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棣纠结要不要造反,高僧说出11个字,朱棣当即决定:反了

 夜读史书 2019-11-21

在明朝所有的皇帝中,公认评价最高的就是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了。不过,虽然朱元璋和朱棣是两父子,但朱棣的皇帝宝座却不是从朱元璋那里继承过来的,而是从他的侄子建文帝朱允炆手中抢到的。

朱元璋在建立了明朝后,就把自己的嫡长子朱标册封为太子,而他另外二十多个儿子则被封到各地做藩王。原本这样的安排也算是合乎情理,因为中国历史上大部分的皇位继承都遵照了嫡长子继承制,即“有嫡立嫡,无嫡立长”。也就是说正室妻子生的儿子拥有继承优先权。可是,在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的时候,一件事情却让大明王朝的皇位继承制度出现了意外:朱标死了!

朱标的突然离世让朱元璋非常伤心,但对于朱标的那些兄弟们来说,却并不是什么坏事。因为他们作为朱元璋的儿子,理论上都存在继承皇位的可能。不过,这些藩王们的美梦很快就破灭了。没过多久,朱元璋就宣布由他的孙子、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作为皇位的继承人。

朱元璋的这个决定让他的藩王儿子们都很不服气,不过也无可奈何,毕竟他们既没有足够的实力,也没有足够的能力去反抗自己的老爹。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去世,朱允炆继位为帝,即建文帝。此时,明朝藩王的格局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实力最强的三大藩王中,秦王朱樉(朱元璋次子)、晋王朱棡(朱元璋三子)都已英年早逝,只剩下了燕王朱棣(朱元璋四子)驻守北平。

建文帝即位之初,就在身边大臣的鼓动下,迫不及待地开始削藩。建文帝削藩之举到底是对是错很难评价,但他在削藩的过程中却犯了一个致命错误:柿子找软的捏。

建文帝一方面很想尽早削掉这些尾大不掉的藩王,加强中央皇权的控制力;另一方面又担心藩王起兵造反。于是他就从实力比较弱的周王、齐王、湘王等人开始。这就相当于告诉了燕王朱棣,迟早会把削藩的矛头指到他头上。于是,朱棣在自己的封地北平(今北京)积极招兵买马,准备采用武力对抗。

不过,虽然朱棣手下拥有数万名久经沙场的精锐部队,可要公然对抗朝廷,还是如同以卵击石。所以在要不要造反的问题上,朱棣纠结了很长时间。

朱棣身边有一位叫道衍的高僧,此人不但精通佛法,而且极具智谋。朱棣每次遇到难题都会去找他商议对策。这次朱棣又遇上了这么一个天大的难题,就想到还是找道衍和尚商议。在古代,造反这种事情不但不能说,甚至连想想都是死罪。所以朱棣就想到了一个提出问题的好办法。

朱棣在王府中设宴,宴席邀请的嘉宾只有道衍一人。在席间,朱棣突然提议说对对联,道衍和尚欣然答应。朱棣出上联:“天寒地冻,水无一点不成冰”。当时正处冬季,北平异常寒冷,朱棣的这个上联既说出了当时的天气环境,又隐约地表达了自己目前的状况如履薄冰,而“冰”字的谐音就是“兵”,也说明自己手头兵力不足。

道衍听完后,很快就对出了下联:“国难民愁,王不出头谁是主”。言下之意就是说,如今国家形势并不好,只要您燕王肯出头扛起大旗,还何必担心手中无兵呢?

听完道衍和尚说的这11个字,压在朱棣心中的大石头总算是落下了。此后对他来说,起兵造反只是时间问题,而不存在要不要这么做的问题。

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朱棣在北平发动“靖难之役”。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率军攻下帝都应天(今江苏南京),成功夺取了皇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