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滋阴润燥2

 差点气死 2018-10-01

滋阴润燥

养阴清肺汤

(《重楼玉钥》)

【组成】大生地二钱(6g 麦冬一钱二分(5g 生甘草五分(2g 玄参一钱半(5g 贝母八分,去心(3g 丹皮八分(3g 薄荷五分(2g 炒白芍八分(3g

【用法】水煎服。

【功用】养阴清肺。

【主治】白喉。喉间起白如腐,不易拨去,咽喉肿痛,初起发热,或不发热,鼻干唇燥,或咳或不咳,呼吸有声,似喘非喘。

【方解】本方原用治白喉。咽喉是气的通道,一旦有病,就影响气的出入,所以白喉这个病,好像是哮喘,但并不足真正的哮喘,而是由于局部的病变而引起的。根据白喉的症状和原因,在治疗的时候有一句话:白喉忌表。治疗白喉一般不用解表的方法,不用发汗的方法,特别是半温发汗,而要用清热、润燥、解毒的方法,清肺胃之热,润肺燥。这个方剂的名字叫养阴清肺,即清肺中之热,养肺中之阴,养阴来润燥,清肺来解毒,来消除白喉。所以这个方剂用生地、麦冬和玄参养阴清热而解毒,这三个药都有了。这里要强调玄参的解毒作用,要将三个药的作用有所区别。生地已经讲过,总的来说清热滋阴、凉血养血;麦冬是清热滋阴的,主要是肺胃的药;玄参是清热解毒的药,它本身作为滋阴来用,但又不单纯是滋阴作用。玄参有一个特点。就是可以启肾阴上济于心肺,能够把人体肾中的真阴引上来,能够清心,能够清肺,所以我们习惯上知道玄参能够治咽喉痛。为什么要提这二个药的区刚,就是肾阴不虚时用来清热解毒的时候无所谓,因为本身肾阴不虚,有阴可启;如果肾阴已亏,肾阴原本就不足,那就必须要与补益肾阴的药并用,而且在滋阴的前提之下才能用,这个问题可以结合几个用了玄参、用了生地、麦冬的方剂来看一看,分析它们与方中其他药用量的比例,这样才可以进一步理解这个问题。有些清热解毒的方剂中用了玄参,有一些是和生地、麦冬并用,有些用生地、麦冬而不用玄参,从这里可以进一步证实三个药的用法不同。这个方剂中同时用这三个药,还加上了白芍和丹皮,主要是凉血解毒。但在这里用芍药,因为一般来说白芍是养血柔肝的,养肝脾之阴,还能敛阴,能够补血,那么此处病在肺胃,又不在肝,为什么要用?这就是由于脏腑之间功能的互相影响、互相联系而考虑的。在肺燥的时候、肺热的时候、肺气逆的时候,要考虑到制肝。因为这时讲的虽然是肺胃阴虚,但因为有热,可是它素来阴虚,从小儿来说,经常是阴气不足而阳气有余,所以叫他为纯阳之体。那么由于肺燥而导致了肝旺,导致了肝气强,所以在这里用白芍。用丹皮主要是加强凉血解毒的作用。这里还用了贝母,主要就是燥而生痰,用贝母这苦辛微寒的药来化痰,同时贝母本身还有散结的作用,有利于消除咽喉的局部症状。这里少用了一点薄荷,就是因为曾还感受了时疫,就是流行的、外来的时邪,用它的辛棘之性来解表发散,来祛这个外邪。甘草是解毒的。总之这个方剂告诉我们,治疗白喉是用什么原则,具体用哪一类的药来组成一个方剂。它既有内燥。又有外邪,而外邪也是一种温燥,内燥与外燥相合,发生了白喉,用滋润为主,可以加小量的辛凉透达的药,可以这样配合起来应用。理解了这些内容,将来自己在临床中就可以师其法而不泥其方。

下面接着讲治内燥的方剂,井思考它与润燥和补血、补阴有何异同。

百合固金汤

(《医方集解》引赵蕺庵方)

