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腾讯重新布局:B端追赶阿里,C端阻击头条

 标准生活 2018-10-01



2018,腾讯20岁。20岁,正好是成年之时,也是多事之秋。


今年以来,腾讯游戏业务业绩下滑,营收增速创新低,股价跌跌不休,甚至启动多次股票回购也无法拯救。与之相伴的,当股价和市值出现下滑,在腾讯股价一飞冲天的时候被掩盖的很多矛盾开始暴露出来,关于腾讯有没有梦想、腾讯的对外投资、公司战略、组织架构的讨论成为2018年互联网圈热议的话题。

在争议和猜测声中,今日,腾讯正式宣布战略升级和架构调整。准备多方发力,B端追赶阿里,C端阻击头条!

腾讯方面表示,在连接人、连接数字内容、连接服务的基础上,将进一步探索更适合未来趋势的社交、内容与技术的融合,并推动实现由消费互联网向产业互联网的升级。

伴随战略升级,腾讯的组织架构在时隔6年后迎来新一轮的优化调整,在原有七大事业群(BG)的基础上进行重组整合,保留原有的企业发展事业群(CDG)、互动娱乐事业群(IEG)、技术工程事业群(TEG)、微信事业群(WXG);新成立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CSIG)、平台与内容事业群(PCG)。

新的广告营销服务线也是此次战略升级的一部分,由原社交与效果广告部与原网络媒体事业群广告线组合而成。与此同时,腾讯在官方声明中表示,将成立技术委员会,通过内部分布式开源协同,加强基础研发,打造具有腾讯特色的技术中台等一系列措施,促成更多协作与创新,提高公司的技术资源利用效率,让科技成为公司业务发展和产品创新的动力与支撑。



 

腾讯成立至今先后经历了3次重大战略升级和架构调整。


2005年升级为BU(Business Unit)事业部制使腾讯由单一的社交产品转而成为一站式生活平台。2012年升级为BG(Business Group)事业群制则确保了腾讯从PC互联网向移动互联网升级,提出通过科技技术 “连接一切”,确立了在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开放生态的战略。

这一次战略升级的核心是由消费互联网向产业互联网升级,主动求变背后是腾讯在消费互联网和产业互联网两个战场腹背受敌。

 


B端业务地位升级


新成立的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将整合腾讯云、互联网+、智慧零售、教育、医疗、安全和LBS等行业解决方案,推动产业的数字化升级。据自媒体“深响”消息,原先负责SNG的集团高级执行副总裁汤道生将成为这一事业群总裁。

过往,在B端业务上,腾讯并非没有布局,但确实慢了一步,且战略地位始终不清晰。

一个经常被提到的例子是,2010年的一个高峰论坛上,主持人请马云和马化腾谈谈对“云”的看法,马云说“我们自己公司对云计算是充满信心和希望,我们觉得又找到了一个新的矿产”,马化腾则表示“这的确是有想象空间的,可能过几百年、一千年后,到阿凡达那时确实有可能,但现在确实还是过早了。”

 

领导层思路的迥异导致阿里和腾讯两大巨头在云业务上重视程度天差地别。2009年,在确定“云计算”和“大数据”两个主要战略之后,阿里云随即成立了独立的运营公司并最终成为阿里旗下四大业务条线之一。

但直到2016年7月,腾讯云才正式露面。基本不为业务站台的马化腾出现在云+未来峰会上第一次对外阐释腾讯云的地位,“腾讯不是把云作为一个独立的业务来考虑的,而是作为整个平台战略去考虑的”。

中国互联网已经进入了下半场,人口红利基本消失,在长期耕耘C端消费互联网业务之后,以腾讯云为代表的B端业务承载了腾讯下一个增长点的重任,开始被重视。有媒体报道称,马化腾早在2017年度腾讯员工大会上就强调,现在腾讯需要更多To B的能力,要在组织架构上进行从内到外系统性地梳理。

财报已经显示了B端业务的潜力。2018年第二季度财报显示,腾讯云服务等其他业务稳步增长,收入同比增长81%,2016、2017两年,这项收入增长都超过100%。

不过,产业互联网这一腾讯并不熟悉的战场战况也很激烈。当腾讯终于发力腾讯云时,阿里云、华为云、联想云也都在全面布局,加速发展B端业务。IDC今年7月份发布的《中国公有云服务市场半年度跟踪报告》显示,腾讯云在国内的市场份额排名第二位,但市场份额仅为10.3%,距离阿里云的45.5%还有较大距离。

过去阻碍腾讯云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这项业务虽然一直获得高层的站台支持,然而从组织架构上看,它始终是腾讯SNG(社交网络事业群)旗下的一个业务部门,在资源获取数据打通等方面自然会有所掣肘。新成立的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试图解决的就是过去B端业务的尴尬地位。

在布局B端业务上,相比阿里,腾讯走得要慢了一些,但终归是迈出了这一步。



 

