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工智能会计随想录(一)

 yangtz008 2018-09-30

作者简介

知名会计学者,厦门大学会计系副教授


笔者应邀参加了在浙江绍兴召开的“世界会计论坛”(2018年5月25日),印象最深的是某位外籍专家演讲时说了个金句,“预测未来的最好方式是去创造它(The best way to predict the feature is to create it.),颇受触动。


我在发表《AI会计及其推进路线图》连载后,继续进行AI会计概念设计,随着思想实验的深入,遭遇了一些全新的理论与实践问题,需要有所突破,有所创新。此外,既是正在从事AI会计的研发,自然会去想象未来变化的场景,如“AI会计将使现行会计产生什么变化”,“AI会计对当前的就业市场有何影响”,“AI会计对未来的会计教育有何要求”,等等。鉴于读者大多还无从接触这些话题,似有义务根据自己所预见到的,加以描述和分析。本专栏的连载文章表达了笔者思考时形成的部分观点,虽然所表达的内容在层次性、条理性上尚嫌不足,因亟待与读者分享,先以“随想录”连载面世,有待日后再加整理完善。


关于人工智能(AI)



“人工智能”在开始时是叫做“人类智能”的,对于机器在什么情况下才具有人类的智能,英国数学家和计算机先驱图灵提出一个测试计算机智能的方法,叫“图灵测试”(Turing Test)。图灵假定,只有在这样的情况下,才能说计算机是有智能的,即它能够自由地和人交谈,并使人误认为它是人类中的一员。可以把问答双方隔开,通过终端输入的方式,由计算机和人对话,问过一些问题后,如果有超过30%的答复不能使测试者确定对方是人还是机器,那么这台机器就算是通过了测试,并被认为具有“人类智能”。


“图灵测试”用大白话说就是:只要在表面上看起来说的是人话,做的是人活,就算机器有“智商”了,至于它具体是怎么做到的,计算机的外观如何,都是无关紧要的,只要有语言知识、推理能力、生活常识、某些专业知识,甚至于幽默感。令人沮丧的是,图灵自己认为,计算机要一千年后才能通过他的测试。

美国有一家公司从1991年起,每年组织一次图灵测试竞赛,由一个评委小组和一些终端对话,这些终端分别由人或计算机输入。每一次要把人和计算机分开,就像分辨黑和白一样容易。好笑的是,即使有人看到计算机如此地蠢得不可救药,想要冒充成计算机,像机器那样行事,也做不到“蠢笨如机”,这是反其道而行之,演变为关于“人能不能和计算机一样蠢”的测试了。


不过,后来都叫“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了,简称为AI。大致是指由计算机来完成某些工作,这些工作如果由人类来完成,是需要一定智能的。为了提升计算机的“智商”,在计算机科学产生了一个分支学科,叫人工智能研究。


人工智能覆盖了许多研究领域,如棋类游戏、自然语言处理、感觉及模式识别、机器人的控制、自动程序设计,等等。问题的本质不同,解决问题所使用的方法也是各不相同的,包括了最近很火很酷炫的“大数据”、“神经网络”、“深度学习”等,但并不局限于这些方法。应当说,过去的人工智能研究虽然总体上乏善可陈,还是有部分进展对学习者是有启发的。


关于人工智能会计(AI会计)


笔者提出人工智能会计的概念,并介入其研究开发,纯属“歪打正着”。


很早以前,就想要研究“计算机下围棋”,感到这是个很有挑战性的课题,因为每一步都是岔路口,都要在当前盘面上的可落子处当中作出选择,而下一步又是岔路口,又要作出选择,所谓“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如此这般没完没了地发散,在当时的硬件环境下,再高的运算速度、再大的存储空间也不够用。也因此看了些人工智能的书,长时期地琢磨这问题,觉得只有设法让计算机摸拟人类的简明思维方式,才是正解。大致的想法是:


