就是以前提到的滋阴与降火的关系。这里主要是阴虚,而不是阳有余,所以不但不能泻,反而要保护它。因为阳没有阴来制约,所以阳就跑到上面来了,虚火就是这样产生的,所以产生了上面似乎有热,下面火也不安,如咽干、潮热、遗精等都是由此引起的。因为阴虚不能制阳,火在下妄动,火动后,阳不得入于阴,就引起失眠。另外,由于阳的妄动,扰动了精室,就产生遗精。这个遗精有个特点,是有梦而遗。当然由于肾阴虚,腰腿也可以见到酸软无力的症状。由于是阴虚,还可以见到脚跟痛的症状,对脚跟痛要与骨刺作区别,并在辨证的时候,一定要与其他的症结合在一起辨证分析,因为现在还经常有这样的情况,他不是肾阴虚,而是脚跟长了个骨剌,阴虚的脚跟痛是很特殊的,脚跟痛后就会觉得踩在地上时是跟骨着地,疼痛难受,而且痛只在脚跟,而一般骨刺的痛多偏上一点,所以这在临床上也应该注意。

以上那么多的症状,归根结底是由于肾阴虚。治疗肾阴虚而用补的原则,在这个方剂中都体现出来了。肾藏精,精的来源是两个,一个是先天的,一个是后天的。先天之精与生惧来,无法补充;补充的方法是通过后天之精来补充。后天之精是五脏之精有所余则下藏于肾。这个所谓有余就是靠饮食所化,通过脾、肺分布到五脏,五脏有余下藏于肾,这样使得先天之精不断被消耗,又不断补充,从而保持始终充足。正因为肾精充足,才能够上养五脏。所以实际上肾不仅是一个储存人身精华的地方,也是一个调节的地方,所以在肾阴虚的时候要考虑到五脏。

本方中既用了熟地,又用了萸肉,还用了山药。熟地专补肾阴;山药不但能够补气,还能够养阴、涩精,是脾肺两经的药;萸肉还可以补肝、补心。从这几味药作用的归经来看,五脏俱全,既补了肾,又同时照顾到补充脾、肺、心、肝之精。当然重点是在补肾。不但补肾,还用了涩精的药,那就是刚才讲的,由于阴虚而火动,扰动精室,产生梦遗,所以还要涩精。涩精还有一个作用,就是在补阴的同时,可以把火收摄在里面,使得虚火不妄动。山药温补而作用平和,是平补的药,但是要想更好地补肾阴,更好地使得火安然不动,还需要采取其他措施。

所以用补阴益精而又收摄的作为配伍,补而兼涩。但鉴于本方证的病机是阴虚不能制火,虚火已动,首先就会使得下焦不温了,当然。这是相对地讲,不能将它与肾阳虚的下元虚冷同等看待。也就是说,由于阴虚而相火动了,那么下焦温化的作用就减弱了。因此,虽然肾阴虚了,并不是绝对没有了,但由于温化的作用减弱了,阴得不到阳的温化,不能更好地发挥它濡养五脏六腑的作用,这是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由于下焦不得温化,气化不行,肾司二便的功能就失常,首先是小便就不正常。这里并不能单纯讲小便能不能出的问题,而是说小便是失常的,就因为开阖失常了。一个是明得不到阳的温化,一个是开阖失常了,因此要用泽泻利下焦之水。这个水不是指肾水、真阴,而是邪水。邪水去后,相反的有助于下焦的气化,有助于真阴的恢复。

这里还用到山萸肉,有温有涩,涩精、补精、温肝肾。而在阴虚的大前提下,阴虚已导致火动,这时还用温肝肾的药,首先就要考虑促使相火动。所以要配丹皮,通过配伍丹皮使得相火不妄动。这里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补阴和降火的问题。因为阴虚的阳亢,是由于肾阴虚,肾中阳亢,也就是命门火旺,所以在补阴的同时,必须要考虑到适当配一点清虚热药,所以丹皮用在此处还能起到制下焦虚火的作用。另外,方中还有泽泻和茯苓,以前很少强调其清泄相火的作用,实际上就是由于它们下行,所以能够使气分的虚热下行,故这两味药也兼有清虚火的作用。这样使得六味地黄丸这个方剂,虽然用的是温药、涩药(熟地、萸肉),但没有使得因阴虚而产生的虚火更盛,就是因为有这些配伍的关系。另外,这里要提到一个问题,就是相火。安居在下的火是人身的根本,是人体的生机所在,在一般情况下,可以养而不可以泻,只是在这个火特别盛的时候,才用苦寒泻火的办法,这就是在处理补阴和降火这两者的关系时要注意的问题。

