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绘学报》 构建与学术的桥梁 拉近与权威的距离 1957年的8月,正值盛夏,武汉测量制图学院迎来了建校后招收的第二届学生。每一位新生手中都拿着这样的一封来自学生会学长们为新生特意印制的迎新书。 亲爱的新伙伴: 首先让我们祝福你们走向新的生活,我们热烈地盼望和欢迎新伙伴的到来,你们的来校将意味着测绘工作者的队伍又增添了新的生力军。 我们的学院是为培养高级测量制图干部,测量事业不仅是祖国迫切需要的,同时它在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中是起先锋战士的作用。这就是说,测绘是一切事业的先驱,工厂没有它定不了位置,铁路没有它定不了线,我们为一切建设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所有工作的开始都需先进行测量,然后,才能进行一系列的设计、建筑工作,因此,人民给予我们崇高的荣誉,称测量员为“幸福的使者,建设福音的传播者。”正是我们测量员首先把党的关怀带给人民。 年青的朋友:你们不都有一个伟大的理想吗?要到祖国建设的最前列去,到最艰苦、最光荣的岗位上去,测量正是这样英勇而豪迈的事业,也正是青年人所理想的事业。测量是一门细致而有趣的科学,也是正在飞跃发展的一门科学,测量上有很多悬而未决的问题,等待着我们青年一代去钻研、去解决。 亲爱的新伙伴们:不久你们将和我们一样生活、学习,在祖国第一所测量制图学院里了,让我们为共同的事业,更紧密地团结在一起。 武汉测量制图学院学生会 1957年8月 日 这是一个全新的学校。在“艰苦奋斗,团结建校”方针指引下,经过紧锣密鼓的建设,到1956年9月1日开学时,武汉测量制图学院已拥有了建筑面积4.8万平方米校舍,迎接了来自四面八方的2285名师生员工(其中教师162名、学生1766名),建成了3个系:工程测量、航空摄影测量与制图、天文大地测量,开办了4个专业:工程测量、航空摄影测量、天文大地测量、制图学。在短短时间内发展成一所规模巨大的学院,其发展的速度和成绩都体现出国家的高度重视、各方的支持、建校者的勤勉和全校师生的团结奋进。这些工作的最终成果就是要执行“全面发展、因材施教”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才兼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才,最大限度地满足国家建设的客观需要。 院长夏坚白认为:“我们的学院是专业性的,不但要在中国出名,就是在国际上也要使它露头角。”他也是这么做的。为鼓励师生向科学进军,《武汉测量制图学报》瞄准《中国科学院学报》的高水平,并按照稿酬标准决定学报稿酬。他开诚布公地在建校以来的工作报告中提到一些问题,比如统一各方面的思想,尤其对于在生产中有不负责任或错误的行为(如违反操作规程、损坏仪器、伪造观测数据等)造成损失的立下了规矩,“还应该进行批评教育和必要的处理”。更为难得的是,在苏联援华大背景下,武汉测量制图学院得到苏联在华专家的支援和指导,并与莫斯科测量制图学院建立起直接的联系。 1957年6月15日,在第一个学年行将结束之际,航测与制图系主任王之卓教授写信给院长,列举把航测专业与制图专业分开成立两个系的5点理由,并强调:“这是我院一件很重大的措施,请即日着手筹备,不要长期拖延。”信在院务委员会经讨论后,决定8月17日制图学系分设,并报请高等教育部审批。高等教育部批复同意的8月28日,即为制图学系诞生日。 在进一步挖掘潜力基础上,学校不断扩大专业门类和办学规模,还接收了来自朝鲜和越南的留学生。1957年冬举办天文大地、航空摄影测量两个函授专业用以培训国家测绘总局的在职人员,1958年夏增设测量仪器制造专业、工程测量专修科和中等技术科的航测专业,并举办了测量短期训练班。1958年9月,学校在划归国家测绘总局领导的同时新增测量仪器制造系,1959年12月新增无线电技术和计算技术,次年新增计算数学专业。 “淑女窈窕,书山跋涉;少年英俊,学海遨游。”崭新的教学楼、校园四周绿色的农田以及烟波浩淼的东湖,这是学校留给1957级新生的记忆。他们感受着学校以及周围、家乡发生的变化。他们会在改革开放中鸿图大展、再立新功。他们也见证了魂牵梦萦的母校撤销、恢复,之后不断超越,并且在世纪之交迈上新起点的不平凡发展之路。 大地无言,岁月如歌,山河作证。如今,整整61年过去,当年的大一新生们也都将迈入耄耋之年。片纸留痕记往昔。我们回溯这份迎新书,愈发感受到中国测绘事业的光辉历程、测绘前辈的远见卓识以及根植测绘人内心深处的自豪和责任感,也更加激励自己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
|
来自: 公司总裁 > 《信/家书/情书/日记/检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