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轼得罪皇帝,盟友无一人发声,倒是政敌奔走相救

 快乐老年435 2018-09-30
苏轼得罪皇帝,盟友无一人发声,倒是政敌奔走相救

元丰二年,大文豪苏轼惹上了大麻烦,一向宽厚待人,在历史上颇有好评的宋神宗要拿他问罪。都说在好脾气的皇帝底下好做事,但如果老实人发了火,其实更不好对付。

这个麻烦,首先是苏轼自己惹上的。此时王安石变法其实已经失败,王安石被罢相外放,而宋神宗并不服输,以改制的名义单干,仍然打击反对变法的人。苏轼因与王安石不和,同样也在打击范围之内。

苏轼得罪皇帝,盟友无一人发声,倒是政敌奔走相救

这一年,他由徐州调任湖州,便例行公事地上表谢恩。这类文章本来就是泛泛而谈,毫无新意,无非就是感谢皇恩浩荡。然而,大文豪一时心痒,附带了几句牢骚:

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

在这里,“其”就是苏轼的自称,而新进是苏轼曾经对王安石提拔任命的那些新进官吏的称呼。这句话不细想也没有什么,神宗也没有在意。然而这让御史台中曾经被王安石提携的一帮人火冒三丈。他们抓住这句话大做文章,向皇帝指责苏轼“愚弄朝廷,妄自尊大”。

苏轼得罪皇帝,盟友无一人发声,倒是政敌奔走相救

苏轼写这句话的心理状况,无人得知,但按照原意来看这句话也确实有不高兴的地方。不过,宋朝之所以伟大,就在于文人享有高度的自由,并不以文字定罪。因此,单单一句话,神宗也没打算怎么着。

偏巧,苏轼的《元丰续添苏子瞻学士钱塘集》在此时也出版发行了。御史趁此事的热度,疯狂寻章摘句,罗织罪名。文字狱这个东西,就不怕不用心,只要牵强附会,很多词句都可以作为打击政敌的武器。御史舒亶最先找到证据,他表示:

苏轼近期的诗词中,很多地方毁谤朝政,反对皇帝的变法和改制。比如“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就是反对青苗法的,“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就是反对吏治的,“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就是反对农田水利法的,“岂是闻韶解忘味,尔来三月食无盐”反对盐禁。

苏轼得罪皇帝,盟友无一人发声,倒是政敌奔走相救

舒亶还表示,这些词句随处可见,信手拈来,再给他一点时间,可以找到更多,因为苏轼实在是信口雌黄,随便毁谤太多了。

神宗听这么一说,敏感而脆弱的神经受到了刺激。他对变法的决心不亚于王安石,别的事情好说,涉及到变法,他就很不客气了。此时,历来与苏轼公仇和私仇都兼顾的御史中丞李定更是火上浇油,他历数王安石有四项罪名是非杀不可的。

苏轼得罪皇帝,盟友无一人发声,倒是政敌奔走相救

本来还只是问罪,李定却将这件事提高到了杀头的高度,皇帝下令让苏轼回京接受审讯。这件事的厉害关系,早已经有耳目告诉了苏轼,他急得将手稿和信件大量烧毁,为了不给弟弟等家人添麻烦,他甚至在路过扬子江和太湖的时候,两次想投水自尽。

审讯的时候,李定还算是有操守,没有对苏轼用刑。但苏轼自知很难逃过一劫,便承认了大部分的罪名。消息传到神宗处,皇帝大怒,要彻底找出幕后黑手,这件事闹得越大越好。

苏轼得罪皇帝,盟友无一人发声,倒是政敌奔走相救

于是,学富五车的御史们又将苏轼的诗文翻了一遍,寻找到了更多的材料。还是舒亶最为积极,他将《王复秀才所居双桧》这个重磅炸弹扔给副宰相王珪,告诉他这不仅是毁谤那么简单,这是彻底的反诗:

凛然相对敢相欺,直干凌空未要奇。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有蛰龙知。

王珪心领神会,向神宗禀告:苏轼吃的是大宋的俸禄,他的君主是陛下,陛下是飞龙在天,他不求飞龙做知己,反而找蛰龙是什么意思!

苏轼得罪皇帝,盟友无一人发声,倒是政敌奔走相救

不过,此时宋神宗倒是很大度,他却表示:诗词怎么能这样理解,他咏树,跟我什么关系?(诗人之词,安可如此论?彼自咏桧,何预朕事?

宋神宗的态度让人看到了转机,很多人开始为苏轼求情。但是,以往和苏轼并肩战斗的保守派大臣,从司马光以下,竟然无一人开口,都保持了沉默。倒是被苏轼骂成小人、奸邪、新进的变法派,却纷纷求情。

苏轼得罪皇帝,盟友无一人发声,倒是政敌奔走相救

最后,还是病重的曹太后听说了此事,强撑病体对宋神宗说:苏轼和苏澈,是当年仁宗皇帝为子孙后代选择的太平宰相之才,现在怎么能杀呢?

这句话才让神宗彻底冷静下来,将苏轼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沸沸扬扬惊心动魄的“乌台诗案”才算结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