C端市场阻击头条


如果说产业互联网对腾讯来说是个新战场,在消费互联网这个旧战场上,立于不败之地的腾讯则遭遇了韬光养晦多年的今日头条。

去年,人们讨论的还是腾讯占据中国移动互联网使用时长半壁江山,但在今年,根据Questmobile6月的数据,腾讯系移动APP月度使用时长份额从一年前的54.3%下降了6.6个百分点至47.7%,而由抖音、火山小视频、西瓜视频、faceu组成的头条系产品份额则从3.9%涨了6.2个百分点至10.1%。

面对强势崛起的头条,腾讯过往也并非毫无作为,在多款产品进行了流量倾斜,但这些举措都没能长期见效。

在资讯产品上,腾讯对标今日头条的“天天快报”近日被爆出已经被战略放弃了。马化腾曾经为这款产品敲定了第一版应用的开屏字体,在强力扶持下,猎豹全球智库发布的2016年第一季度新闻资讯类应用排行榜中,天天快报一度成为继今日头条、腾讯新闻之后排名第三的新闻资讯客户端,但到今年6月,天天快报跌落至月活5000万,不过今日头条的四分之一。

新的变量还有视频内容。一年间,快手、抖音的崛起让短视频成为内容的新战场,这些新产品也在不断挤压腾讯系产品的使用时间。

 

自家短视频业务没有起色,腾讯最先做的事是投资了快手。从今年3月开始,为了阻击抖音,腾讯开始重启微视,同样予以大量用户流量的倾斜,QQ红包导流、《创造101》明星入驻等战略级扶持,这个月甚至动用了微信,开始在拍照功能上为其提供下载入口。为了对标头条旗下的西瓜视频,今年5月上线了“下饭视频”,一款主推PGC和PUGC内容的横屏短视频,最近又推出了“有视频”。

但目前为止在这个战场上腾讯仍然不是赢家。QuestMobile中国移动互联网2018半年大报告,2018年6月抖音的月活跃用户规模为2.07亿人次,同时期微视的月活跃用户规模仅为0.43亿人次。即使短期内曾充上IOS榜单前列,微视仍被认为只是抄了抖音的表面。

在这一背景下,腾讯此次战略升级的另一大重点,是社交平台、内容产业和技术的深度融合。根据官方声明,新成立的平台与内容事业群(PCG),将对原社交网络事业群(SNG)、原移动互联网事业群(MIG)、原网络媒体事业群(OMG)中与社交平台、流量平台、数字内容、核心技术等高度关联且具有高融合性的板块,进行有机地拆分和重组。

内容生意本质是流量,卖的是广告。腾讯从三年前开始推朋友圈广告,时至今日,腾讯的朋友圈广告增长和Facebook广告金额差了一个数量级,增长速度也不及头条。

头条的强势崛起将直接影响腾讯的广告变现能力,因此广告营销服务线也成为这次调整的一部分。此前有报道称,微信的广告业务不是由微信部门负责,而是由另一个部门的广点通团队负责,在广告线重新调整之后,不同团队能否真正在业务数据层面打通将尤为重要。



 

一个关键:数据打通


除了架构调整,腾讯在官方声明中还表示,将成立技术委员会,要打造具有腾讯特色的技术中台等。

相比架构调整,技术方面的问题同样不容忽视。腾讯前CTO张志东就曾在内部分享中提到,推倒数据墙、打造中后台,是腾讯迎接未来挑战必须要做的事情。

过去,在集团内数据共享打通层面,腾讯被认为没有阿里做的好。这部分是由基因决定的,和阿里的平台底层模式相比,腾讯是产品驱动的公司,腾讯要包容体系内的产品竞争,就必然导致一些数据没办法实现集团内共享,此外,腾讯的立身之本社交产品天然对用户隐私信息要非常克制。

但无论是在产业互联网战场和阿里相争,还是在内容行业阻击头条,腾讯都必须要在数据打通这些基础设施层面有所突破。

《全面反思腾讯战略》一文曾指出,腾讯的数据实力原本雄厚,但没有好好利用,算法至今没有突破,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腾讯的客户数据分散在各个部门,没有一个畅通的分享机制。相比之下,阿里在2015年时就实施了中台战略,整合阿里内部的所有数据,对内提供数据基础建设和统一的数据服务,对外提供服务商家的数据产品。

以腾讯和阿里都在发力的新零售领域为例,星巴克在2016年11月和腾讯达成战略合作,但一直停留在接入微信支付以及在小程序里发送礼品卡层面,今年8月,星巴克在和阿里的合作中则将中国区的全部会员与阿里打通。

在官方稿件中,马化腾表示,这次主动革新是腾讯迈向下一个20年的新起点,是一次非常重要的战略升级,面向的是AI以及即将到来的5G时代。

 

除了大的架构调整,更多细微的调整已经在进行。就在本周,腾讯正式发布AI开放平台AI.QQ.COM,长久以来分散在TEG、SNG和WXG的三个人工智能实验室终于在同一个平台对外集中呈现。

也有人不看好腾讯的这次调整,认为腾讯最擅长的是2C产品打造,都是靠生态自发成长的,自上而下的战略出发做产品很难成功,在腾讯发展史中也不乏战略出发而失败的产品,像是腾讯微博、电脑管家等等。无论如何,眼下,在危机中的腾讯算是拿出了革新的决心,具体成效则需时间检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