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化变迁:我的摄影之路

 天涯共暖 2018-09-30

    摄影,在乡下人眼里那是没事可干人玩的事情。

    我玩这个已有二十多个年头,除了混个名头——照相的,在报刊、杂志上发过几张图片,没有什么大的名堂。

    1984年生产责任制刚实施,很多孩子还没有钱上学读书。我回到乡村小学教书,那时,没有电视,课余生活特别枯燥,下班后,其它老师回去种地,我一人在校无事可干,于是就想起摄影来

    那时,我每月工资只有三十元,听说有位教师准备将购回的摄影器材一次性处理,我特别兴奋,于是,借款将它转让了过来。 

 

   记得,我转过来的是一台红梅牌相机,还有曝光机、两个洗相盆、一把切片刀、一本简单的摄影资料。可是,器材搬回后,我根本不知道怎么弄,不像现在有百度,更不知道胶卷和显影液、定影粉从哪儿可以买,对于快门、光圈等概念全然不知。因此,琢磨一段时间没有进展,只好让它躺在家里。

   三年后,我带的第一届学生要毕业了,突然又萌生出要给学生照毕业照的想法,这时,正好有位学生家长每天在城里来来去去,我就让他帮忙带回两个胶卷试试。结果,两个胶卷玩了之后,连个人影都没有看见。

   真正对摄影有了初步认识,还是在大学进修两年,八十年代末期,那时,在大学和我一个宿舍的外语系同学对摄影也特别感兴趣,他免费为我们拍摄了很多照片,并且自己冲洗,于是我就偷偷跟他才学会了这门手艺,也真正弄懂显影和定影以及光圈和快门的作用。 

 

    大学毕业后,九十年代初期,黑白照片渐渐退出市场,彩色照片开始盛行。

    一天,我和妻子上街,偶然来到一家照相馆买了两卷胶卷和一部老式放大机回来,没想到我在暗室里捣鼓半天,出来突然发现胶卷上的影子了。只可惜当时还是曝光不足抑或显影时间不够,胶卷上只有隐隐约约的图像,此时,我十分激动。后来,通过反复摸索,终于找出了问题症结,我摄影的第一步就这样迈开了。 

 

    1992年,儿子还没有出生,我从学校又私下借了300元款,跑到市内买回了第一部凤凰相机,当时妻子并不知道,直到一次市内举行灯会,我才背起相机开始工作。当时,市场上每张3—5元,我只收大家2元,结果不到一个月,基本将相机成本赚回了。后来,我把学校毕业照全部承包了下来,家里生活明显有了改善。 

 

    1997年香港回归,我手上已经比较宽裕,于是一年买回了两部相机,一部是海鸥标准镜头,另一部是凤凰中焦镜头,可是,没玩几个月,数码产品已经上市。为了尽早占据市场,2002年我不惜血本又买回了全套电脑设备,花费近万元。自行拍照,自行冲洗。2005年,数码产品铺天盖地袭来,我又更换一部尼康D50相机,开始步入婚纱行列,然而,没两年看到同行照片比自己的好多了,又买回一部尼康D60相机,可是这相机买回后,还是不很满意,最终,只好买了一部佳能200,这时候,农村婚纱摄影已渐渐退出市场,大部分年轻人都跑到城里去了。 

 

    为了摄影,为此,我前前后后买回了十八部相机,二十台打印机,六台电脑、两部摄像机以及道具、布景和服装等,所有收入基本上纳入新一轮的投资。

    回想二十多年照相生涯,社会发展已是变化得太快,我从当年一个小伙子,瞬间变成了两鬓苍白的老人,虽然个人拍摄的图片无法统计,也没有存款,但是,精神生活还是比较充实。

    现在,手机普及,我也已退休,照相基本上不再是当年的热行。可是,业余我还是每天坚持用它来记录心情、丰富生活。特别是节日家乡遇到有什么重要的活动或重大变化,我总是逢场必到,依然精神抖擞、兴趣盎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