【组成】生地黄二钱(6g 熟地黄三钱(9g 麦冬钱半(5g 百合 白芍炒 当归 贝母 生甘草各一钱(各3g 玄参 桔梗各八分(各3g

【用法】水煎服。

【功用】养阴润肺。化痰止咳。

【主沿】肺肾阴虚。咳痰带血,咽喉燥痛,手足心热,骨蒸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

【方解】百合固金汤这个方剂主要是治疗肺病咯血,是由于肺肾阴虚,虚火上炎,所以肺热而燥,症状不但有咳嗽,还有嗓子干、痛;不但咳嗽,气还短,还喘。咳嗽的痰中带血,还可以见到五心烦热的现象,这都是属于阴虚内热,还可以见到阴虚的日晡潮热,骨蒸盗汗,舌红苔少,脉也是细数的。但是这个苔少,要注意,有时肺病痰多,它有苔,但舌质是红的。这是单纯的阴虚肺热的肺病。这时所说的肺病就是肺痔,就是肺结核。

肺和肾是水的上下源。肺为水之上源,肾是人体真阴真阳所藏之地,可是为什么把肺作为水的上源呢?就是五脏之精下藏于肾,都是由于肺主肃降,肺气下降的作用。第二个原因,由于肾阴不足,下面的相火向上行的时候,也上至于心肺。由于上至于心肺,肺中热气上逆,不能肃降,又影响肾阴的上源不足,所以肾阴也更加少了,所以这个上下之间有这样的关系。所以在治疗的时候,是上下兼顾的。既用了生地。也用了熟地。用生地来凉血滋阴而清心肺,同时用熟地来补肾阴。这里当然也用了麦冬和玄参,所以可以看一着它所用的分量,以及它所配伍的药物。如果没有大量的滋阴药,单用玄参是不行的。所以在用二地作为主药的时候,还用麦冬、玄参和百合来作为一种臣药。百合可以清心润肺,是一个补肺的药。在这样的基础上,在滋补肺肾、清润的同时,加上活血的药、化痰的药,因为它咳嗽有血,这是一层意思。另外就是肺气和肝气的关系,所以这里用了当归和白芍,既能养血和血以止血,又能养血和血以舒肝,这和逍遥散中用此二药的情况应同样来理解它。在这里是为了治肺而需要舒肝,因为肺燥肺热,肺气虚,气短气喘,肺气上逆,不能肃降,肝气也不得顺畅而生火。更加重了肺燥,加重了肺热,加快了咳血的发展,这就是中医治病时要注意脏腑间关系的道理。方中用贝母来祛痰止咳,用甘草来利肺气、利咽喉。都是从肺来入手。这样一个方剂,对于阴虚的肺病是比较好的,在临床上也经常遇到这样的病人。但要注意,有时病人不是单纯的阴虚肺燥而热、咳嗽咯血,不仅仅是这样,有的时候还可以见到气虚。从中医来说,这叫子虚盗母气”“子亏累其母那么肺和脾胃互相关联,所以我们在用这个方剂时,要考虑素体痰多的人,要加强化痰的药,因为这个方剂纯粹是以滋阴药、清润药为主,所以还要加祛痰的药。特别是出现吐浓痰时,要加清化热痰的药。如果吃饭不好,舌不仅因阴虚而红,还有齿痕,还有胖大,甚至于不见红而主要是舌淡、胖大而有齿痕,说明了气虚,这种情况就还要和补气的药合起来。另外,阴虚肺燥的患者用百合固金汤后见效了,要彻底地治好它要使肺得到恢复,也还要加健脾的药,加补肺气的药。具体可以提供两个方剂作为参考,即补肺阿胶汤和参苓白术散。另外百合固金汤加上收涩止血药和补气的药,在治疗支气管扩张大量出血时,也有一定效果。

麦门冬汤

(《金匮要略》)

【组成】麦门冬七升(60g 半夏一升(9g 人参三两(6g 甘草二两(4g 粳米三合(6g 大枣十二枚(3枚)

【用法】上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滋养肺胃,降逆和中。

【主治】肺阴不足。咳逆上气,咯痰不爽,或咳吐涎沫,口干咽燥,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虚数。胃阴不足。气逆呕吐,口渴咽干,舌红少苔,脉虚数。

