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祛痰剂3

 差点气死 2018-10-01

温化寒痰

苓甘五味姜辛汤

(《金匮要略》)

【组成】茯苓四两(12g 甘草三两(6g 干姜三两(9g 细辛二两(6g 五味子半升(6g

【用法】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温肺化饮。

【主治】寒饮内蓄。咳嗽痰多,清稀色白,胸膈不快,舌苔白滑,脉弦滑等。

【附方】冷哮丸(《张氏医通》)麻黄泡  川乌生 细辛 蜀椒 白矾 生牙皂去皮、弦、子,酥炙 半夏曲 陈胆星 杏仁去双仁者,连皮尖用 甘草生,各一两(各30g 紫菀茸 款冬花各二两(各60g)。共为细末,姜汁调神曲末打糊为丸,每遇发时,临卧生姜泡服二钱,羸者一钱,更以三建膏(天雄、附子、川乌各一枚,桂心 官桂 桂枝 细辛 干姜 蜀椒各二两,上切为片,麻油二斤,煎熬去滓,黄丹收膏,摊成,加麝香少许,贴肺俞及华盖、膻中穴)贴肺俞穴中。服后时吐顽痰,胸膈自宽。服此数日后,以补脾肺药调之,复发如前再服。(现代用法:为末,姜汁糊丸,发作时服之,每服6g,早晚各一次,生姜汤或温开水送下。同时以三建膏贴肺俞穴尤良)。功用:散寒涤痰。主治:背受寒邪,遇冷即发喘嗽,胸膈痞满,倚息不得卧。

【方解】苓甘五味姜辛汤,出自《金匮要略》,原治支饮,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药后出现冲气即低,而反更咳胸满者。而所谓支饮四饮(痰饮、悬饮、溢饮、支饮)之一,实际是治疗寒饮的方子。即所谓寒痰。小青龙汤着重的不是在脾,它是素有痰饮,痰饮重的时候才用苓甘五味姜辛汤治痰饮。关键一点,在于方中用了干姜、细辛、五味子。小青龙汤里,用麻、桂解散风寒,用姜、辛、五味去除寒饮,互相相配,有散有收,五味配干姜是温胃祛痰止咳,加上细辛,祛水寒之痰、寒饮,作用就更好。甚至被誉为去寒饮之要药

而现在这个方子所治的证,是《金匮要略》痰饮病里面用小青龙汤以后一系列的变证,病比较重。用小青龙汤以后并没有治好,还出现各种情况,就要改方子。这个方子作为寒饮的一个治法,也就是在用小青龙汤的时候没有外寒,可以取法于这样的方子来治疗,特别强调的是,取法于这样的方子,不是必定用这个方子,特别是如此大量细辛。

还有冷哮丸也是治疗痰饮导致的喘病。但这个方剂中有些药如麻黄、川乌、细辛、蜀椒性味辛烈,张璐自己也说:此少变麻黄附子细辛汤之法,而合稀涎散以涌泄其痰,开发肺气之刚剂。但气虚食少及痰中带血,营气受伤者禁用。以其专司疏泄,而无温养之功也。可见不宜忽视此丸,更不能用于痰多而喘的老年人和身体不强的病人。冷哮还有个涂法,叫三建膏,其中药物如天雄、附子、川乌、细辛,蜀椒和桂心等都是辛热燥烈之品,虽是外用,也要慎用。现在在夏天贴膏药治寒喘,就是从这个方子来的,要在伏天用。

三子养亲汤

(《韩氏医通》)

【组成】

白芥子(6g)苏子(9g)莱菔子(9g)(原方未著分量)

【用法】上各洗净微炒,击碎,看何证多,则以所主者为君,余次之。每剂不过三钱,用生绢小袋盛之,煮作汤饮,代茶水啜用。不宜煎熬太过。若大便素实者,临服加熟蜜少许;若冬寒加生姜三片(现代用法:三药捣碎。用纱布包裹,煎汤频服)。

【功用】障气畅膈,化痰消食。

【主治】痰壅气滞,咳嗽喘逆,痰多胸痞,食少难消,舌苔白腻,脉滑等。

【方解】三于养亲汤是一个很小的方子,有现成的丸药。

方中自芥子、苏子、莱菔子这三个子,苏子降气化痰,莱菔子下气祛痰,还能导滞,白芥子促痰外出。三个药都是温性的,治疗一些饮食不归正化所生的、不夹杂寒热的痰。之所以养亲,就是治疗老年人消化不好,又吃多了,容易生痰,用来养老人,所以叫三子养亲。

