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貌似“一家子”,出身大不同

 三泰书斋 2018-10-02

大自然是一个艺术大师,偶尔还走走野兽派风格路线,比如雅丹地貌,就是大自然的野兽派雕塑作品展示台,它们还有一个令人不寒而栗的名字——“魔鬼城

雅丹地貌群大多处于戈壁滩或者沙漠之中

远远的看去像一个个的小城堡

每当夜间风起时

就会发出凄恻阴森的声音

听起来好像神话中魔鬼的叫声

所以,人们称其为“魔鬼城”

雅丹一词源于维吾尔语雅丹尔,指的是具有陡壁的小山包,后来由英语音译成为雅丹

1899-1902年,瑞典科考探险家斯文赫定在新疆罗布泊考察时,见到古湖周围有许多成群分布的土丘。

维吾尔导游告诉他这叫雅丹,雅丹这一名称就写入他的科考著作中

之后,随着他的著作《中亚和西藏》在国内外学界的广泛传播

雅丹作为一个地貌学术语被学术界接受。

雅丹地貌广泛分布在世界各地年降水量小于50mm

植被稀少的平原地区

风蚀作用强烈的极端干旱区


雅丹泛指风蚀土墩、沟槽、洼地和陇脊等地貌形态组合

所以它也被称之为风蚀林风蚀槽陇砂蚀林

是一种奇特的风蚀地貌

雅丹地貌造型多姿多彩

地貌形态异常诡异

一座座土丘隆集荒原

峰回路转

有的像古堡,有的像蛟龙

有的像狮子、大象、老虎、骏马、海龟……

千奇百怪

如果你进入其中

身临其境

仿佛进入了一个巨大的自然雕塑博物馆


每当晚霞照射,星星点点,缤纷波澜

便会呈现美妙的戈壁幻影

而当夜幕降临

暴戾的漠风便席卷黄沙发出恐怖的呼啸

犹如千万只野兽在怒吼

令人毛骨悚然

雅丹地貌出现于干旱荒漠地区,而且通常是在有深厚沉积物的湖积平原上发育而成,它是自然界中风和水不断作用的杰作。


那雅丹地貌是如何形成的呢?


雅丹的形成有两个关键因素。一是发育这种地貌的地质基础,即湖相沉积地层;二是外力侵蚀,即荒漠中强大的定向风的吹蚀和流水的侵蚀。

干旱区的湖泊,在形成历史中往往包括反反复复的水进水退,因而发育了上下叠加的泥岩层和沙土层。风和流水可以带走疏松的沙土层,对坚硬的泥岩层和石膏胶结层却作用有限。不过致密的泥岩层也并非坚不可摧,荒漠区变化剧烈的温差产生的胀缩效应将导致泥岩层最终发生崩裂,暴露出来的沙土层被风和流水带走,演变为凹槽状;依然有泥岩层覆盖的部分相对稳固,形成或大或小的长条形土墩,雅丹地貌的形态逐渐凸现出来。

说了这么一大段,是不是没太看懂?

没关系

咱们看个易懂版的

不要太复杂

我们就以风作为主要元素来说说

在极干旱地区的一些干涸的湖底

常因干缩而裂开

风就会沿着这些裂隙可劲的吹

于是...

裂隙越来越大

原来平坦的地面慢慢就发育出了沟槽

一般沟槽方向和主风向一致

风继续吹

沟槽越来越大

最后只残留下了孤独的土包了

高度10-30

雅丹地貌就产生了

不过...

最后的最后

土包也会被风彻底吹没了……

 

还有一个带字的地貌,它叫丹霞地貌。尽管名字中都带“丹”,但它们在形成环境、侵蚀动力、形态演化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区别。

 

“丹霞”一词源自曹丕的《芙蓉池作诗》

“丹霞夹明月,华星出云间”

指天上绚烂的彩霞

在广东省韶关市东北部分布着一片红色巨岩组成的山,古人取“色如渥丹,灿若明霞”之意,称之为丹霞山。

1928年,冯景兰将构成丹霞山的红色地层及粤北相应地层命名为“丹霞层”。

1939年,中国构造地质学家陈国达把这种红色岩层上发育的地貌称为“丹霞地貌”,直到1977年,“丹霞地貌”才被地貌学家曾昭璇第一次作为学术术语使用。

丹霞地貌的定义为“有陡崖的陆上红层地貌”。所谓的“丹霞地貌”通常指的是基于红色砂砾岩构成的具有陡峭坡面的各种地貌形态的统称。所以这种地貌的关键就在于这个“红色砂砾岩”,业内称之为“红层”。

“红层”指的是中生代侏罗纪至新生代第四纪沉积形成的红色岩系。“丹霞地貌”就是基于“红层”的形成,从第三纪晚期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开始形成的。也就是说“丹霞地貌”从6500万年~165万年前就开始形成了。

丹霞地貌具有顶平、坡陡、麓缓的形态特点

主要山体呈方山状、堡垒状、宝塔状、单斜状峰群等

丹霞地貌区奇峰林立、景色瑰丽

旅游资源丰富

有的早已成为风景区

如丹霞山、金鸡岭、武夷山等

那丹霞地貌是如何形成的呢?


丹霞地貌被认为是红层侵蚀地貌,其外动力作用主要包括流水侵蚀与溶蚀、风化、重力和生物作用等。其中,流水是塑造丹霞地貌的主动力,其主要通过下蚀和侧蚀作用对红层进行破坏,形成侵蚀景观;同时,雨水打击和坡面径流对裸露山石的表面破坏改造作用也不可忽视。

   

丹霞地貌之——青年早期

   

丹霞地貌发展的第一个阶段

保持连续原始沉积顶面或古夷平面(>50%

侵蚀量较小。


青年早期代表地貌 贵州省赤水市的赤水丹霞

 

   

丹霞地貌之——青年晚期

   


山顶面渐渐缩小

原始的平缓顶面此时侵蚀量已达20%40%

青年晚期代表地貌 福建泰宁的的丹霞地貌


   

丹霞地貌之——壮年早期

   

 

山块离散

形成密集峰丛景观

此时原始平缓面仅剩10%20%

侵蚀量可达40%55%

壮年早期代表地貌 湖南崀山丹霞地貌


   

丹霞地貌之——壮年晚期

   


此时的地貌呈现壮丽的峰丛—峰林景观

初始的平缓面侵蚀量达55%70%

壮年晚期代表地貌 广东韶关丹霞山

   

丹霞地貌之——老年早期

   


随着侵蚀量的进一步增大

古夷平面已经完全消失

形成宽谷—峰林—孤峰的组合

侵蚀量达70%85%

老年早期代表地貌 江西鹰潭市的龙虎山

   

丹霞地貌之——老年晚期

   


至此

地貌已经趋向于平原化

河床以上侵蚀量>85%

老年晚期代表地貌 浙江江山市江郎山


前人总结“风蚀雅丹、流水丹霞”

虽然不够严谨

但是也较为形象地指出了两种地貌不同类型的侵蚀

看完这一篇

你了解这两种地貌了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