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清官包拯墓被发现,进入之后,里面场景为何让专家不敢相信?究竟有什么?

 j2hb 2018-09-30




答:哎,瞧这问题,提问有得些夸张、有些标题党、有些危言耸听了。

我简单说一下事情的缘由和经过吧。

话说,河南省巩义市安葬着北宋王朝的九个皇帝,而包公墓就建在宋真宗陵旁,是一个陪葬墓,有很高的封土和墓碑。

我们都知道,臣子死后能在帝王陵寝旁陪葬,是这个臣子家族莫大的荣幸。

著名的唐太宗昭陵陪葬墓有167座,里面埋葬的不是皇族就是功臣,其中有长孙无忌、魏征、房玄龄、高士廉、尉迟恭、李靖、段志玄、程知节、唐俭、秦琼、温彦博、孔颖达等等,全是名臣名将。

包公是宋真宗、宋仁宗两朝名臣,则他的墓地建在宋真宗陵旁陪葬,一点也不奇怪。

地方史志,如明代嘉靖三十四年修订的《巩县志》,也明确说包公墓在“巩县西宋陵”中。

清代顺治以后各时期的《河南通志》一脉相承,均以此为据。

但是,包公是庐州(今安徽)合肥人,传说,包公是在合肥去世的,临终前,让家人为自己做了21口同样的棺材,由合肥当时的七座城门同时往外出殡。

即自宋以后,合肥郊区就建有据说安葬有二十一口棺材的包公陵墓群。

那么,一个重要的问题:包公究竟是埋在巩县还是合肥?

按常理判断:包公的真墓是在巩县;合肥的陵墓群应该是包公考虑到自己生前执法如山,得罪了不少皇亲国戚、贪官污吏,为免受身后遭到焚尸碎骨的灾难才摆迷魂阵设的疑墓。

1973年春,合肥二钢拟在安徽省合肥市大兴集建石灰窑,在认定合肥包公墓是疑墓、假墓的基础上,合肥二钢领导在《安徽日报》上登出了一个通知,要求包公后人限时将之迁走,逾期将按无主坟墓处理。

但一直到了限令迁坟之日,并无包公后人将之迁走。

那么,接下来,合肥二钢只能按无主坟墓处理了。

当然,无论怎么说,包公都是一个历史大名人,虽然大家都说合肥包公墓是疑墓、假墓,但为确保万一,合肥二钢还是和省博物馆、市文化局、市公安局共同组成一个小班子——“包公墓”清理发掘领导小组进行迁移。

最先发掘的是一个离中心墓群比较遥远的一座小型墓,标识为1号墓。

1号墓很小很小,墓室非常简陋,发掘人员却挖出了一口非常珍贵的金丝楠木棺材!

这就让人相当意外了。

更意外的是,楠木棺材旁边有两块破碎的墓志铭!

要知道,常规的做法是一座墓葬一口棺材就只有一块墓志铭,这里却出现了两块。

而其中一块让人惊掉下巴——上面写的是“宋枢密副使赠礼部尚书孝肃包公墓铭”!

显然,这是包公的墓志铭!

另一块已缺一角的墓志铭上则写“宋故永康郡夫人董氏墓志铭”,是包公妻子的墓志铭。

那么,棺材里的骨骸是包公的还是他的妻子董氏的呢?

工作人员好奇地将棺材打开,发现里面的骨骼并不像正常入葬的人的完整骨架,而是凌乱的一堆,甚至某些骨头是破碎的。

工作人员推测,这座墓并不是墓主人的原葬墓,而是迁葬墓。应该是原葬墓被盗过以后,有人匆忙间将这些碎骨头收集起挪到这里来的。

至于棺材里的骨骸是包公的还是他的妻子董氏的,工作人员从中精心挑选出34块送北京检测。

检测结果表明:骨头均是男性的,其主人年龄应在40岁以上。

即,如果说这些遗骨必定属包公和包公妻子董氏其中一人的话,那就应该是包公的。

那么,包公的原葬墓在哪里呢?是谁将包公的遗骨打碎的呢?又是谁将包公的遗骨转移到这个1号墓的呢?

一开始,大家都认为居于墓葬群最中心、规模最大的6号墓属包公的原葬墓。但随着6号墓的发掘,人们在墓内找到了董氏墓志铭石碑缺掉的那一个角——即6号墓乃是董氏的原葬墓。

直等到其他坟墓发掘完了,人们才从一块油菜地里找到了一座规模比6号墓大的石造的墓穴。

该石墓已被盗墓者进行了“大揭顶”式的严重破坏,但其原先摆放墓志铭的砖台大小,与在1号墓发现的包公墓志铭正好吻合——这才是包公的原葬墓。

至此,真相大白:建在宋真宗陵旁陪葬的包公墓其实是假墓;包公真墓就在合肥郊区,但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从包公真墓被毁样子的样子看,毁墓者并非普通盗墓者,很可能是包公的仇家——包公临死前所担心的那些皇亲国戚、贪官污吏,他们除了搬盗墓中物品,更多的是通过毁坏墓中的砖石、尸骨以进行报复和发泄。

专家们猜测,这场毁墓行为极可能就发生在宋金交战期间,以至于包公的后人在躲避战难之中,草草将包公的遗骨迁葬到了1号墓。

嗯,很可能事实的真相就是这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