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口疮

 jxnklxb 2018-10-01
​“口疮”是因心脾积热,或阴虚火旺,伤及口腔黏膜所致,以口腔唇内、颊、舌、齿龈等处肌膜见豆大之溃疡,周围红晕,表面凹陷,灼热疼痛,反复发作为主要表现的疮疡类疾病。本病证与西医学之复发性口疮相当。病名出自 《素问·气交变大论》: “岁金不及,炎水乃行……民病口疮。”本病的病因病机多由心脾积热,外感邪热,或阴虚阳亢,或虚阳浮越等,致邪热上蒸,或虚火上浮,致发口疮。

高老认为,顽固性口疮多为上热下寒之证,临床治疗多一味投以清热解毒之品,热邪未除反伤及脾肾阳气,水寒之气上乘,迫心火外炎,反复发作为口疮,形成上热下寒、寒热错杂证候,而迁延难愈。治疗应上下兼顾,清上温下,选用 《伤寒论》 乌梅丸加味,疗效甚佳。

病例1

王某,女,67岁。2009年10月26日初诊。

主诉: 口腔溃疡10余年,伴上下肢单侧乏力6年。

初诊: 口腔溃疡10余年,曾在西医院诊治,多采用维生素及抗生素治疗和局部治疗,效果欠佳,并形成依赖,每月均需输液2次方可。其间间断口服一些清热解毒中药,虽经多方治疗无效。就诊时口腔溃疡,上下肢单侧乏力,畏食生冷,口苦,小便黄。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滑。

中医诊断: 口疮 (肝脾肾功能失调)。

西医诊断: 口腔黏膜溃疡。

治法: 清疏肝木,温补三阴。

处方: 乌梅丸加减。柴胡18g,黄芩12g,黄连10g,黄柏15g,升麻10g,石膏30g,谷精草30g,乌梅15g,桂枝12g,附子3g,细辛3g,花椒5g,干姜6g,当归15g,白芍15g,天冬10g,怀牛膝20g,煅龙牡各30g,代赭石30g。4剂,水煎服。

二诊: 2009年11月7日。溃疡面积减小,颜色变淡,上下肢单侧乏力减轻,口苦减轻,食纳可,二便调。病情好转,加入导赤散以加强清泻心肝力度。上方加生地黄15g,党参15g,竹叶15g,栀子15g。日1剂,连服6日。

三诊: 2009年11月23日。口疮基本治愈,并且自己停服降压药血压未升高。去清心泻火之竹叶,防寒凉伤胃。

6剂,水煎服,以巩固疗效。
【按语】 就“口疮”一证,疾病之初多责之膀胱热移小肠,心火上炎,忽视心火源于肝火,不能彻底治愈,而为口疮。本案辨治应该注意两点: 一是患者有高血压病史多年,脉弦数,为肝阳上亢。且肝为心之母脏,母病及子,导致心火旺盛。二是患者长期治疗多为清热解毒之品,热邪未除反伤及脾肾阳气,水寒之气上乘,迫心火外炎,发为口疮,形成上热下寒、寒热错杂证候。《素问》 中云:“岁金不及,炎火乃行,复则寒雨暴至,阴厥且格,阳反上行。” 故选用乌梅丸。乌梅丸见于 《伤寒论》 中338条:“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痢。” 原治疗上热下寒之蛔厥证的乌梅丸,高老用以治疗寒热错杂之口疮,温补脾肾阳气,清泻心肝之火。

方中乌梅味酸入肝,滋补肝体; 桂枝、当归可加强养阴之力,疏肝解郁; 黄连、黄柏清肝经郁热,以求补肝、疏肝、清肝之功。配党参、干姜、附子、蜀椒、细辛,温补肾阳、健脾和中。因患者肝阳上亢,加入镇肝息风之品代赭石、煅龙牡,取平肝潜阳之功。所以口疮之病也应详审病情,才能药到病除。
病例2