作为治痰的基本方子有两个用处。一是不管是否是热痰,但不容易出来,可以用它加味作为汤剂来治疗;二是白芥子去胸膜之水,控涎丹就用了白芥子,有的时候不一定用控涎丹这个猛药,在祛痰的时候加白芥子,必要的时候加苏子,这两个药经常用。而莱菔子这个药比较破气,辛辣之味比较重,而且要炒,炒了以后才能降,生的容易作吐,但不是把痰吐出来,而是恶心,呕吐食物,所以老人用的时候要用炒的,而一般的祛痰不大用它,就因为它蔽气,所以这个方子在临床上可以看到,更多是用苏子、芥子。凡是在临床上看来有胸腔积液,一般都是结核性的,用此方确实能使水出来,可以加祛痰药吐出来。可以加利尿药排出来。白芥子善去皮里膜外之痰,但不能反过来理解去胸水的就只有白芥子。心脏手术以后,有的病人胸腔积液很多,就没用白芥子,是不能用的,所以不要把所讲的东西都看成惟一的。例如,结核病往往容易发热,结核病热轻的时候白芥子能用,长期慢性和有阴虚的时候,白芥子就不能用,必须用时也要考虑与清热的药、养阴的药配合起来,而且注意用量,还可以炒一炒用,因为白芥子是辛辣之品,一刺激就咳嗽更厉害了,病人就更难受。

治风化痰

定痫丸

(《医学心悟》)

【组成】明天麻 川贝母 半夏姜汁炒 茯苓蒸 茯神去木,蒸,各一两(各30g 胆南星九制者 石菖蒲杵碎,取粉 全蝎去尾,甘草水冼 僵蚕甘草水冼,去嘴,炒 真琥珀(豆)腐煮,灯草研,各五钱(各15g 陈皮洗,去白  远志去心,甘草水泡,各七钱(各20g

丹参酒蒸 麦冬去心,各二两(各60g 辰砂细研,水飞,三钱(9g

【用法】用竹沥一小碗,姜-什一杯,再用甘草四两熬膏,和药为丸,掘弹子大,晨砂为衣,每服一丸(现代用法:共为细末,用甘草120g熬膏,加竹沥100ml、姜汁50ml,和匀调药为小丸,每服6g,早晚各一次,温开水送下)。

【功用】涤痰熄风。

【主治】痰热内扰致男女小儿痫证。忽然发作,眩仆倒地,不省高下,甚则瘈疭抽掣,目斜口喎,痰涎直流,叫喊作声。亦可用于癫狂。

【方解】定痫丸用于治疗各种癫痫,讲义上主要有两个地方错了。全蝎后的甘草不是一味药,全竭同方中远志、僵蚕一样要用甘草水洗。琥珀腐煮后同灯草研,灯草也不是单独用药。全蝎把尾巴去了,而它的功能全在尾。这里祛风镇惊,跟我们用法有点不同。琥珀这样的制法也不大容易理解,琥珀在豆腐里面煮,是将豆腐挖开以后,把琥珀施进去,上面盖个盖,放在永里煮,煮后琥珀自然就更松了,之所以要与灯草研,因为这样制了以后很松,研了以后才容易飞,琥珀和灯草能互相吸引,在这里不是用它作为一个药,而是制琥珀的一种方法。治癫痫,是治疗痰热内扰,不仅是癫痫,小孩容易抽风,容易受惊发病,凡是内有痰热所致都可以用。

现在癫痫有好多类型,竹沥是用鲜淡竹经火炙竹节处沥出的汁,味甘性大寒,去热痰力量特别强,清热祛痰,镇惊开窍,主要是清热祛痰,虚寒性的不适宜用。过去竹沥是用鲜竹子现烧滴下来的油才是竹沥,而现在有的所谓竹沥水,用的是枯竹子、干竹子,时间长了就放在水里泡,取出来放在火上烧出来水就是竹沥,服后贼胃气。现在癫痫有的可以治好,有的治不好,有的时候往往是脑子本身有占位性病变,必须先诊断明确。癫痫并不可怕,但是还有一些因脑内其他病变引起的癫痫就难治了。

半夏白术天麻汤

(《医学心悟》)

【组成】半夏一钱五分(4.5g 天麻 茯苓 橘红各一钱(各3g 白术三钱(9g 甘草五分(2g

【用法】生姜一片,大枣二枚,水煎服。

【功用】化痰熄风,和胃健脾。

【主治】风痰上扰,眩晕呕恶,舌苔白腻,脉弦滑

【附方】

1)半夏白术天麻汤(《医学心悟·卷三》):即上方,白术改为一钱,加蔓荆子一钱。用法与上方同。功用:化痰熄风,止痛定眩。主治,痰厥头痛,或动辄眩晕,恶心欲吐,或泛吐痰涎,胸脘痞闷,舌苔白腻,脉弦滑。

2)半夏白术天麻汤(《脾胃论》):黄柏 干姜各二分(1g 天麻 苍术 白茯苓 黄芪泽泻 人参以上各五分(各2.5g 白术 炒曲以上各一钱(各5g 半夏汤洗七次 大麦芽 橘皮以上各一钱五分(各7.5g)。上药咀,每服半两(25g),水两盏,煎至一盏,去滓,带热服,食前。功用:化痰熄风,益气和胃。主治:痰厥头痛,或风痰上扰,头痛胀闷,或眩晕眼黑,温温欲吐,烦闷不欲言,四肢不温,不得安卧,舌淡苔白腻,脉弦

