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压面机的故事

 李元外文艺评论 2018-09-29

上个世纪90年代,农村生活条件比较落后,压面机作为稀罕物件,好多人见都没见过,更别说用了。那时,人们吃面清一色全靠手擀。

颇有经济头脑的父亲,自然早就瞅准了这个商机,在和母亲合计盘算之后,花了近400元钱,专门从省城买回一台大型手动压面机。

经过几天反复琢磨尝试,父亲很快就掌握了技术。记得第一次面对那又细又长、白鲜匀称的面条时,我激动地用筷子捞起,举过头顶,斜着脑袋左看右看,好长时间都不舍得张口。

很快,父亲把压面机搬进大门外一间小屋内,开始试营业。

物以稀为贵,乡亲们图新鲜,都你争我抢地来压面条,当中自然也少不了前来凑热闹的孩子们。一连几天,家门口总是人来人往、络绎不绝。看着一派繁忙的景象,我自然满心自豪和喜悦。

压面过程中,最难的莫过碱量的把握。多了又黄又硬,煮好长时间都难以下咽,少了又不筋道,很容易粘连一起叠成块状。若要色泽质感俱佳,就不得不在碱量上下工夫。经过长时摸索实践,父母终于攻克难关,总结出调制碱水的“秘方”。此后,经父母之手压出的面条,软硬适中、色泽光鲜,很受大家欢迎。

家里开压面坊的消息,没过多久,便传遍附近十里八村。一时间,好多人都不远数里,慕名前来。尤其是临近过年,由于大家都懒得动手,再加之招待亲戚朋友离不开面条,所以活儿就更多了。腊月二十过后,父母通常每天早晨五六点开工,一干就是一整天,有时中午连饭都顾不上吃。这样一直持续到除夕下午,父母才得以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家中。来不及休息,然后又开始匆匆准备过年。

有一次,趁父母不在,我偷偷溜进小屋,把几枚硬币放进机器,用力搅动,瞬间,它们就成了一个个椭圆状长条,拿在手里很是好玩。但却不知因此闯下大祸,等有人来压面时,总会出现一道道硬币图案。原来,在挤压过程中,硬币上的金属残留在钢锟之上,父母费了好大工夫才清理干净。直到现在,压面机钢锟之上,几个椭圆形斑痕仍然依稀可辨,成为我儿时顽皮淘气的见证,永不磨灭。

开压面坊,劳累辛苦自不必说,但由于成本低,收入也还不错。记得当时,一斤面加工费一元钱,这样,旺季一天按两三百斤面计算,收入就在二三十元钱左右,这在那个年月,也已经非常可观了。也正是由于有了父母的辛劳,才让生活不至于那么艰难。那时候,好多孩子,由于家里没钱,不得不早早辍学。而幸运的我,正是因为有了父母开压面坊挣的钱,才顺利完成学业,有了一份理想的工作。

后来,随着社会发展,袖珍压面机开始慢慢流行普及。我家那台笨拙不堪的古董机,自然也就无人问津了。尽管我也给家里买了台小机子,但母亲嫌小用不惯,仍然坚持用大机子。

随着母亲年事渐高,每当看到她摇压面机时吃力的情形,心里就觉得很不是滋味。于是,我又特意为母亲弄来一台小型电动压面机。为确保安全,我不厌其烦,手把手一遍又一遍地教母亲,直到她能熟练操作为止。

如今,那台曾经立下汗马功劳的旧压面机,已经陈旧不堪,静静地待在角落里,任凭灰尘满布、岁月侵蚀。压面机放着既没用又占地,我不止一次对父母提议不如卖废铁算了,他们虽口上答应,却迟迟不见行动。后来,我才从姐姐口中得知,那家伙毕竟陪伴了父母大半辈子,要当废铁处理掉,他们还真有些于心不忍。

猛然之间,我恍然大悟,明白了一切。于是,再也没提起过这件事。(作者:李志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