确立“每次只考虑一手棋”的原则。面对当前盘面,设想有个“主控程序”总负责,统一调度各种目标较专业的小模块,有“分析被攻击风险的”(如“对方的上一手是否有直接威胁”)、有“管理局部作战技巧的”(如“有什么应对手法”),也有“着眼局势判断的”(如“目前应当保守还是激进”),等等,这些小模块针对当前盘面“各司其职”地运行后,主控程序综合所有小模块的结论,选定在当前盘面中“价值”最大的落子点。至于“价值”,则可以沿用围棋术语中的“气”,它决定了一块棋的“死活”和“大小”,是可资计量比较的统一目标。


有了基本方向后,却苦于“为稻梁谋”,一直没有大段时间来开始。2007年,我在《新理财》杂志开设中国近现代会计史的专栏,在“《计学夜话》专栏缘起”里曾提及中最爱的“计算机下围棋”研究,可以作为这段经历的佐证。


近年来,“人工智能”领域爆发了质的变化和飞跃,“阿尔法狗”轻松击败人类顶尖棋手的事实,确实相当震撼。既然自己的“计算机下围棋”已经梦碎,出于职业习惯,使我转而思考“会计AI化”的可能性。从事会计工作本来就不需要围棋国手那么高的智商,试着把上述的想法移植过来,笔者发现,就会计工作而言,设法让计算机模拟人类的简明思维方式,像人类大脑一样,有个“主控程序”来调兵遣将,不同的时候能在“思考判断”后做不同的事,采用传统的人工智能方法如“示教—再现”等,是有可能自动完成“记账算账报账”工作的,而且还节能环保,不像“阿尔法狗”那样要耗掉一个小城市的用电量!


根据“图灵测试”的标准,只要机器与人类相似,也能“思考判断”后自动地编制记账凭证,形成账簿,编制财务报表等,就算得上它具有“人工智能”,叫“人工智能会计”也就顺理成章了。笔者作了一个界定:


在全套“原始电子数据”基础上,能够像人类会计一样从头到尾地编制记账凭证,提供总账明细账,直到编制各类报表为止,达到100%人工智能化的,就是“AI会计”。


这里提出的“100%人工智能化”是个试金石般的硬指标,在“会计电算化”的传统领域里,当然还可以设法作各种推进,也尽可以号称达到60%、80%甚至90%的“智能化”云云,但只要不是百分百,就无从验证。举个简单的例子,假设某“财务机器人”只能编出《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留下《现金流量表》要靠人工“分析填列”,三大财务报表缺其一的情况,该如何确定其“智能化”程度,66.67%吗?


关键在于,两个领域的思维逻辑是大不相同的,传统的设计思路是“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跑”,脱离不了对人类的依赖性,量变未能引起质变,不可能达到“100%”这个点。所以,这是AI会计与传统“会计电算化”的分水岭,也便于读者清晰判别,遏制鱼目混珠的各种商业炒作。


顺应时代变革的AI会计



目前,至少有85%的会计人口在财务会计领域里谋生。这些活儿按顺序说来,就是:

审核原始凭证

编制记账凭证

生成全套账簿

编制财务报表


实事求是地说,并不是这些事有多复杂难解,非得人们亲自来做不可。而是过去机器的能力太弱,“模式识别能力”有限,对纸质原始凭证上的“字”基本无感,以致“会计电算化”都那么多年了,总体上还是“人类主导,计算机辅助”的被动状态,需要人类会计依据原始凭证来编制记账凭证,“借记某账户,金额若干,贷记某账户,金额若干”,等等,录入后,计算机再来做后续的汇总编表等工作,而现在外部环境大不相同了。


笔者猜想,国税与地税合并后,增值税发票以外的各种杂项票据,诸如机票、船票、车票、加油票、充值票等等,应当也会纳入“金税工程”的统一管理,将大大推进各种发票的电子化。加上可以取得银行的电子回单,企业内部现有的管理系统如ERP、OA等也可以提供电子数据,实施AI会计的外部环境日益成熟。


笔者注意到,人工智能要发挥作用,在本质上又是排挤人类的。以自动驾驶为例,无人汽车也许可以做到自己不去撞人,但对于生手的主动追尾,或对于醉汉的迎面逆行,只要自己没本事“瞬间起飞”,就还是束手无策,最理想的环境是开辟专用道路,没有人类司机来添乱!


