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郦波解读辛弃疾《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

 慕之quat95ws 2018-09-29

欢迎您一起跟我评品读,一生不可错过的唯美诗词。我们既然说唯美诗词,唯美既包括柔美,也包括壮美。作为一个军事发烧友,唐诗里面,我认为最壮美的毫无疑问,首推王昌龄。那么宋词里最壮美的那就要首推辛弃疾了。今天我们就来共同赏读一下,我个人特别喜欢的,辛弃疾“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那首名作《破阵子》,词云: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你看这首词的词题就叫,“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陈同甫就是陈亮,也是南宋著名的抗金义士,他和辛弃疾是平生知己,所谓英雄相惜。而《破阵子》这个词牌本来就来自于李世民《秦王破阵乐》。据说秦王破阵乐、秦王破阵舞,都是李世民亲自编定。像秦王破阵舞要用到两千人以上,皆身披铠甲,手执旌旗,并引军马出场,尽展大唐开国气象,所以尤为壮观。《破阵子》呢,就取其中一段,只为小令嘛,但是它的精神应该是和《秦王破阵乐》一以贯之的。所以能够体现破阵子这种音乐背后的雄心壮志,唯辛弃疾这首壮词可尽其意呀!


你看第一句“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首先这个“看剑”,不能看得太稀松、太平常了。辛弃疾的“看剑”只是一般人拿着剑端详吗?其实辛弃疾是非常喜欢看剑的。你看他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里说,“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啊,这个吴钩,这是吴地所炼制的兵器,它应该是一种刀,但后来也泛指所有的刀剑。因为吴越之地所炼制的冷兵器,在古代是最为有名的。南京最早叫冶城,在范蠡建越城之前,其实就是吴王的兵器库,冶炼吴钩这些刀剑兵器的地方,是兵工厂。所以李贺也有名句说,“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辛弃疾的“把吴钩看了”、“挑灯看剑”,不是一般文人做做样子的。要是只是做做样子,就没有必要“挑灯看剑”了。“挑灯”就是挑亮灯芯,仔细端详。我们知道就像狙击手和自己狙击步枪要身枪合一、心枪合一,狙击手要和自己的武器融为一体一样,一个真正的将军,一个真正的高手,要和他手中的剑融为一体的。所以他时不时就会抚摸,就去会端详。所以像辛弃疾的“把吴钩看了”和他的“挑灯看剑”,其实体现了他是一个真正的沙场搏杀的将军和一个功夫高手的本能。所以你看“醉里挑灯看剑”,人喝过酒之后,醉了之后,他的行为越发能体现出他本能的一面。所以一句“醉里挑灯看剑”,既体现出了辛弃疾欲上阵杀敌的豪情,另一方面其实也体现出了,辛弃疾能够上阵杀敌的本领和素养。


所以他接着说“梦回吹角连营”,醉意中“把吴钩看了”,梦醒来听号角一片。这是什么?这是他无比熟悉的真实生活。所以苏东坡和辛弃疾固然并称宋词豪放派的两大代表,但这种“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苏东坡绝对写不出来,因为他没有带过兵,没有打过仗,没有这种真实的军营生活。文人想象的沙场激情,有时候大多是其实隔靴搔痒,唯有辛弃疾这样,曾经真的在沙场搏杀过的大好男儿,才能真正地领会秦王破阵乐的精髓,才能把那种博战沙场、搏击天地的豪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所以“梦回吹角连营”,迅速回到了辛弃疾所熟悉的军营生活。


“八百里分麾下炙”,这是在干什么呢?如果没有真实的军营生活体验,战场生活体验的话,这一句又摸不着头脑了。“八百里”其实指的是一种牛,这种牛的名字叫“八百里驳”,长得非常高大,非常英武。《世说新语》里说与石崇斗富的王凯,家里就有这种牛,说明这种牛是很珍贵的,可是这种珍贵的牛拿来干什么用呢?分给麾下烤熟,烤牛肉。为什么要把这么好的牛给杀了,给烤了,分给麾下食用呢?这是因为古人作战呢,在大战之前,要犒赏三军,尤其是要大吃一顿。而决战之前,为了要犒赏三军,激励勇气,这个大吃一顿一般要吃牛肉或者是羊肉,不能吃猪肉,因为古人认为猪肉不值钱。所以你看春秋战国的时候,“弦高犒师”,弦高是郑国的一个商人,就是贩牛的,遇到秦军要去偷袭他的祖国郑国的时候,一面赶快派人回国报告敌情,然后以十二头牛作为礼物,犒劳秦军,说自己是郑国国君的特使。秦军将领就完全相信,为什么?因为他能拿十二头牛来犒劳秦军,这是非常重要的礼物。所以同样你像春秋战国时期有位名将叫华元,他是宋国的大将,曾经半夜潜入楚军大营,劫持了楚军主帅子反,让楚军退避三舍,一时威名名重天下。但是他后来和郑国作战的时候,也是在大战之前信心满满,然后杀羊宰牛犒赏三军。但是最后分肉的时候他唯独漏掉一个人,大概牛少了一点,羊少了一点,不够了,他就没分给谁呢,没分给他的御者,也就是他的马车夫,司机,司机很重要的呀,怪不得叫二号首长。所以司机啊,没分给他肉嘛,“八百里分麾下炙”,唯独漏了他一个。结果第二天一开仗,他二话不说,驾着战车,直接冲到对方阵营里,华元还没开打就被俘虏了。看看吧,这就是一块肉引发的悲剧啊。所以“八百里分麾下炙”,这一句话立刻就把那种军营生活,提到一个节点的位置上来了。了解军营生活的,就知道大战在即。


