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是1987年在陝西淳化縣城東南的石橋鎮北,出土的一個西周陶罐的肩上一圈的10個格子裡面,都有6位組成的數位記號,甚至在一格中同時還刻有兩組6位的數字記號。如任由其“一一一一一一”開始按順時針方向往後排序,為“六一一五一一”、“一六一一一一”、“一一一六八八”、“一一六一一一”、“一一六一九五”、“一八一六一一”、“八一一八一六”、“六八五六一門”、“一九八一一一”、“一一六八八一”這麼11個六位的數字的連續排序。其中,此排序的第8、9兩組數在同一個格子中。由其每數的奇偶數所對應的陽陰爻的幾何卦形來看,製作者可能是想給人一種卦變與卦序排列的思想,可是其變化之序及變卦之法,又與一般我們所知道的傳統習慣之法的規則不同。徐錫台先生1994年在《考古與文物》的第一期撰寫《淳化出土西周陶罐刻劃奇偶數圖形畫研討》一文中,認為“若將數字卦序以乾(一一一一一一)為首,末尾為夬(六一一五一一)卦,則與《雜卦傳》中六十四卦排序次序基本相同。由此說明《雜卦》本身就是西周易卦筮占的古體系之一。” 我們若從數字的出現次數與分佈規律這個角度來認識這些“數位筮符”的組成。其間,“一”是41次,“五”是3次,“六”是10次、“八”也是10次,“九”只2次。其中,以“一”出現的次數最多,其次是“六”、“八”,“五”、“九”出現的次數見少。其間完全沒有出現“七”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