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小刊物,文艺大范儿 余志强坚守主编了吴江丝绸重镇《绸都文学》刊物整整20年。 ![]() 1975年,余志强下放,在1979年底,回城进了丝织厂。这一年开始拨乱反正,真正开始抓经济,“伟大”也好,“万岁”也好,人们再不肯画饼充饥,经济开始在吴江盛泽小镇活跃起来。余志强所在的厂先是生产丝织布、织棉布,1980年后棉改丝,丝绸业飞速发展。 从1979年起步,经过几年的发展,盛泽的几个大丝织厂,新生、新民、新联、新华迅速崛起,余志强进的是新联丝织厂,刚进去的时候还是计划经济,从1980年开始,在完成国家任务的同时,慢慢地厂里有一点自营业务,那个时候不敢明目张胆,叫“自营组”,后来变成“自营科”,再后来变成“营销科”。 盛泽先民们逐水而居,逐渐由村墟发展成市镇,东西白漾同是盛泽的母亲湖。1985年,西白漾被围住,抽干填湖建成了东方丝绸市场,那时候只有平房,每个厂认领几间租下来。经过五年的经营,到1986年以后,这个丝绸市场,从一楼的高度,到二楼的高度,再到拔起五层的高楼,房屋在慢慢长高,昔日的西白漾成了名副其实的聚宝盆。到了1991年,大家的腰包都鼓了起来,余志强记得,当时自己所在的新联丝织厂,厂长年终给一些管理人员发2000块的大红包,普通工人也有六七百块。 上世纪90年代可以说是盛泽丝绸的黄金时代,经济大潮第一波冲击下,一帮爱好文学的青年蠢蠢欲动转向精神领域。1991年盛泽镇绸乡文学社成立,后更名为绸都文学社。文学社创立初期就创办了期刊《绸都文学》,20年来已出版了60期,绸都文学社发展至今已有社员35名,其中中国散文学会会员2名,江苏省作协会员1名,苏州市作协会员3名,吴江市作协会员9名,7位社员曾获得过国际级、省级以上奖项,还有7位社员出版了个人专著共17本。发表了社员创作的散文、小说、诗歌等各类体裁的作品1800多篇,成为了传承和发扬盛泽丝绸文化的载体。 绸都文学社成员来自各个大丝织厂的办公室、学校、豆制品厂、钢丝厂等各行各业。丝绸小镇经济飞速发展,也引来天南地北的打工者,如今,文学社里,外来工占四分之一,余下四分之三都是盛泽本土的文学爱好者,涵盖了老中青少四代。一些怀揣文学梦想的打工者找到绸都文学社,希望能够将理想印成铅字。来自江西的李云,在《绸都文学》上坚持写,写到了江苏省作协。 《绸都文学》一期刊印量500本,分放到机关、企事业单位、兄弟文学社之后,所剩无几,有些人见到余志强就讨要刊物,这让余志强觉得很有成就感。最早的时候,余志强记得钢刻板了之后油印,然后是用打字机一页页打出来,复印,装订,后来变成了铅印。经费很少,采风、碰头都要花钱,往往要自己贴钱,为了省钱,余志强和社长陈永明曾经自掏腰包跑到浙江嘉兴去印刷。印刷的地方换了几次,盛泽,嘉兴,吴江。余志强说,现在镇政府对于刊物的支持力度加大,越来越重视文化,很让人欣慰。 ![]() 余志强觉得坚持办这本刊物其实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精神境界:当今社会,大家都为钱奔波,没有静下心来的时间,往往一天劳碌下来,坐到书桌前根本提不起笔来,很多坚守下来的社员是因为把写作当作净化心灵的手段。盛泽最兴盛的时候拥有十几家报刊刊物,盛泽历史上文人也很多。这些文化流传下来,不能让它们断层。 《苏州城市门户杂志的博客》2013年02月07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