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极拳“立身中正”的内功锻炼机理

 九天凌霄阁 2018-09-29

太极拳的“立身中正”一说时常为人所提起,社会上也有诸多解释和阐述。然则我所见的文章多有所偏颇而失其真。比如说有的人认为“立身中正”是指行拳过程中,百会与会阴要形成一条直线始终与地面垂直,实大误矣。同时有的人在讲解这个时,提出了很多的想法和要求,本来一个很简单的东西,被他搞成非常复杂,违背了老子的大道自然之理。

“立身中正”的“中”是太极十三势定、中、守三势心法之一。中者是太极本始,不弃不离,志气平和,不激不厉。太极者是阴阳、动静、升降、高低、上下、开合、前后、刚柔。而想使这些对应的二物不脱离,须有“中”之一势来守护,才能阴阳之气交汇,神气相抱以成太极。这就像我们放风筝一样,风筝的线要始终抓在手中,才能让风筝不至于丢失。“正”是指诚心正意,不生邪念。唯心正则气自正。

以上所言是心法,身与心为太极之阴阳也。那么“立身中正”对应的身法是什么呢?我们在练太极拳的龙行弓步时,你能身体垂直于地面吗?你一垂直,力到了腰这里他就别住了。这是武术竞赛套路的练法,那不是功夫!你练扇通背时,海底针时,能身体垂直于地面?所以那些说行拳过程中,百会与会阴要形成一条直线,始终与地面垂直的说法,就是瞎扯蛋。

立身中正”在身法的应用上,这种身体中线(百会到会阴)接近垂直于地面的身姿,多应用于凤点头和虎坐之时(也就是丁步和虚步)。在实际练习时,身体能中正,只要稍注意手脚的配合则坐姿自成。我以前叙文写过练太极拳时要重视坐意,就是在凤点头和虎坐之时,要有坐的意思,这样才能把气沉下来,从而脚能落地生根,小腹能丹田气暖。而怎么能感受到坐意呢,只要“立身中正”了就很能做到。

但是练拳之初则不要过于考虑“立身中正”,因为刚开始学拳,基础不够。这时的身姿伸展不开,如果要求“立身中正”,则很难进行锻炼。先把要求放低些,允许稍微前倾,而在凤点头和虎坐之时有意的往下坐一坐,帮助气机收敛下沉,这也是为下一步行功养成好的习惯。等筋骨拉伸开了,腰胯灵活了,立身中正的基础也就打好了。这时就要练一下定式,把原来有些习惯前倾的习惯改好了,改成身姿中正起来,要不练功的效率会受影响。我以前也说过,往下坐的意念打好了基础以后,要忘而不守,就是因为到后来要“立身中正”,这时是自然而然就有坐之真意出现了。

可惜很多人以为蹲低些,功夫能长进快些,于是练功时身躯前倾(为了保持身体重心),从现代力学的角度来分析,他的力量是形成了一个向下的力,然后还有一个斜向后下的力。从我的体会来说,这样做气就不能沉入丹田和脚底了,从腰这就断折了。而且如果前倾多些,气不仅不能收敛,甚至气会往上冲,这样对身体就没有什么好处了。

功夫呢,是有一个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的,有些人跟老师学了一阵子,就以为学全了,不用再学了。不是这样,刚开始教你的东西是真的,也是对的,但是这是基础。等你基础学好了,会有进一步的功夫要学,这时以前教你的东西有些就要改过来。就像我们刚上小学时,一减二是错的,不允许的,可是到了高年级时,有了负数,一减二就可以了。

写这些呢,一个是希望爱好练太极拳的学者能按照正确的方式练拳,能保养元气,延年益寿;如果身体强壮的,还可以进修技击。也是让人们知道太极拳不是纯以筋骨锻炼为能的功夫,要有真实的内功修为,只有这样才能在修行的过程中,印证功夫和理论的真伪,我经常劝人多看书,多学习文化,可是那么多理论,谁真谁假?那就要用自我的功夫来印证!!!当你练出内力之后,在练习功夫的过程中,体内的内力会帮助你进行矫正,使动作呈真。

这里再重新说一次练习太极拳“立身中正”的顺序:1.先求开展,后求紧凑。先把动作练开了,舒展筋骨,在练凤点头和虎坐的动作之时可以身姿稍为前倾(注:切记不可后仰)。练的时候,记得要有坐的意念。2.身姿展开了以后,用定式矫正身姿,使练凤点头和虎坐时身体能保持“立身中正”,以使坐之真意自然而现,此时则不必再有坐的意念,可以自然行功 ,以使周身大用,混元一体。

如喜欢此文,敬请关注,收藏,点赞,评论!

武当太乙铁松派代14代传人

武当先天太极拳代19代传人 凌霄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