此外,对于茯苓与泽泻的关系问题,茯苓除了帮助泽泻利邪水外,更主要的是它与山药配合起来还有清水之上源的作用,使得五脏之精能够下行藏于肾。

究竟这几味药中谁为主,谁为次,从分量的配伍就可以看出来是三补兰写,其中熟地量最大,为君;山药、萸肉次之,为臣;余三药为佐使。由此可知,尽管刚才讲到相互之间的关系,最后还要突出一点,它是以补阴为主。所以这六味药不但三补三泻,几乎每一味之间都有交叉的关系,而这交叉的关系结合了脏腑的生理特点。所以是比较复杂的。另外,有个参考资料说,六味地黄丸是可以变化来用的,根据六味地黄丸证所出现的某一个症状突出了,那么在治疗的时候,可用某一个药作为主药。通过这个变化也能反映了各个药的功能特点。所以在讲解中反复分析说明,不嫌啰嗦,也就是供大家在临床上能变化运用。

从六味地黄丸的本质来考虑,是采用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的方法,是通过补阴来平虚火。所以在这个方剂的基础上,变化出不少复方,现在举例如下:

知柏地黄丸是在六味的基础上加入了知母和黄柏,这是个滋阴降火的方剂。为什么要用知母和黄柏呢?因为它的症状除了阴虚外,火旺的情况已很明显,它有骨蒸和潮热,且特别突出。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适当地用一些苦寒泻火的药,把虚火、相火清了,然后才能保存真阴。才能使得不足之阴通过药物得到补充,因为火在就要消耗阴,要伤阴。尽管这里面的有些症状在六味地黄丸中也写到了,可是到了其他加味里面特别强调这个症状,就是说这个症状在临床上比较明显、比较突出。另外。在临床上掌握这些问题有时容易混乱,这些特殊强调的症状就是临床判断的标准。另一个客观的标准就是舌质,舌尖和舌根都要考虑。既然是阴虚火旺,舌质就得红。另外还得看尺脉细数到什么程度,有力无力的程度怎么样。这些通过临床注意来体会就可以掌握。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阴虚火旺的证,要看它到什么程度。

同样是咽干,但其程度也有所不同。如果见到脉特别数、特别有力,舌质特别红,舌根无苔,这样的情况苦寒药就要多用一些,因为它阴虚而火旺得厉害,要根据火旺的程度来用苦寒药。这里反复讲的道理就是阴虚和火旺,从理论上讲是必然的,从临床上来讲,程度是有所不同的。在程度不严重的时候,这个火不要用大量的苦寒来泻。在加味的地黄丸中,主要需要注意的就是这一个方剂。其他的加味方,如杞菊地黄丸,麦味地黄以及耳聋左慈丸等都好理解,因为它们都是在肾阴虚的基础上特别显示出来某一脏的阴不足。

杞菊地黄丸很清楚地是由于肾阴虚而连累到肝阴也虚。肝开窍于目,肾精上注于目。主要症状是眼睛干涩,看东西不清楚,特别是看东西时间不能长,时间长了眼睛发胀、很累。这就联系到过去所讲的肝受血而能视,说明了肝肾的阴血不足。这样的情况之下,要加补肝阴、清肝热的药,所以加入了枸杞子和菊花。麦味地黄丸(即生脉饮去人参合地黄丸)主要是考虑到肺阴、肺气的问题,虚喘而有潮热盗汗的问题。

耳聋左慈丸这个方剂,应注意这样一个问题。因为耳朵涉及的方面很多,从《内经》来讲,就有心开窍于耳和肾开窍于耳两种说法;从经络来说,肝胆都影响到耳朵。说明心虚和肾虚都能影响听觉,产生耳鸣、耳聋;肝胆的相火也能产生耳鸣、耳聋;除此以外。还有气虚也能产生耳鸣、耳聋。所以单纯看到耳鸣、耳聋这个症状不能就用这个丸药。该丸药只能治肾虚、肾气不足所产生的耳鸣、耳聋。因此这个方剂就有两个,一个有柴胡和磁石,一个是柴胡和五味子,它是根据清阳的升、肾气的散这两个不同的需要而来的。肾气不纳用五味子,清气不升用柴胡。这些都是在用六味地黄丸的基础上使用的,而且前面还有个磁石。