【方解】本方最大的特点是麦冬的用量特大,达七升之多,而半夏只有一升,人参、甘草的用量只有二三两,梗米、大枣也是常规用量。再从《金匮要略》的原文看。大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由此可知,造成大逆上气,咽喉不利的病机是肺热叶焦,发为痿躄,津液大伤,所以就产生了系列症状:咳嗽,没有痰,但是经常吐一些涎沫,这里大部分是咽部、口中来的,也自小部分是以前所讲的燥热粘痰,所以有明显的特征,看起来特别白,过去书上形容为其白如雪,但是它本身很粘,咽喉和口腔都感到很干燥,而且是渴而能饮,同时气喘,就像走多了路似的气喘。气又短,气又喘,不是哮喘,喘极了还可以见到了呕的现象,这是由于胃气不降,胃气上逆。这种肺痿的舌象都是舌红而光剥无苔,而且是干的,脉是虚数的。这是麦门冬汤主要的见证。肺痿绝大多数是由于热引起的,也有极少数是因肺中虚冷。另外提一下肺和胃的关系。肺气来源于脾、胃,肺的津液也来源于脾。肺、胃之间有脉相通,所以气、津都是由胃而来。因此在治疗的时候既要清肺润肺,又要清胃养胃。另外,中医谈到有治痉独取阳明,这里的阳明就是胃。胃为水谷之海,胃为十二经脉之海,胃为五脏六腑之海,所以通过养胃来治疗痿证。不但是肺痿,足痿有时也这样治。

本方首先用大量的麦冬,麦冬的特点是甘微苦、微寒,主要是甘味,它是心、肺、胃经的药,更主要是胃经的药。在这里顺便提一下天冬,天冬着重是肾经的药,以苦味为主,是苦寒药,这两个有区别。在胃中阴虚的时候,胃中有热而气逆的时候,迁应以清热养阴为主,不能用苦寒的药,因为这时突出的矛盾是阴虚、气逆,不等于气没有伤,只是第一位的是燥热,正因为这样才用大量麦冬,所以把这个问题弄清楚了,下边用人参、甘草、粳米和大枣就好理解了,这些都是益气养胃的药。另一个原因,胃中的津液无气不生,单纯的寒凉药不能生津。这个方剂的另特点是用半夏。如果孤立地来看。这里的肺痿是因为肺胃热盛、阴伤干燥,半夏是苦辛温燥的药,这里为什么要用?因为首先要考虑胃中气火上逆的问题,要考虑用降胃气的药。半夏就可以降逆,可以治疗胃中的气火上逆,但因药的性质和病的本质来说不相合,因此前面用了大量的麦冬为主,配一定量的半夏。因此这个方剂不但治肺痰,还有一种胃阴虚,胃气不和、上逆而呕的,用麦门冬汤治疗也可以。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呕甚,如果要加下气的药,枇杷叶、竹茹都可以用,也可以用小量的生姜。这个方剂还可以用来治疗倒经(即每月按周期出大量鼻血),从表面看似乎并不相干,这要从理论上讲清楚,它主要是阳明与冲脉以及血海的问题。它是从经脉而来的,是从脏腑功能而来的。冲脉上行至气街与足阳明胃经并行,所以这里主要是由下面的火热上冲而来,所以根据鼻与阳明经脉的关系,故用这个方剂治疗倒经,还可以加上赭石和牛膝。另外,后来《医学衰中参西录》中把麦门冬汤加了白芍、丹参、桃仁等几个养血行血的药,也是专门治倒经的。特别是属于虚性倒经、血虚血热的倒经,治疗效果比较好。

这里再着重讲一下麦门冬汤的用法。麦门冬汤可以治疗几种病,我们要注意的是症状和脉象,舌红无苔、舌干、脉虚数,也以见到虚大而数的脉,也可以见到细数的脉,主要是以虚数脉为主的。它主要的成因是胃阴大伤、胃中有热、胃燥。胃燥热导致胃气不降,胃热上攻于肺,所以肺也燥。由于不仅胃中有热,而且津液大伤,没有津液上输于肺,因此肺、胃之阴大伤。气不下降则必然上逆,于是就见了咳逆,甚至上气而喘,可以吐点黏沫,但是没痰。至于咽喉的干燥、口中的燥渴,这些情况都是肺、胃之阴大伤造成的,没有津液上润于口舌。这种情况下,大便也比较干。另外,也可以有消渴的症状,特别是上消症,以渴饿多尿为主,用它也可以。关于肺痿的问题,提一下,有时检查出后,根据x光片诊断是肺不张,这实际上是肺功能的问题,但如果肺或气管原来有病,就要全面考虑后再定方药。这种情况中,有相当一部分属于气虚证,就用补土生金的办法;也有一种是阴虚有热的,就用麦门冬汤,并适当加点补气而性温不热的药,效果更好。

