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要四不要——汽车音响快速评估、鉴赏法则 “四要”之一:要听到更多的细节(解析力)

 yanyahoo 2018-10-02

一张非常高质量录音的唱片——《Fiddle Faddle》

概述

经过半年6篇小文(文末点击链接回顾),基本上把笔者总结的汽车音响快速评估法则——“四不要”给阐述完毕了。而店家或者玩家如果能按照“四不要”的要求去完成设计安装,也基本上能获得一个没什么大缺陷、可以称之为“好”的汽车音响系统。不过,如何希望从“好”到“更好”,又需要注重什么因素,从哪里下手呢?


很多年前,音响界有位老前辈总结了《音响二十要》,被众多家用烧友奉为圭臬,我也从中获益不小。能否将《二十要》直接搬到车上呢?这就要根据汽车音响的实际情况来分析了。首先,汽车音响系统所处的环境比家用系统要复杂得多,噪音和震动这两大“音响杀手”在车上都无法避免;其次,车内的空间以及驾驶位置相对于家用的“皇帝位”也有明显不同;最后,汽车音响对于正在开车的车主应该是一个驱散疲劳、有利安全行车的辅助工具,太大动态以至牵扯注意力或者太平缓以至令人昏昏欲睡的音乐,都不是太合适在车上播放。而在种种客观条件限制下,我总结出:以下“四要”只要做到,依然能做出音效能和同价位家用音响一较短长,也就是“更好”的汽车音响系统了。最后,我需要再强调一次,这个“四要”是建基于“四不要”之上的,比如为了搞出更多的细节,整个系统听着有严重的齿音,那也是得不偿失的做法。


汽车音响鉴赏法则——“四要”:


一、要听到更多的细节(解析力)

二、要“看”到更完整的声场(结像力)

三、要感受到更强的能量与密度感(穿透力)

四、要有音乐性(亲和力)


一首完整的音乐从它制作成CD或者数字文件,它就已经“固化”成二进制的0和1了;经过读取、解码、放大、直射、反射、多次反射……每一个节点及相邻两个节点的传输都会改变进入我们耳朵的最终声音。如果问大多数人,一套好的系统和一套更好的系统,最大的分别是什么,我相信绝大多数的回答都是“能听到更多的东西”。这个“更多的东西”就是“四要”中的第一要:要听到更多的细节。


(一)

对于音乐重播而言,“更多的细节”是指音乐中的有效信息得到更多的保留。不知道大家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就是在一些系统中,居然听不出底鼓、电贝司、倍大提琴拨弦三者的区别,都是“嘭嘭嘭”一团一团的低频发出来;或者听不出“叮叮叮”究竟是碰铃还是三角铁——这就是回放细节不够造成的后果。这里我想讲一件当年的“糗事”:第一次在电脑音箱上聆听Vanguard Classics公司出版的《Fiddle Faddle》时,我被里面一首音乐吸引住了,除了有趣的管弦乐,左右两边各有一支汽笛,跟着节奏“哧哧”的喷着,我甚至都在想象旧式火车上拉汽笛的司机一边拉汽笛一边摇头晃脑呢!这种想象,直至我看到封底的曲目,知道这首音乐名叫《Sandpaper Ballet》,中文译名《砂纸芭蕾》,才认识到这根本不是“汽笛”的“哧哧声”,而是“砂纸”的“嚓嚓声”!原来,录音中安排了两位乐手在舞台两边,拿着砂纸在木板上打磨!后来在更高级的系统上,我还“看”到乐手摆弄砂纸的动作,有直上直下的,有左右擦的,还有转着圈儿……仿佛砂纸在木板上跳舞一样活灵活现。可见从细节的缺失到细节的完备,差距是有多么的大!


还有一个例子:有次在一个大型系统上聆听雨果唱片《秦王点兵》里面的《鼓》独奏,在鼓皮的荡漾声浪中,我总觉得有些悉悉蜶蜶的金属质感的声音伴随着每一下敲打,不会是鼓声太震撼,引起录音现场某些物品也跟着震,被收录进来了吧?再仔细聆听,发现这些微弱的声音就固定在鼓声旁边,瞬间恍然大悟:这是中国鼓边上作为搬动的把手用的铜环呀!真是传神的录音!但不一定所有的系统都能还原,此时的听感,鼓声反而会显得“脏”一些了。因此,如果阁下的汽车音响系统能够将以上两个音乐细节都完整还原,系统的解析力就不止“合格”,而是“很好”了。


雨果唱片《秦王点兵》

(二)