所以接着说“五十弦翻塞外声”,“五十弦”是指古代的一种瑟,有五十根弦的。所以这就可以解答李商隐的那句“锦瑟无端五十弦”,后来的瑟都是二十五弦,大家就都不理解,怎么叫五十弦呢?因为最早的瑟,是古瑟,它是五十弦。当然,这里的“五十弦”就泛指的各种军乐合奏。“翻”就是演奏了。“塞外声”,所谓“铁马秋风塞北”,在唐宋时,边塞曲成为军乐的一种典型象征,所以你看唐诗中就甚至把描写战争的就统称为边塞诗派。


好了,酒喝过了,肉吃过了,军乐也想起了,接下来要怎么样?大战在即,点兵列队,所以叫“沙场秋点兵”。回头来看啊,辛弃疾这首《破阵子》的上片,战阵之气,酣畅淋漓。但若是只知道所谓豪放、豪情,却并不了解军营生活的话,读来其实还是隔靴搔痒。所以后人论及这首词,大多数说辛弃疾敢于突破格局,因为宋词上下两片,下片的第一句往往叫过片,也就是要能承上启下,上下应该语境、语义各不相同。所以你看像李后主那首著名的《破阵子》,上片说“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下片说“一旦归为臣虏,沉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这个过片“一旦归为臣虏”,就是从“几曾识干戈”而来,但是语义和怀念故地山河不一样了,它是一个典型的过片。所以后人就说辛弃疾,敢于创新,突破原有的格局,把这个过片,写的根本没有改变上下片的语境,而且是接着上片往下写,语境、语义没有变化。“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根本没有改变上下片的语境和语义,接着上片继续往下写。为什么会这样呢?就因为这样评价的人不知道,辛弃疾是一个真正的军人,真正的战士。他写这首《破阵子》不是为了所谓文学创作,而是要借手下笔,回到当年快意恩仇,报效家国的沙场生活。所以你看上来说“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这是什么?这是继“沙场秋点兵”之后,出兵作战了。两句话写尽南征北战,写尽将军豪情啊。这个“的卢”用了的卢马的典故,其实我觉得也别有深意的,不是随便用的 。为什么不用乌骓马?为什么不写赤兔,为什么不写汗血宝马?却偏偏要说“马作的卢飞快”呢?我们熟悉三国的都知道,的卢马原来是刘表手下降将张武所有,后来张武造反,刘备平张武之乱,见张武坐骑极其雄骏,大为赞赏。赵云领会主公之意,挺枪而出,三个回合,便斩将夺马,凯旋而归。刘表看了之后呢,也很喜欢。刘备这时候依附于刘表啊,只好将此马送给刘表,但不料刘表的谋士蒯越说,此马妨主,眼下有泪槽,额边生白点,所以叫的卢马。就是马头脑门心上长了一个白点,所以叫的卢,说此马妨主,刘表就不敢要了。刘备呢,却不信邪,就骑了这匹马,后来蔡瑁要设计要陷害刘备,刘备从酒席中慌忙逃走,骑上的卢慌不择路,结果到了檀溪无路可走,前有檀溪,后有追兵。刘备这个时候想起的卢妨主来了,一个劲地疯狂抽打的卢,一边大叫,“的卢今日危矣,可努力”,这是《三国志》的记载。《三国演义》里头,刘备就喊,“的卢,的卢,今日妨吾啊!”你果然是妨主。你看《三国志》和《三国演义》境界大不相同,《三国演义》是埋怨的卢,然后《三国志》里刘备是激励的卢,“可努力”。的卢怎么样?一勇三丈,如天马行空啊,径直跨跃檀溪而去。所以的卢马的这个典故的寓意在哪?一般人不看好它,但是关键的时候它的本领,它的素养,它的能力,它的忠心不可小觑呀。所以对比辛弃疾的一生,这个典故我觉得用得就非常有深意了呀。首先,和上片一样,辛弃疾所说“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这绝不是文人的想象,而是他的真实生活,也是他的真实本领。