再说一说都气丸。了解了麦味地黄就知道都气丸了,就是在麦味地黄丸中去掉了麦冬。它是治疗肾阴虚而有虚火,同时气上逆产生的虚喘。主要是加五味子以后加强肾的纳气作用。阴虚,虚火上冲,于是气上逆。

 

左归丸

(《景岳全书》)

【组成】

大怀熟(地)八两(240g 山药炒,四两(120g 山茱萸四两(120g 川牛膝酒洗,蒸熟,三两(90g 菟丝子制,四两(120g 鹿胶敲碎,炒珠,四两(120g 龟胶切碎,炒珠,四两(120g),无火者,不必用

【用法】上先将熟地蒸烂杵膏,加炼蜜丸,桐子大,每食前,用滚汤或淡盐汤送下百余丸(现代用法:制为蜜丸,每丸约重15g,早、晚空腹时各服一丸,淡盐汤送下)。

【功用】滋阴补肾。

【主治】真阴不足,头目眩晕,腰疲腿软,遗精滑泄,自汗盗汗,口燥咽干,渴欲饮水,舌光少苔,脉细或数,

【附方】左归饮(《景岳全书》) 熟地二二钱,或加至一二两(9g 山药二钱(6g 枸杞二钱(6g 炙甘草二钱(6g 茯苓一钱半(4g 山茱萸一二钱(5g),畏酸者,少用之。水二盅,煎七分,食远服(现代用法:水煎服)。功用:补益肾阴。主治:真阴不足。腰痠遗精,盗汗,口燥咽干,口渴欲饮,舌光红,脉细数。

【方解】把左归丸和左归饮两方的药味与六味地黄丸进行对比就可以知道,它和六味之所以不同,是有补无泻,这主要是根据阴虚的程度而来的,根据虚火的轻重而来的。另外这些方剂,所以左归丸也好,右归丸也好,仅仅是个基础方剂。它本身针对了不同的情况。还有些加减方法。

了解了这些情况,如果看参考书,有些问题就得到解决了。因为有人说六味地黄是补肾阴的主方,有人认为六味地黄丸不能补肾阴。这些解释从表面上看有两种不同的争论,而实质上是一回事。

下面谈一谈补肾阳的问题。首先在六味的基础上谈一谈肾气丸。

肾气丸

(《金匮要略》)

【组成】干地黄八两(240g  薯蓣(即山药)四两(120g 山茱萸四两(120g 泽泻三两(90g 茯苓三两(90g 牡丹皮三两(120g 桂枝一两(30g 附子一两,炮(30g

【用法】上八味,末之,炼蜜和丸梧子大,酒下十五丸,加至二十五丸,日再服(现代用法:混合碾细,炼蜜和丸,每丸重15g,早、晚各服一丸,开水送下。或根据原方用量比例酌情增减,水煎服)。

【功用】温补肾阳。

【主治】肾阳不足。腰痛脚软,下半身常有冷感,少腹拘急。小便不利,或小便反多。尺脉沉细,舌质淡而胖,苔薄白不燥。以及脚气、痰饮、消渴、转胞等证。

【方解】

肾气丸所治的证是由于肾阳虚。它的肾阳虚除了书上所讲的这些症状以外,还有几点要注意。一是有腰以下冷,就是由于肾阳不足,下元不温,所以从腰部以下感觉比平常人特别怕冷。另一点是少腹拘急不仁,这也是由于肾阳虚,就是自觉从腹部两侧至中间抽在一起,放不松,不是疼,就是很难受,很拘急。由此还向后连带着腰酸得特别厉害,感觉腰无力。它所主的其他症状,从下焦气化这一点来看,这些病症就都可以理解了。关于小便的变化,膀胱藏津液,之所以小便能出,是由于气化的作用。气化就要靠阳,这是其一。二是肾开窍于二阴,司开阖,主二便。肾阳虚的人由于气化失常,关门的开阖失常了。所谓关门的开阖就是前后二阴、大小便。因此,可以见到小便有余沥,即小便便不完,它不像淋病的小便涩而痛,而是不论用多大力,也不能一下子把小便排干净,年纪大的老人也常有这种情况。还有一个特征就是夜里的小便次数多。即夜尿频数。在区别这些情况时,就需要注意小便的颜色。这样的小便都是清的,不像因热所致的小便量少色赤,频数不畅。所以阴虚有热和阳虚肾气不足、气化不行,小便都能产生变化,但具体症状有所不同。