大家有没有想过,“音乐重播的细节”和“我们听到的细节”之间,是有巨大的鸿沟的?有一些发烧友朋友一提到“细节”就会用一些单乐器或人声录音来举例,“你听,连歌手吞口水都听得到,细节还不多?……”“听这条大牛筋,那低频的声浪可以扫裤腿了……”而实际上我们听的是唱歌还是吞口水呢?倍大提琴的声音真能扫裤腿吗?在很多标榜“发烧录音”的cd里,这样的例子俯拾皆是。


我用视觉做个例子:假设在一个屏幕上,只有黑、白两种颜色,一半黑色一半白色,也就是灰度为0和255,这时候有着最大的“对比”,黑色和白色我们非常简单就辨认出来了。在黑白之间插入14张梯次灰度图,组成16阶灰度,“黑”与“白”之间的过渡多了,但我们依然能清晰看出每张灰度图的分别。再细化成256阶灰度呢?这就既考验显示器屏幕的还原,又考验我们对于相邻灰度图的辨识能力了。而且,离开屏幕1米,和凑近屏幕20cm,我们的辨识能力也有差异。


16阶灰度图和256阶灰度图做个比较:前者看起来更“清晰”,后者明显“细节更多,过渡更丰富”。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清晰”意味着有明显的“边界”,“边界”的两边有足以令人分辨的对比。“我们听到的细节”其实也是这样:“非常清晰”并不等于“细节多”,而是好像“放大镜”一样,对比足够强烈让我们能够分辨出来,带来的代价往往是声音过渡的“生硬”,有“刀劈斧凿”的痕迹。还是以《鼓》为例,如果铜环的震颤声音特别清楚,如同有人刻意去击打所发出来,此时的系统又是进入另一个不好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状态。那么,怎么形容细节丰富又过渡自然而且很清晰的声音呢?我喜欢用的一个形容词是“绵密”,大家可以细细体会下。


想拥有这样的系统辨别力?就真的是需要在高素质的系统长期浸淫的积累了。

16阶灰度图片

256阶灰度图片,相邻图片的差异比图03要小得多

(三)

为了让系统回放更多的细节,就需要做到以下几样:

1、足够安静的环境:表现在汽车上,自然就是更好的隔音水平了。要注意的是,我用的是“隔音”,而不是“吸音”,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领域——前者是指对声音的隔绝,后者则是声音能量的转化;前者做得好,会让车里更不容易受到外界(包括发动机、底盘、路噪等也属于“外界”)声源的打扰;而后者做得好,反而会丢失音乐细节的喔!另外,就算是“隔音”这个领域,行驶中的汽车和家居也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情景。


2、损耗非常小的信号线和喇叭线:虽然车里空间比家用要小,但线材的使用总长度却比家用要长得多!而目前使用模拟平衡信号传输(更适合长距离)的车用器材凤毛麟角,所以经常可以见到车用系统使用了超过3米长的RCA信号线,超过4米长的喇叭线……这些对于高端家用音响来说不啻于“灾难”。也难怪很多家用老烧不去玩汽车音响了。可以说,尽量缩短线材的使用,在高端汽车音响改装设计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3、失真足够低的音源、喇叭单元,线性足够好的功放:这个不用多说了,也是大家一直的追求。


4、掌握在三频均衡上重现细节的调音:在汽车音响上,一旦出现“四不要”所描述的问题,声音就很难做到均衡,细节(特别是中低频和中频的细节)也会被掩盖。通过一系列措施将“四不要”解决后,就要在前级输出电平与功放输入增益灵敏度、功放增益灵敏度与喇叭灵敏度、喇叭与喇叭灵敏度之间进行匹配——这样的调音,是仪器暂时取代不了的,必须要依靠对声音重放有客观认知的专业调音师。


“细节”是组成声场的基本元素,也是我们认知这个录音的基本元素,听起来细节清晰的系统不一定是高级的系统,但高级的系统,是一定拥有丰富、清晰、绵密的细节的。因此,我把它摆在了“四要”的第一位。阁下的汽车音响系统的细节表现力,让您满意了吗? 


相关文章回顾之四不要

汽车音响快速评估、鉴赏法则——四要四不要之一

四要四不要——汽车音响快速评估、鉴赏法则--不要有“过多的齿音”(上)

汽车音响快速评估/鉴赏法则“四不要”之二:不要有“过多的齿音”(下)

四要四不要——汽车音响快速评估、鉴赏法则(3)

四要四不要——汽车音响快速评估、鉴赏法则(4)

四要四不要——汽车音响快速评估、鉴赏法则(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