薛某,女,59岁。1998年10月27日初诊。

主诉: 持续性口疮疼痛2年,反复加重。

初诊: 2年前无明显原因出现口腔内溃疡疼痛,多日不消,此起彼伏,缠绵不愈,重则不能进食,影响睡眠,病重时常服牛黄解毒片、黄连上清片,及多种西药消炎药(包括维生素B2等) 无效,先后多次服中药 (共约几十种)亦无明显效果。现症: 口腔黏膜溃疡5~6处,芝麻大小至黄豆大小不等,周边色鲜红,或覆薄白苔,疼痛影响进食,大便干结3日一行。发育正常,精神差。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沉弦细。心电图正常。

中医诊断: 口疮 (肝脾肾功能失调,水不济火)。

西医诊断: 口腔黏膜溃疡。

治法: 养肝清热,温肾补脾,清心解热。

处方: 乌梅15g,当归30g,党参15g,附子3g,桂枝3g,柴胡15g,黄芩10g,黄连10g,黄柏10g,生地黄20g,竹叶10g,木通10g,炙甘草10g,决明子20g,肉苁蓉30g,生姜3片。3剂,水煎服。

医嘱: 忌食生冷、辛辣、刺激食物,调情志。

二诊: 1998年10月30日。服上方3剂后,口腔疼痛减轻,小溃疡处已无疼痛,大便通畅质软,日行1次。舌质红,苔薄黄腻,脉沉弦细。因其大便已通顺,可去润肠通便之决明子、肉苁蓉,加养血柔肝之阿胶。3剂,水煎服。

三诊: 1998年11月3日。目前精神好,口腔溃疡逐渐愈合、已无疼痛,能正常进食,大便稍溏。舌质淡红,苔薄黄,脉沉弦细。因其大便稍溏,故二诊方去阿胶、生地之滋腻药物。6剂,水煎服。

【按语】 口腔溃疡属于临床常见的疑难杂症。绝大多数都认为是火热炎上,常处以清热解毒凉血之“凉药”,如果效果不好则往往有着复杂的病机。即便复杂,中医辨证均为多脏器的功能失调引起的虚实寒热错杂,常见的顽固性疾病久治不愈一定有着复杂的病理机制。此病案口腔溃疡迁延多年,多处求医用药几乎为清一色清热药总不奏效。

本病缘于肝郁,横逆乘犯中土,日久又及肾,共成肝脾肾功能失调,导致肝虚失疏,脾虚失运,肾虚不能气化。肝经郁热相对突出,本虚标实,寒热错杂。肾水寒既不能涵养肝木,又势必侮于脾土,如此则形成了肝木生培无源。
肝主升发,性喜条达,赖于脾肾功能之相助,使其生培有源,才能发荣畅茂,木静而风恬也。本病案之肝经郁热之证,与脾肾虚寒不能生培相助有一定的关系。故乌梅丸方用酸温之乌梅为主,是从其性而欲入其肝,合用味甘辛而性温之桂枝、当归养血疏肝; 配伍党参归经入脾,补中气而培脾土; 复用附子大热之药,温肾阳又祛脏寒; 因其肝木不能协水上济而证见上热口疮,故又佐用黄连、黄柏苦寒泻火而清上。乌梅丸是以补肝养血为主、温脾暖肾为辅、佐以清上之法,但病人舌红苔黄腻有心火上炎之势,故合用导赤散清心解热,且大便干结肠道失润,临时加用肉苁蓉、决明子润肠通利。二诊时症状大减,肠道已通,故去肉苁蓉、决明子,加用阿胶增强养肝柔肝之力,使效果更加巩固。
病例3

沈某,女,83岁。1997年5月16日初诊。

主诉: 口腔及舌面疼痛红烂1年。

初诊: 1年前无明显原因出现口腔黏膜及舌面疼痛溃烂,常服维生素B2及多方中药治疗均无效,此起彼伏,缠绵不愈。现症: 口腔黏膜及舌面疼痛溃烂,时时呻吟,语音不清且困难,伴口干口苦,食少,大便初硬后溏,五六日一行。

痛苦面容,舌面及口腔黏膜有散在之红色斑块溃疡,舌质红,苔少或呈地图样,乏津。脉细弦。心电图正常,血糖4.6mmol/L,B超提示肝功能无明显异常,胃镜无明显异常。
中医诊断: ①口疮; ②舌痹。