与此类似,从操作层面上看,人工智能对“活在当下”的人类会计也造成直接威胁,而且杀伤力极强。只要联想到当年汽车出现时马车夫的命运,就知道前景相当严峻:财务总监或财务部经理们,原本红红火火地管理着十几号、几十号、乃至百多号人,感觉很好。一旦用上了AI财务会计,会忽然发现没啥活可干了,实在留不下几个人,不得不挥泪送别跟随自己多年的兄弟,“人散了,团灭了”,会是一种怎样的凄凉心情?


可以预见的是,一旦形成了全套的“原始电子数据”,在上文列出的会计工作四环节中,除了开头的“审核原始凭证”以外,其他活儿都可以由AI自主完成,粗略地估计,10个人里能留下3个人还有活干就不错了,而且公司规模越大,省下的人员越多。先不说AI化以后各种准确、各种快捷、各种信息丰富的好处了,只看会计核算人员的工资、奖金、补贴、个税、养老保险、医疗险、工伤险、公积金等等开支,“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都可以省下了。按原来有10个人,AI化后少了7个人来算,如果每人每月总开支1万元,1年就省下84万,每人每月2万元,就省下168万。对人类社会总体而言,对公司老板而言,事情比原来做得更好了,钱又少花了,算得上既能“增效”又能“减员”,是顺应时代变革的大好事。


在《AI会计及其推进路线图》中,笔者作过这样的提醒:

请注意,上述各种措施一旦“合围”,足以形成完整的全套“原始电子数据”时,人类会计的重大危机就正式到来!


可以感觉到这个时点正在日益逼近,虽然AI会计利大于弊,还是要设法处理好新旧模式切换期的就业难题,留给我们应对的时间已经不多了。在我看来,对比毫无缓冲空间的其它行业,我们还有个管理会计领域,减缓社会震荡的路线应是“增量变革”,在大中型企业先建设“AI化”的管理会计信息系统,换言之,在财务会计AI洪峰到来之前,先构筑了一个“新高地”,让有竞争能力的会计人得以转移过来,通过当好参谋,采取调控措施,“让公司更赚钱”,也为自己找到全新的就业机会。


AI会计的理论基础


传统会计软件与AI会计有什么本质不同? 不妨借用Excel表来作比喻,将两者略加对比,也许有助于理解AI会计。


传统会计软件是个没有数据的“空表”,要等待人们的操作,才会在有关的“单元格”里填写上相关的数据,如果满足于简单复制手工操作以减轻工作量的要求,能打印凭证账簿,能出几份通用财务报表,软件当然可以是“通用”的。开发商只要做好这个“电子空表”,就不必再操心了,数据主要是人类会计自己去折腾出来的。换言之,会计软件是没有“会计思想”的,只起到了辅助工具的作用。


AI会计就完全不同了。运行前,从“原始电子数据”开始,到“AI会计专属数据仓库”的制备,是为AI会计准备“输入”的过程,这个过程虽然可以尽量智能化,总体还是“人类主导下机器辅助的模式”。但是,一旦进入运行,就要全过程由人工智能独立处理,并输出完整的全部结果,百分百地脱离人工干预。不但连“表”带“数据”都要全包下来,还要求没有“违和感”,数据不齐全不行,数据不符合企业特点不行,数据不满足企业的运用要求也不行。可以想见,这就对AI会计产生两个最基本的要求。


一是只能迎合企业的个性化需求,采取定制方式来完成。


在云计算、移动互联等先进的环境中,显而易见,传统工程开发式的定制已然落伍,最好是在各方互动的生态社区中,形成“大规模定制”的生产模式。所谓大规模定制,就是要以较短的周期,较大的生产规模来定制个性化的AI会计系统,让企业觉得这是为自己“量体裁衣”做出来的。关于这一点,要待AI会计真正浮出水面,进入实用时,再来专题探讨。