【方解】本方即二陈汤加天麻、白术而成。主治所说的风痰。不是外感所致。而是平素脾胃虚。水谷精微不能化生为气血,变生为痰,所以说脾为生痰之源。加上情志不遂,或猝然受到刺激,或因过度疲劳,气乱而痰浊中阻,清阳不得上养头目,肝气失其条达,正是《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说: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于是肝风夹痰浊之气上扰头目,或发眩晕呕恶,甚则头痛胀闷,温温欲吐,这就是痰厥之故。

因此。本方以治痰的基础方二陈汤为主体,加天麻、白术而成。天麻味甘微温入肝经,功能熄风镇痉,古有定风草之称,是治内风引起眩晕、头痛的佳品。《脾胃论》云:足太阴痰厥头痛,非半夏不能疗,眼黑头眩,非天麻不能除。白术健脾益气,助运化而去水湿,在此可增强化痰的作用。《本经疏正》云:白术治眩。非治眩也,治痰饮与水耳。如此相配,与所治病证丝丝入扣。又方加蔓荆子,是取其味苦辛而性平,李时珍称它体轻而浮,上升而散,故所主皆头面风虚之证。可知与治痰厥头痛正相合。但内风既动,上犯清窍,天麻,蔓荆子皆不宜大器,以免升提太过而反助病势。

附方之二,药味更多,既有二陈汤加天麻,又有参、芪、白术、苍术;既有干姜、神曲、麦芽,又有黄柏、泽泻。看似杂乱,其实有序可循。对于虚人尤为相宜。但苍术、干姜性温且燥,用以去湿固宜,但不可过量,以防伤阴。黄柏与泽泻合而使湿从小便去,但毕竟苦寒也不宜多用,况且所治并无明显的下焦湿热,须考虑虚伤中焦用气。《医学心悟》方就是从《脾胃论》中脱胎而来,一般风痰上扰的头痛、眩晕,皆可适用。另外,根据个人经验,天麻与蔓荆子的用量都不可大,总以三五分(1~2g)为宜,免过量反助虚风上扰,特提出供参考。

止嗽散

(《医学心悟》)

【组成】桔梗炒 荆芥 紫菀蒸 百部蒸 白前蒸,各二斤(各1kg 甘草炒,十二两(375g 陈皮去白,一斤(500g

【用法】共为末,每服三钱,开水调下,食后。临卧服。初感风寒,生姜汤调下(现代用法:共为末,每服6g。温开水或姜汤送下。亦可做汤剂,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情增减)。

【功用】止咳化痰,疏表宣肺。

【主治】风邪犯肺,咳嗽咽痒。或微有恶寒发热。舌苔薄白等。

【方解】止嗽散治疗感冒以后咳嗽,主治前提是风邪犯肺。风是风寒,但是寒不盛。由于风邪犯肺,肺受邪以后肺气不宣,津液不得输布,聚而成痰,随气上下,痰随气上逆就产生了咳嗽,所以治疗的时候既要治痰,又要宣肺。祛痰止咳有许多是下气的药,可是,不用宣肺的药,有降无升,这样不好,感冒的外邪不得出,所以第一个药用桔梗,看起来很平常。实际上是治疗这一类病的前提,应立足于宣肺,在宜肺的同时再加下气除痰止咳的药,如紫菀、百部、白前,这都是温性,下气,祛痰止咳的药,再加甘草、陈皮。另外加荆芥散风,帮助桔梗宣畅肺气。表证不明显就是习惯所讲的伤风咳嗽,以咳嗽为主。有许多加减方法,特别是初起的时候,止嗽散加防风、苏叶、生姜。以散邪。痰不易咳出。质粘色白,还可以加半夏,助茯苓、陈皮祛痰。

这是治疗外感风寒,咳嗽而不恶寒发热,也无头痛身疼的基本方剂,或外邪解决以后,咳仍不止,特别是原有咳嗽、痰喘病的,仍可用本方去荆芥。加杏仁、苏子、旋覆花等祛痰利气。如是肺结核病,当另行治疗。此外,根据肺为娇脏,主一身之气的特点和病的主要情况。气逆则用降多,气郁不畅则用升多,不可能有升无降,有降无升,在中医方剂配伍临床应用里,都是升降并用,但是主攻分明。中医目前治疗内科病,气、血、痰是主要的,抓住了这些环节,对当前的一些内科杂病大有好处,这是从祛邪讲的。这里讲的气不是补气,血也不是补血,痰当然更谈不上补了,当前内伤杂病在祛邪方面经常用到,而在这方面的配伍离不开气药。我们可以回顾一下所有的方子,基本上99%有辛散或芳香的气分药。病了以后总是影响气血,而首先是影响气,气受了影响以后血适行也就不正常。而作为痰和瘀血来说,即作为有形之结的时候,更需要理气,所以气、血、痰当中,气最重要。而气的配伍必须是升降并用,随着主题的不同以升为主,或者是以降为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