肾气丸也治消渴病的下消,也就是现在讲的l型糖尿病。

这个消揭在中医属于下焦,就是喝得少、尿得多,但这还不是主要的。更主要的是小便还可能如膏滋,颜色发探,放置时间稍微一长,就像陈茶的颜色似的发黑,而且上浮一层油面。就像豆浆、牛奶上面浮一层皮似的,叫做膏脂,这都属于肾大亏。这种消渴是由于肾阳虚、肾气不足而来的。

另外,肾气丸还治疗痰饮。过去谈到苓桂术甘汤时提过,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就是说这样的证可以用两种方法来治疗,一种是属于中阳虚、属脾,一种是属于肾阳虚、属肾。另外,我们习惯上常讲的一句话是肾水泛为痰

水泛为痰,如何泛呢,为什么生痰呢?特征是什么?这个问题要联系一系列的生理功能来理解。人的水、人的阴要保持正常,靠的是阳。由于人体的阳气足,脏腑的功能就强,就能正常地把有用的水留住,这是真阴;把没有用的水排掉,这就是邪水,就是小便。最简单地来说,这里面有肾(肾就是指的命门、肾阳)、有脾、有肺,还有三焦为水道的问题,通过这几个方面的功能正常才能保持。由于肾阳不足,下元不温,所以不能把饮食的精微化成精气,这样就变生痰饮。本来营养人体的东西,是应该变成精、津、气、血的,由于人体的阳(这里指肾阳)不足,所以不能使脾运化、输布的功能正常,首先是不能化了,它就变成了痰,变成了饮。这个痰的特点是咸、凉、粘。这种痰到口中有股咸味,这种咸味不是特别明显。为什么提到这里的时候要说呢,有一些感冒后期,咳出来的像一种脓痰似的,也有咸味,那是另外一种。痰饮不仅是咸,从口中出来的时候,在舌头上可以感觉这个痰是凉的,所以第二个字是凉。第三个字是粘,但不稠,这样就和刚才所讲的感冒后期出现的咸痰是完全可以区别的。感冒后期出现的是脓痰,黄色的、绿色的,有时出来嘴里觉得发咸,而且那咸味还特别大。水泛为痰,咸味没那么明显,有凉的感觉,同时是粘而不稠的,就像鸡蛋清一样。这是由于肾阳虚,水不化气,水泛为痰。

以上是肾气丸所治的痰饮病。只有把这些问题说清楚了,才能肯定是阳虚。因为这个方剂最容易引起怀疑,刚强调了六味地黄丸补阴,而且是补阴的主方,这个地方加一点儿药就变成补阳了,名字又叫肾气丸,容易产生糊涂。我们知道,阳蒸阴化是为气,所以能补阳,才能使阴化气,所以首先要把这些证讲清楚,都说明它是阳虚、虚寒。这里只是结合了肾的特点,在补阴的基础上来补阳。

阴和阳的关系,肾的特点,阳的特点,过去曾多次提过这个问题。肾的特点是水火同居,一阳藏于二阴之间,是真阴真阳都在里面。阴阳的特点,肾阴肾阳是互相制约,互相为用的,阴没有阳不能化,是死阴;阳没有阴不能长,也不能够安居在下焦起到蒸化、温养的作用,不能起到气化的作用,这也就是阳的特点。阳是好动的,当阴虚的时候,阳就不安于下而向上僭;阳自身虚了,虚阳不能与阴相合也向上僭。为什么呢?因为阳虚后,真阴不化了,为死阴、为邪水,不能起到与阳互相维系、互相为用的正常作用。所以,阳失掉了维护后,本身加上了阴静阳动的特点就会上行。所以根据这些道理,在补阳的时候。必须要考虑到补阴,必须在补阴的基础上来补阳,这样就可以使得阳气缓缓而生,使得阳气在受补的同时不至于伤朋。同时,通过这样的方法,使得阳缓缓地生,同时还补了阴,就可以少火生气。缓缓地补,慢慢地升。阳就不暴生,就与阴合而不是热,而是温。所以从这个方面考虑,就将它的名字称做肾气丸,而没有叫做肾阳丸。所以,如果不把它所治的各种证解释清楚,就不能说明这是一个补肾阳的方。