这个方子的特点,就在于大量用麦冬,配伍半夏。其他都好理解,人参、粳米、甘草,大枣,都很清楚。方中没用姜,不是姜枣并用的。人参在这里的用意,主要是针对气阴虚,生津液用参,补气用甘草。过去的参和现在的参有区别。细细地看起来,单纯津液不足,没有气虚的,并不用参。所以说人参大补元虚、甘草补气的话不全面,在我们研究药物的用法时要考虑到。过就可以看出,此方着重的事养胃阴、益胃气,因为由已经有热,阴虚有热,所以在养阴的同时要清热。那么,清热在这种情祝能不能用苦寒呢?不能用。因为由于阴虚热盛,气已经伤了,如果再用苦寒之品折伤胃气,将更不利于恢复。所以要用甘寒,而甘寒之品中以麦冬为最好,既能养肺胃之阴,又能清热。这个方子里麦冬用量很大,倍于半夏,而且方子也是以麦冬命名的,这是在配伍用法上需要十分注意的问题。

半夏,有人说它润,有人说它燥。要注意,生半夏确实有黏液,但是半夏本身有毒,所以凡是作为药用经过炮炙后,它本身的黏液就已经不存在了,所以应该肯定,半夏这个药是味苦辛温燥的药,以降为主,以阳明经为主。所以用半夏主要是降肺胃之气,重点在胃。这里不论是咳还是喘,实际都是因为胃中之热、胃中的火气上逆。在这个方中,用它的同时对于咳吐黏沫的症状也起作用,因为除了下气以外,它还有辛散的作用。但是如果离开了麦冬,在这个证里是不能用的。问样,如果用量配伍上,不是像这样大量地用麦冬,也不能使半夏起到较好的作用而不引起不良反应,能够达到下气的目的而不因燥性伤人。有时在这样的证中可必见到咳吐黏沫,还可能见到血丝,但只能是带血丝、星星点点的血,不能夹有较多的血,更不能是满口的血。这种情况之下,同样可以用此方。

另外,陈修园用麦门冬汤治倒经。回顾上次讲温经汤关于半夏的用法的时候,特别提到半夏并不是用于和胃生津,而是用于降阳明经脉之气。阳明经与冲脉是在气街互相汇合,所以半夏既能下阳明之气,也能降冲脉。而冲为血海,月经起干冲任,大冲脉盛,任脉通,所以陈修园用麦门冬汤来治倒经。

方中适当地加一些降药,例如代赭石、怀牛膝,治疗倒经都很好。尽管倒经出血对于病人来说等于行月经,就是说对其并没有什么损害,但这总是种不正常的现象,有碍于怀孕。另外,也很吓入,因为鼻子出血像来月经似的那么大量,极为可怕,这是一个问题。除了陈修园以外,张锡纯也搞了一个加减麦门冬汤,就是在这个方子的基础上加了一些养血的药和活血的药,例如,用山药代替粳米,这是张锡纯历来的用法,还加了白芍、丹参、桃仁。

回过来再说怎么来认识半夏的用法。在后来的方论中仅仅提到一点,说是善用半夏之功。如果不把病机分析清楚,半夏还是不会用。因为它针对的是由于胃阴不足,肺阴也不足,胃中的火热之气了逆所导致的喘咳,因此着重于降胃。同时。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来阳明经与冲脉的关系。在温经汤里,我们强调吴萸和半夏,根据就在此。一是厥阴肝经,一是阳明经,阳明经与冲脉汇合于气街;厥阴肝经为血海,冲为血海,互相交通;而八脉丽于肝肾,这都是最基本的理论。另外,刚才讲倒经,想起另外一种情况,高血压病的鼻子出血,可以用一般止血的办法,也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加用重镇的药。出鼻血也是气血上涌,这种情况的鼻子出血,虽然病人的血有一定量的流失,但这实际上是坏事当中的好事。如果不是鼻子出血,就很容易脑子出血,所以都需要注意。