辛弃疾最难能可贵的地方是,他当年出生的时候,他出生,包括他成长都是在敌占区。辛弃疾和李清照一起被称为“济南二安”,当晚景凄凉的李易安,流落江南,写下词史上的杰作《声声慢》的时候,二十出头的陆游,大概正满心欢喜的迎娶自己的表妹唐婉。而这个时候,才刚刚十多岁的辛弃疾,因为父亲早丧,一直和心爱的祖父辛赞在一起生活。辛赞当年因为家人所累,未能南渡入宋。山东等地被金兵占领后,又不得不被委任伪职,可是辛赞一直有一颗爱国之心。所以辛弃疾回忆在他少年的时候,他的爷爷经常带着他登高望远,指划山河,告诉他这片无比壮美的神州大地,大好河山,如今和他们一起沦于敌手,但有志男儿誓要报效家国,收复神州。所以辛弃疾从小,虽然生活在敌占区,可是他幼小的心灵里,在爷爷的影响下,早已埋下了爱国的种子。后来等到他的爷爷去世之后,二十岁的辛弃疾立刻秘密聚集了两千人,在金兵占领区挑起了起义的大旗。后来他加入了耿京领导的一支声势浩大的起义军,在其中担任掌书记,就相当于是秘书长,处理各种事务。南宋绍兴三十二年,也就是公元1162年,辛弃疾奉命南下与南宋朝廷建立联络。在他完成使命归来的途中,听到消息,义军首领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所杀,义军已经被金兵攻溃,而叛徒张安国已经带着耿京的人头到金军大营讨赏去了。手下一听这个消息,各自面面相觑,不知如何是好,这个时候就体现出辛弃疾的冷静,兵法之神奇以及胆略之超人。在众人纷纷狐疑之际,他却认为这个时候应该是金兵警惕性最差的时候,最放松警惕的时候,所谓“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不杀叛徒张安国既有负于耿京,又无言以对南宋朝廷。所以辛弃疾以惊人的勇敢和果断,率五十多人夜袭金军五万大营。卖主求荣的张安国这时正在金军大营里头和金军主将把酒言欢,想破头也想不到,辛弃疾有这样的胆略,敢以五十人突破五万人的金军大营,这时候真是“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啊!辛弃疾浑身是胆,直冲金军主将大帐,在金军主将和张安国都没反应过来的时候,一刀斩下张安国人头,然后又风驰电掣全身而还。五十人对五万人,攻其不备,出其不意,创造了战争史上的神话。所以“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哪是什么文学创作?其实文学作品中的骑术和剑法,真不如辛弃疾真实生活之万一啊!


不要怀疑这种事的真实性,其实在东西方的战争史上都有这样的事情发生。比如说后来中东战争,以色列名将沙龙,也是后来的国防部长,当时只是一个小排长,带一个班七个人突入埃及军中大营,把埃及的军队杀的人仰马翻,然后全身而退。但能做到这样,不是光靠想的,既要有胆略,还要有水平啊。没那个的本事,你想都不敢想的。所以为什么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要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他和他手中的剑、胯下的马、背上的弓、壶里的酒,那是一个热血男儿的生命整体啊。可是辛弃疾毕竟生长在敌占区虽然功勋卓著,南渡之后,像孝宗非常欣赏他,可是保守派、怀疑派却纷纷中伤,暗中掣肘。所以所谓的卢妨主啊,这种造谣和中伤大概也是辛弃疾要写的卢,而不写赤兔、乌骓的用意所在吧。可是,就像《青玉案·元夕》里所说的,“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虽然身处肖小之辈造谣中伤的恶劣环境,可是一个真正的英雄,一个真正的战士,一个真正的勇士,一个真正的将军,绝不会放下自己心中战场杀敌的使命与豪情。


所以“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这不就是辛弃疾作为一个战士的人生的使命和价值所在嘛。所以“过河!杀贼!”才是他“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才是他为陈同甫赋这首壮词的根由所在。可是最后一句竟然急转直下,竟然是“可怜白发生”。一直到“赢得生前身后名”,这首词都不像词,像一篇雄文,像一篇出征时的檄文,大气磅礴豪健英武,不愧是壮词,不愧配得上秦王破阵乐。最后一句“可怜白发生”瞬间跌回冰冷的现实,于豪放之外顿生沉郁顿挫,真是大手笔呀。从技法上看,辛弃疾真是个中高手,最后这一句的逆转,就像我们常说的反转剧,一下让人从不断攀升而上的沙场豪情,一下子跌回冰冷现实,巨大的落差,让每一个读这首词的人,都心生无限感慨,跌宕起伏。所以辛弃疾手中的笔真如他手中的剑,轻挑剑花,剑芒微闪,便直击每一个人的灵魂。


理想不能实现,空怀万丈豪情,谁见当年辛幼安,可怜如今白发生。这里的“可怜”,是可悲可叹,是对冰冷现实的批判,他绝不是要放弃心中的理想与壮志,因为辛弃疾在《再和陈同甫》里,就作《贺新郎》,自明心志说“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那个“到死心如铁”,那个“试手补天裂”的辛弃疾,才是男儿本色的辛弃疾,英雄本色的辛弃疾。所以我常想一座济南城,能拥有李清照辛弃疾这样的“济南二安”,该是何等的幸运啊!易安不朽,稼轩千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