这里主要说明了补阳应如何补,补阳与补阴的关系如何从两方面加以注意。过去曾有一句话善补阴者,当于阳中求阴;善补用者,当于阴中求阳。这话讲得原则一些、具体一些,就是在六味地黄丸和八味肾气丸里面看药的互相配伍,所以在六味地黄丸的基础上加一点儿桂附就可以补阳。当然,正如六味地黄丸一样,它是一个主方,是一个基本方,是一个平补的方,是在虚、但是并不急的情况之下用的。举例来说,要治疗痰散病,肾不纳气,由于肾虚有痰的喘病,紧急的时候就得用黑锡丹,就不能说这个方剂是补肾阳的、温肾气的,必须得用它,因为它是一个平补方。正因为它是一个平补方,所以它是一个基础方,掌握了这个方剂之后,在病不急的情况之下用它;在病有变化的时候,就得随着变化加减用药。所以说,六味地黄丸和八味肾气九在补阴、补阳方面段有偏,所以它们能作为一个基本方来介绍,在处理补阴、补阳时,给大家一个基本准则。

肾气丸就是六味地黄丸加上附子和肉桂。这里还要提一提引火归原的问题。引火归原用桂附,也离不开补阴药,单纯用桂附也不行。

在附方中有个济生肾气丸。济生肾气丸是十味,是在肾气丸的基础上加上车前子和怀牛膝,治疗因肾阳虚,气化不行,不能运化水湿之证。所以在肾阳虚出现各种症状的同时,特别见到脚肿、小便不利。这说明由于气化功能不行,膀胱中的小便出不来,邪水潴留。所以脚就肿,在补阳的同时用车前子和怀牛膝利小便。这里还要提一点,车前子和怀牛膝,一个行血分,一个行气分;怀牛膝是行血分之水,车前子行气分之承,有气分又有血分,就更能使水肿的水从小便而出。它们都是利小便的,但是一个是入血分的,一个是入气分的。也可以说一个是在里的、是聚的;一个是在浅层的、散的,这就是气。这对于一些肾炎后期,属于肾阳虚的小便不利、脚肿,用本方较好。联系起来看,如果是属于这种类型的慢性肾炎,脚肿得不厉害或者不肿的,也可以用肾气丸来治疗。例如。过去提过参苓白术散治疗肾炎后期尿蛋白长期不退,与本方相比,一个是抓脾,一个是抓肾,使用时注意看他的兼证,究竟是属于脾虚还是属于肾虚。脾气不足,脾阳不足,用参苓白术散;肾气不足,肾阳不足,用肾气丸药。只有把水去了之后,寒性的。

严重一些用济生肾气丸加利小便阳才能更好地恢复,因为邪水死阴是寒性的。

十补丸

(《严氏济生方》)

【组成】附子炮,去皮,二两(60g 五味子二两(60g 山茱萸肉取肉,一两(30g 山药炒,一两(30g 牡丹皮一两(30g 鹿茸去毛,酒蒸,一两(30g 熟地黄酒蒸,一两(30g 肉桂一两(30g 泽泻一两(30g 茯苓一两(30g

