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中国休假制度60年变迁史

 铁血老枪 2018-09-30

“休闲是一种成为人的过程”,三千年前,亚里士多德这么说过。按照这个尺度来衡量,中国人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无法休闲,到随着休假制度改革,假期越来越多,现在已经会主动“忙里偷闲”。这60年的休假制度变迁背后,伴随的是中国人从新中国初期的革命人,慢慢蜕变成“个人”的过程。

新中国休假制度60年变迁史

六七十年代:春节不放假

中国的假期分为两种,一种是制度性假日,例如周末、国庆节、劳动节,一种是节日性假日,如春节。但当时周末都是“义务劳动日”,没有什么休闲。

但更“反人性”的国家休假制度安排发生在1967年,并延续到了之后的“文革”动乱期间。1967年1月29日,国务院发布通知:根据广大革命群众的要求……决定1967年春节不放假;职工探亲假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暂停执行,以后再补。

春节对中国人的意义,无需多言,可在国家却号召“过革命化的春节”。何谓“革命化的春节”,简单说来有三点,一是要“抓革命促生产”,春节不回家,积极参加生产劳动,变冬闲为冬忙;二是禁止春节里的一切所谓“封建习俗”,如放鞭炮,烧香拜佛,舞龙舞狮,磕头拜年等;三是不准大吃大喝,更不准打牌。人们熟悉的春节唯有春联一项被保留,但内容却大为不同,最具有代表性的当属“三十不停战初一坚持干”。

新中国休假制度60年变迁史

在这样的背景下,当时人们过春节更像是一种政治化的走过场。当时春节的典型场面是这样的:毛主席像下置一张桌,一家人围坐吃饭。饭前,所有家庭成员要先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批评大会的尾声必须要将主题归纳到毛主席说的“革命人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伟大教导上。人们春节见面问好,也不说“恭喜发财”之类的传统吉祥话,改说“祝你今年能够见到毛主席”。

新中国休假制度60年变迁史

八九十年代:忙碌的单休时代

“春节不放假”,惹得天怒人怨,终于随着“四人帮”的倒台结束了。这时的中国人,每年有两个长假,即春节、国庆各放3天,平时为每周日放假。中国人从此进入了单休时代,单休制一直延续到1994年才结束。

由于一周只有星期天才能休息,大多是在家打扫卫生,修理电器、家具,看望老人等等,也没办法休息。因此,单休时代,中国还流行这样一个说法:“战斗的星期天,疲劳的星期一”。

新中国休假制度60年变迁史

由于周末只能休息一天,上班族很难离开自己工作生活的城市到外地去,某种程度上,人们其实是被“固定”在土地上。对外面世界的好奇与向往,使得央视的《正大综艺》成了当时最红火的节目,人们通过这个节目去感受“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没有假期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当时的“票证制度”也阻挡了中国人在大地上自由行动的步伐。没有票,有钱也买不着东西。普通人出门不仅要自备粮票,还得让单位出具出差证明,没有介绍信、没有粮票,人们可谓是寸步难行。即便出了门,乘坐交通工具也分“三六九等”,普通人只能坐汽车或者火车硬座、硬卧,只有县团级以上干部才能坐软卧,坐飞机更得有介绍信。

总体上,对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大多数中国人而言,“旅游”是一种可望而不即的梦想,能在全国到处跑的人大多是因公出差的供销员。

新中国休假制度60年变迁史

1995~1999年:双休日正式来临

时间到了九十年代,改革开放的效应更加明显,单休将人们困在本地,不能促进消费,不利于经济发展国家开始尝试给人民多放假。到了1994年3月,单休制度终于松动,中国开始实行“大小礼拜”,大礼拜即每周休息两天,小礼拜则休一天。

这时的中国人,才开始有了“度周末”的意识,很多人生平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旅游就是趁着大礼拜的空隙完成的。在“大小礼拜”推出后一年,1995年3月25日,国务院规定职工每周工作不得超过40小时,中国由此开始全面施行“双休制”。人们短途游需求爆发,老导游岳友林回忆,1995年到1999年是他刻骨铭心的5年,“实在太累了,这辈子没这么辛苦过!”因为休息日越来越多,让本地旅游市场呈现井喷式增长,导游一下子供不应求。而在经济发达的广州,已经有少部分人开始了“自驾游”。

新中国休假制度60年变迁史

1999年之后:“黄金周”来了

到了新世纪之交,中国人终于迎来了“喜大普奔”的7天长假。1999年9月18日国务院颁布了《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决定将春节、五一、十一的休息时间与前后的双休日拼接,形成7天的长假,从当年国庆起开始执行。黄金周出台的目的,是为了拉动内需,刺激消费,实际造成的火爆效果也远超预期。

也许是幸福来得有点突然,1999年,新中国成立50周年国庆,全国放假7天时,有些人还没准备好。广州的曾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第一次放长假,我还有点蒙,不知道这么多天该做些什么。后来那七天基本是在看电视、逛街中度过的,到最后竟然觉得有些无聊了。”到了第二年,曾琳早早做好计划,与家人去了一趟厦门,却发现照片里各种清新的鼓浪屿到处是人,每张照片都是人头攒动,一样觉得很无聊。出境游也同样火爆,中国人似乎已经“包围”了全世界的著名景点。近到东南亚,远到欧美,都有中国人的身影。

黄金周带来的消费热潮对旅游城市的经济带动作用已经显现。在山东泰安,41岁的常恩通在泰山脚下的高王寺村开起了农家菜馆,“一年算下来能挣个十多万呢”。

2008年至今:传统节日变成小长假

黄金周带动经济,释放人们出游需求的同时,也存在着许多不可忽视的问题,路上堵,景点堵,吃饭堵,住宿堵,黑心商户……另一方面,民间要求重视中国传统节庆的呼声越来越高。终于,到2007年12月7日,中国的休假制度又一次发生变革。国务院通过修改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规定,从以往的3个7天长假模式变成“2+5”模式,于2008年1月1日实施。具体来说,即保留国庆和春节两个黄金周,全年有5个3天的小长假,分别是元旦、清明、五一、端午和中秋节,全年节日总放假天数由原来的10天增至11天,加上双休日,人们全年的假日时间达115天,一年中有近1/3的休假期。

这一调整直接改变了很多人的生活方式,尤其是清明祭祖、中秋团圆的3天小长假,对增进亲情交流,恢复民族传统等都功莫大焉。享受亲情,成了不少人小长假的主题。

与此同时,“上车睡觉下车拍照”那种传统的黄金周出行模式也正在被人们抛弃,泡吧、泡咖啡馆、看碟、网购、撮饭、K歌、健身,甚至就是单纯地睡懒觉……人们休闲的方式越来越多元化。休闲多元化的背后,是近年来“慢生活”的理念渐渐深入人心,更多的人开始把追求工作与生活的平衡当作人生理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