琼玉膏

(《洪氏集验方》引铁瓮方)

【组成】人参二十四两,为末(750g 生地黄十六斤,捣汁(8kg 白茯苓日四十九两,为末(1.5kg 白蜜十斤(5kg

【用法】人参、茯苓为细末。蜜用生绢滤过。地黄取自然一汁,捣时不得用铁器,取汁尽,去滓。(然后将)药和一处,(同蜜与生地汁)拌和匀,入银、石器或好瓷器内封闭用。如器物小,分两处盛。用净纸二三十重封闭,入汤内,以桑木柴火煮六日,如(是)连夜火即三日夜。取出,用蜡纸数重包瓶口,入井内去火毒,一伏时(即一日夜),取出再入旧汤内,煮一日,出水气。取出开封。每晨朝,以二匙,温酒化服,不饮酒者白汤化之(现代用法:以生地黄汁,无鲜生地时,将干生地熬取汁。入蜂蜜与人参、茯苓细末,和匀。放瓷罐内封存,每服6~9g,早晚各一次,米酒或温开水调下)。

【功用】滋阴润肺,益气补脾。

【主治】肺阴亏损。虚劳干咳,咽燥咯血,肌肉消瘦,气短乏力等。

【方解】本方名琼玉膏,是取起沉瘵,赛琼瑶之意,极言其填精补髓,益气生血之功。方中人参、生地、茯苓、白蜜看似乎常,但制作精致,似有道家炼丹般用心,确有滋阴精益气血的妙处,后世有河车大造丸、人参固本丸,都是治疗虚损的成药,其处方或有人参、茯苓加滋阴降火药,治虚损劳瘵,内热水亏;或人参、生地加熟地、天冬、麦冬,治肺痨虚热,暖血盗汗等都是从琼玉膏化裁而来。相比之下,这个就差了些。所以这个方子就作为治疗肺肾阴虚。特别是肺阴虚,肺气弱的主方,可以平时服用,或者作为后期调理。例如百合固金汤吃完了以后,主要的症状已经解决了,我们就用这个琼玉膏。也可以把百合固金汤作成丸药,用琼玉膏送服,治疗肺痨有一定效果,这就要举一反三了。

玉液汤

(《医学衷中参西录》)

【组成】生山药一两(30g 生黄芪五钱(15g 知母六钱(15g 生鸡内金二钱(6g 葛根钱半(4.5g 五味子三钱(9g 天花粉三钱(9g

【用法】水煎服。

【功用】益气生津,润燥止渴。

【主治】消渴病。气不布津,肾虚胃燥,口渴引饮,小便频数量多,或小便混浊,困倦气短,脉虚细无力。

【方解】原书指明这个方子主要是治疗消渴。张锡纯氏认为:消渴之证,多由于元气不升。此方(即玉液汤)乃升元气以止渴者也。但张氏又言:方书消证,分上消、中消、下消。谓上消口于舌燥,饮水不能解渴,系心移热于肺,或肺金本体自热不能生水,当用人参白虎汤;中消多食犹饥,系脾胃蕴有实热,当用调胃承气汤下之;下消谓饮一斗溲亦一斗,系相火虚衰,肾关不固,宜用八味肾气九。这些都与历代医家所论述的要点相同。但张氏又以所谓清阳之中必挟有氧气,与吸进之氧气相合,亦能化水,着与肺泡之上,而为津液。若因腹中气化不升而不生水者,当补其气化导之上升。所以自拟玉液汤治消渴,其实只是治中消。例如《金匮要略》用肾气丸治消渴,应该是包括中消与下消。因中焦气化虽由脾胃所主,但其根本在肾。如果消渴是因肾虚胃燥,就不是本方所宜,至少当与肾气丸同服。至于方中各药,都曾多次提到,不再分析,只是葛根确有升发之功,但久服则伤胃汁,还须注意,特别是下消,当慎用,尤其不可认为糖尿病就是消渴而用本方统治。即就是消渴病而见困乏气短,脉虚细无力时,也须考虑加补气血,益脾肾之品,才能有所裨益。该方只在有消渴、多饮、善饥的情况下用。

润燥剂就讲到这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热点新闻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