西医诊断: 口腔黏膜溃疡。

治法: 清利肝胆,健脾温肾。

处方: 乌梅丸合小柴胡汤加减。乌梅15g,当归30g,桂枝3g,干姜3g,附子3g,黄连6g,黄柏6g,柴胡15g,黄芩10g,党参15g,半夏15g,陈皮20g。3剂,水煎服。

医嘱: 忌酒、辛辣刺激食物。

二诊: 1997年5月20日。患者面呈欣喜之色,常年痛苦之病终遇治疗之法,口腔溃烂处颜色变淡,不似治疗前的鲜红,疼痛明显减轻,已能顺利进食,口干口苦减轻,能正确发音。舌质红,苔少或呈地图样,乏津,脉沉数。

继服上方。6剂,水煎服。
三诊: 1997年5月27日。服上方患者精神尚可,口腔及舌面溃烂处开始收敛,颜色基本同正常黏膜色,且疼痛消失,纳食基本正常,余无不适。舌质淡红,苔少,脉沉细。上方桂枝、干姜、附子各增至6g。6剂,水煎服。

四诊: 1997年6月3日。服上方精神好,口腔及舌面溃烂处已基本愈合,疼痛消失,饮食及二便正常。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守上方,继服6剂。

五诊: 1997年6月10日。服上方精神好,口腔顽固性溃烂已彻底治愈,目前已无特殊不适。

【按语】 病人常年顽疾,多处求医,口腔溃疡、疼痛溃烂反复不愈,此起彼伏,痛苦不堪。推测此前多认为疮疡之病一派阳热之证,必多用清热解毒、凉血活血、养阴生津之剂,病情非但不轻,反而缠绵加重,说明此证决非单纯热证,当属寒热错杂,水寒于下,火炎于上,上热下寒。按其归经则属肝经血虚郁遏,脾湿肾寒。肝主升发,性喜条达,赖于脾肾功能之相助,使其生培有源,才能发荣畅茂,木静而风恬也。反之五行运化失常则木郁土湿水寒,故乌梅丸方用酸温之乌梅为主,是从其性而欲入其肝,合用味甘辛而性温之桂枝、当归养血疏肝; 配伍党参归经入脾,补中气而培脾土; 复用附子、干姜、细辛、花椒大热之药,温肾阳又祛脏寒; 因其肝木不能协水上济而证见上热消渴,故本方又佐用黄连、黄柏苦寒泻火而清上。以上说明,乌梅丸是以补肝养血为主、温脾暖肾为辅、佐以清上之法。

病例4

解某,女,64岁。1997年7月11日初诊。

主诉: 口腔糜烂1年余。

初诊: 1年前无明显原因出现口腔内溃疡疼痛,日久不愈,此起彼伏,时轻时重,影响进食及睡眠。常服牛黄解毒片、黄连上清片及多种西药无效。现症: 精神差,口腔黏膜5~6处溃疡,1~5mm2不等,周边色鲜红,疼痛时影响进食,大便干结,3日1次。舌质红,苔黄腻,脉沉弦细。

中医诊断: 口疮 (上热下寒)。

西医诊断: 口腔黏膜溃疡。

治法: 清疏养肝,温补脾肾。

处方: 小柴胡汤合乌梅丸加减。柴胡15g,黄芩10g,陈皮20g,半夏15g,乌梅20g,桂枝6g,当归15g,党参20g,干姜6g,附子6g,黄连10g,黄柏10g,生地黄15g,木通10g,竹叶10g。6剂,水煎服。

医嘱: 饮食宜清淡,忌食辛辣生冷等物。

二诊: 1997年7月18日。患者服药后感觉口腔疼痛明显减轻,口腔溃疡逐渐愈合,大便通畅质软,日1次。

舌质红,苔薄黄,脉弦细。上方加入阿胶10g以养肝血、助肝用。6剂,水煎服。
三诊: 1997年7月25日。症状消失,溃疡面愈合,饮食正常,二便正常。余无不适。舌质淡红,苔薄黄,脉弦细。继续服用3剂以巩固疗效。