【用法】为细,炼蜜为丸,如梧桐于大,每服七十丸,空心盐酒汤下。

【功用】温补肾阳。

【主治】肾阳虚弱。面色黧黑,足冷、足肿,耳鸣耳聋,肢体羸瘦,足膝软弱,小便不利,腰脊疼痛。

【方解】十补丸就是肾气丸加鹿茸、五味子。肾气丸的各种症状在本方证中都可见到,与济生肾气丸中所讲的脚肿、小便不利是相同的。除此之外还有脚冷。但是它还有个特点。就是肾阳虚的病人腰部怕冷也很明显。因为腰本身是肾之所在,是肾之外府。另外,还可以见到耳鸣、耳聋、腰膝酸软等。总之是肾不足。严重时腰痛还连带脊背痛,但要注意这里的痛是酸痛,以区别于风湿骨痛。风湿性的疼痛和骨质增生长的骨刺是以痛为主,不是以酸为主。而肾虚的痛是酸痛,酸软无力,久坐、久立、久行均不行。还有一点要注意的就是面色黧黑。这是由于肾阳不足,下面的水寒之气上泛,所以脸的颜色黯黑了。根据这样的情况,说明它阳虚的情况进了一步。根据它阳虚的程度,要加强补阳。所以方中加大热的鹿茸加强补阳,而且补阳的同时还能补精,而精就是阴,也就是说,鹿茸为血肉有情之品。不仅壮元阳,还能生精髓、强筋骨。

另外,加上了五味子。五味子在这里相当于附子的作用。只能说是相当,不能说是等于。因为它本身也是一个温涩的药,它能温肾,能涩精,能敛气。主要是肺、心、肾三经的药,它可以使得肾中的虚阳不动,使肾气归纳于肾。所以过去有人讲到,八味丸常服,用五味子代附子,可以使得温而不燥。因为附子是辛、大热,而且是辛而散的,它通行十二经,走而不守,辛燥得很,是峻烈的药,所以要更好的来平补、缓补,常服可以用五味子代附子。从这一点说五味子相当于附子,但是不能说等于附子。关于五味子的用处,过去有一句话说,五月当服五味子,以养心气,就是因为五月(农历)是心气当令的时候一此时火盛,最容易为暑热所伤,耗心气,所以用五味子来补心气。在过去很多的本草书中,讲五味子只讲肺肾的问题,不讲心的问题,但是在方剂中已经有了,在《备急千金要方》的时候就提到这个用法,记载其对收敛心气、补益心气有一定作用,我在临床中对于心悸怔忡这样的症状,只要是虚证,方中配伍五味子后都有好处,但虚实夹杂的就不可只用五味子,而要考虑配伍了。

再回到十补丸来看,从这个问题可以看出来,根据阳虚的程度可以加强补阳的药,但是它还是没有离开补阴,始终在方剂中包含六味地黄丸。这些问题反复说明的就是一个东西,即补阴和补阳的关系,如六味地黄丸也还是用熟地黄为主,此中道理需仔细体会。

再看原来所讲的左归丸外,还有个右归丸。左肾右命门,左归是补肾阴的,右归是补命门的,即一个是补阴的,一个是补阳的。这两个方剂,不论是左归丸还是右归丸,都没有离开三个药,即熟地、萸肉,山药,还更多地用了枸杞子。枸杞子看起来是补阴的,但又是温的,所以从这里可了解到补阴如何补,只是在阴虚而有热的时候才用凉药来补。真正的补阴还是要用平性的、偏温的药来补。

补益剂就讲这么多方剂,有气、有血、有阴、有阳,其中着重要知道,这里指的补气就是指中气、脾气,包括了肺气,因为肺气来源于脾。补气要用温药,不要用燥药,不要用大热的药,因为这样补气要伤血;补气要用行气的药,气虚,其本身气的运行不利,而补气的多是甘味药,容易产生气壅,所以在补气时要适当地加一些行气的药,异功散就是一个例子。对补血来说,就根据见不见气虚的症状以及气虚的程度来加补气药,不虚就不加补气药。但是在临床上常见兼有气虚,所以在补血方中用补气的机会多一些,比补气方中用补血的机会多。

补血的药物中味厚多滋的药比较多。容易腻膈,它与补阴药一样,应滋阴防腻,补血也要注意这个问题。所以再联系到四物汤的具体的情况,方中用到川芎,更主要的里面还有当归,这些东西都能行气。从开始讲逍遥散时就一直强调当归的特点,与四物汤中所讲的当归是一致的。药的特点多没有变,只是在具体的用法上、在配伍上有所变化。四君子汤和四物汤分别是补气和补血的基本方剂,很多方都是在这基础上进行变化。然后再理解气血的相互关系、气血双补的问题。在补血中更进一步要注意到人参养荣汤的问题,尽管在理论上没有大明确地说明血的生成是怎么回事,实际上是通过心肾之阳、心肾之火,从用药上就可以进一步理解,里面有了温肾的药,来促进血的生化,这样就使补血的功能更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