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参加了【改革开放这40年】有奖征文活动
烈日炎炎,高温炙烤着大地。行驶在回乡下老家的宽阔水泥公路上,我隔着车玻璃凝视着公路两旁一望平畴的稻田,“喜看稻菽千重浪”,轰隆隆的收割机正一路欢歌,在原野上纵横驰骋…… 这时,七岁的女儿突然大声地问:“爸,那个巨大的机器在干嘛?” “扮禾呢。”我不假思索脱口而出。 “扮禾?是妈妈电脑里打牌的扮禾吗?”女儿歪着头,一脸的疑惑。 “不是呢,”我笑了,“扮禾,是乡下一个通俗的说法。其实,说的是收割稻谷的意思。收割的稻谷加工后才有你每餐吃的白米饭,知道不?” 女儿点点头,满意地笑了。 “扮禾”,这个俗语对于出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农家伢子长大的我最熟悉不过了。“生于斯,长于斯”的我从小就耳濡目染着农村“扮禾”的繁忙景象,及长便多次亲身参与了“扮禾”这项战高温、斗酷暑的艰苦劳动,使得我每每能亲近泥土的芳香,感念劳作的艰辛。因此,一想到“扮禾”,我脑海里思潮泉涌,缕缕思绪将我扯回到三十年前的韶光…… 四十年前,我正如我女儿现在一般的年龄。那时,我的家乡田土尚未承包到户。儿时依稀的记忆里,秋收季节,大人们都要出集体工,分组进行稻谷收割。收割就用一个四方形的木质“扮桶”,人们将割下的禾苗朝“扮桶”中间凸出的竹片制成的折子上使劲地摔打,熟透的稻谷碰撞在折子上脱落下来,这是一种近乎原始的“扮禾”方式了,其劳力的耗费程度就可想而知了。 读小学时,家乡已经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扮禾”的“扮桶”也有了重大的改装:依旧是四方形的大木框,一头高处横着安装了一个长圆柱形的轮毂,由均匀镶嵌着倒U铁环的若干长条组合而成,轮毂通过曲杆连接着“扮桶”前下方的踩板。“扮禾”时人们用脚使劲踩踏踩板,驱动轮毂快速转动,禾苗在轮毂上搁着和翻动,稻谷飞溅,飘洒在三围遮拦的“扮桶”内。这种打稻机可说提高了劳动效率,但劳动强度并没有大为减轻。人们一天劳动下来,双腿往往像灌了铅似地抬不起来,其中滋味,到我读初中、高中时每年都亲身体验过的。 上世纪九十年代后,随着农村柴油机和电动机的逐步使用,柴油打稻机和电力打稻机相继出现,人们逐步从纯粹的体力劳动开始转入半机械化劳作,工作效率也有所提高。 现在浮现在我眼前的胜景就不用说了,各式收割机逐步推广使用带来了秋收的全新革命。只见:一个人驾驭操控着,另一人随着袋装稻谷,收割机向前推进像是在稻海里劈波斩浪。一个小时下来就能收割好几亩呢。并且,收割机收割的稻谷夹杂的茅草少,太阳随便晒晒就可进仓。另外,国家对购买收割机和使用农用柴油都有补贴呢。 四十年,对于历史长河仅仅是“弹指一瞬间”,但是,毋庸置疑的是,对于我国农村和农业,可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从农村的广阔天地里走出来,成长为“以民为本,为民解困”的一名民政部门工作人员,我曾经体验过,我一直见证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