【按语】 本案患者由于肝脾肾功能失调,上热下寒形成口疮。治当清疏养肝,温补脾肾,使上热得清、下寒得除,其病自愈。柴胡轻清升散,疏邪透表; 黄芩清少阳相火; 乌梅敛阴生津,补肝之体助肝之用; 党参、当归补养气血,调养肝脾; 桂枝、干姜、附子与黄连、黄柏配伍清上温下; 陈皮、半夏理气健脾以助化源; 生地黄、木通、竹叶清心养阴,导热下行。全方攻补兼施,寒热并用,紧扣病机,辨证施治。服用6剂后症状大减,加阿胶其义有二: 一是利水道; 二是阿胶为血肉有情之品,双补肝肾阴阳。

病例5

吴某,女,36岁。2009年8月23日初诊。

主诉: 口舌糜烂1月余。

初诊: 口舌糜烂1月余,感冒后食欲不振、咽喉炎,经服多种中药,效果欠佳。后到某中医院,经雾化治疗后咽喉炎愈,仍口舌糜烂,食欲不振,畏食生冷,二便可,体形微壮,精神可,面色可。舌质红,苔黄腻,脉沉细数。

中医诊断: 口疮 (心肝火旺)。

西医诊断: 口腔黏膜溃疡。

治法: 清泻心肝,温补脾肾。

处方: 小柴胡汤合乌梅丸加减。柴胡15g,黄芩15g,桂枝12g,白芍12g,炙甘草10g,陈皮15g,焦三仙各15g,牡丹皮15g,生地黄20g,栀子20g,竹叶15g,乌梅15g,附子3g,花椒3g,干姜5g,黄连10g,黄柏15g,当归10g,党参15g,苏叶15g。6剂,水煎服

医嘱: 饮食宜清淡,忌食辛辣生冷等物,畅情志,勿过劳。

二诊: 2009年8月28日。服上方自觉感冒症状已愈,舌糜烂痛减,食欲改善,现仍舌边微痛不适。舌质红,苔腻微黄,脉弦细。患者食欲虽有改善,仍未恢复正常,去干姜、花椒,加入茯苓、鳖甲健脾助运,和中消滞。6剂,水煎服。

三诊: 2009年9月4日。服上方口腔溃疡愈,饮食正常。舌体胖大,苔薄黄,脉沉细。药已中病,效不更方。

继续服用3剂以巩固疗效。
【按语】 顽固性“口疮”西医上称为复发性口腔溃疡,认为其病因复杂主要与局部疮疡创伤、感染,内分泌紊乱,微量元素如锌和维生素B2缺乏,免疫功能平衡失调有关。

西医大多采用对症治疗,但疗效欠佳。中医传统治疗多从心、脾、肺、胃积热论治,采用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法进行治疗,初期有效,但不能标本兼治,往往容易复发。高老认为此病标在心肝火旺,本在脾肾虚寒,总属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本案辨证应注意两点: 一是患者平素畏食生冷,为脾肾阳虚,脾湿肾寒无以济心火。初诊时表邪没有及时透发,影响食欲,故扶正以透表邪。二是患者口舌糜烂,舌质红,苔黄腻,为肝木郁滞,木郁化火,母病及子,循经上扰于上,形成上热下寒之疑难病证。治宜养血调肝,温补脾肾,清上温下,三阴并治。而乌梅丸乃调理三阴之良方。方中乌梅、桂枝、生地黄、当归、柴胡入厥阴肝经,养血补肝,补肝体、助肝用,以疏木达郁; 栀子、牡丹皮、竹叶、黄芩、黄连、黄柏味苦性寒,苦主降下,寒能清热,归经心肝,以清上热; 细辛、附子、花椒大辛大热,归于下焦肝肾,暖水温脏,下寒自愈; 党参、干姜入脾,温中补虚,制水培土。伍导赤散,清泻心经热邪。诸药合用,则上热得清,寒水得暖,诸症自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