二是要“学会计,懂会计”,在研究开发过程中就要深度融入“会计专业思想”。


相比其他领域,在会计AI化过程中,如果说在计算机实现方面技术含量不算太高的话,在满足会计需求方面,思想难度却是深不可测的。


处于“三无状态”的管理会计,由于没有核心指标,没有核算程序,没有最终报表,目前总体上还是云遮雾罩地面目不清,需要为其构筑原创性的模型,实实在在地运行起来,才算落到实处。不过这也有好处,让我们有可能将“理想的、科学的会计模式”,寄望于在管理会计领域里实现。


即便是表面上已经成熟运行的财务会计核算,实际上也还问题多多,可指摘之处多多。考虑到财务会计受会计准则限制甚严,已经不易变革,所以我们并不准备讨论如何彻底改造财务会计,而是假设“存在的都是合理的”,要关注的只是纯技术性的局部问题,即“怎样让人工智能具有财务会计的专业知识,以便得到与人类核算同样的、甚至更好的结果”。不幸的是,当前会计模式还存在不少有分歧以致争论不休的“纯技术”问题,人们自己都不知道该怎样做才是正确的。面对实务中的许多疑难,会计人员是凑合着处理就过去了,再不行还可以请来CPA,在“职业判断”的幌子下糊弄过去,核算结果连自己都不相信。


那么令人尴尬的问题就产生了:在强调机器学习能力的社会氛围中,如果“老师”自己都没做好,该让机器向谁学习?我们又有多少站得住脚的“思想干货”可供机器学习呢?AI会计属于“专用人工智能”这一类,是要就事论事,实实在在地独立核算的。空泛地宣称用了“大数据”、用了“神经网络”、用了“深度学习”之类,然后就“茅塞顿开”能核算了,无异于宣称“发了几天高烧,醒来后就会跳大神了”,肯定是不能令人信服的。


任何自动设施在设计前,均有加以优化的必要。想来,AI会计应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要优于“人类会计主导”的核算模式。鉴于疑难问题的根本原因,是缺乏站得住脚的理论指导,所谓让机器“学会计,懂会计”,就是要为AI会计构建相关的理论基础,以便在各种回避不了的疑难问题上“指点迷津”。而不是遇到难处了,才去“财务云”之类云里雾里地上下求索。


那么,这个“理论基础”将会以怎样的面目示人?


简明地说,会计核算是由许多“IPO数据模型”构成的,“输入”(取得)某些数据,做特定的“处理”(计算),得到预定的“输出”(如记账凭证)。举凡存货发出时采用“加权移动平均法”计价,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时采用“直线法模型”等等都是,它们或大或小、或简单或复杂,但都具备完整的IPO三个要素。同时,某个模型的“输出”可能又成为后续数据模型的“输入”,或某几个模型的“输出”共同成为另一个模型的“输入”。财务会计则可以看作是范围更大的、更典型的数据模型,所有的“一级账户”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每一项业务要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账户中分别登记,通过有序的数据变换与数据流转,达到最后的核算目标。


会计在本质上是一种将金额数据作各种“分类”和“变换”,以反映公司状态的行当或技艺。具有特定核算目标的任何会计处理,在开始之前,就或隐或显地存在一套数据规范(或数据模型),这是由实际业务的逻辑关系所决定的,所有业务都是按照这个规范被分类、归并、再分类、再归并……,直至得到预定数据,或提交特定报告为止。笔者将这些规范的总和统称为“数据逻辑模型”,这就是AI会计的理论基础。


AI会计的主控程序要像“一个人自己从头到尾地做账”似的,根据业务之间的逻辑关系,相继完成各个数据模型的特定处理,直至达到最终的核算目标为止。而作为AI会计开发者的基本要求,是“能够在脑海里运行数据流,把会计专业思想转化为确实可行的数据模型”,将随着研究进程的展开而逐步体现。


不过,除了这些我们可以感觉得到的现象,有些核算任务并没有完善的数据模型可供AI会计学习。如第三大财务报表《现金流量表》就是个大疑难,将以此为例在下文专题探讨。(待续)



文章版权归《财会世界》所有,转载敬请联系公众号后台。




追求卓越  立足前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