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适宜技术」第一篇 针刺类技术|第21章 浮针

 雨过云 2018-10-02
「中医适宜技术」第一篇 针刺类技术|第21章 浮针


第一篇 针刺类技术
第二十一章 浮针



















浮针技术是运用一次性浮针在痛点周围的皮下组织进行扫散的针刺方法。具有舒筋解痉的功效,常用于颈椎病、肩周炎、网球肘、腱鞘炎、滑囊炎、腰腿痛、膝关节炎、陈旧性踝关节扭伤等软组织伤痛。

一、常用针具及基本操作方法
(一)常用针具

浮针由针芯、软管和保护套管组成(见图1)。其中针芯由不锈钢针和硬塑料的芯座组成。软套管具有足够的柔软度,能长时间留置于皮下,避免刺伤血管以及脏器。



图1 浮针结构示意图

(二)基本操作方法

1.体位

仰卧位:适宜于取头、胸、腹部进针点和上下肢部位的进针点,腹部治疗时,下肢呈屈曲位,膝下垫枕。

侧卧位:适宜于在身体侧面和上下肢部位的治疗。

俯卧位:适宜于在头、脊背、腰臀部和下肢背侧的进针点。俯卧位时,胸下垫枕,患者双手交叉置于前额。

端坐位:适宜于颈肩部、上背部、上肢部的进针点。

2.触诊痛点

用指腹在疼痛区域触摸检查,勿重力按压。检查时医者触及条索、结节或者局部紧张,患者局部出现压痛反应。

3.进针点选取

小范围病痛进针点宜近,大范围、多痛点者宜远。从远到近,尤其是对于大范围的病痛,进针点的选取要从远到近,而不能相反。

4.消毒

针刺常规消毒。

5.操作

(1)进针

用右手持针操作,主要是以拇指、示指、中指三指把持针柄,斜持毛笔状(图2),这时左手拇指、示指可以分居进针点两侧,轻按皮肤,调控皮肤的松紧度,使皮肤处于不紧不松的状态。针尖由远而近地直对病痛部位,针体与皮肤呈15°~20°角进针,呈搁置状态(见图3)。进针时使用腕关节的力量迅速刺入皮下。



图2 浮针持针示意



图3 针体和皮肤角度示意

(2)运针

运针时,单用右手持针,使针体沿皮下向前推进,可见皮肤呈线状隆起。

(3)扫散

用右手拇指和中指捏住芯座,示指和无名指分居中指左右两边。拇指尖搁置在皮肤上,以拇指为支点,示指和无名指一前一后作杠杆运动,使针体做扇形运动(见图4)。同时,用左手配合活动相关肢体。一个进针点的扫散时间大约为半分钟到两分钟,次数50~200次。



图4 浮针扫散时持针示意

(4)出针

扫散完毕,抽出针芯,用胶布固定留于皮下的软套管,留管6~8小时。

二、常见疾病的浮针治疗技术
(一)项痹病(颈椎病)

本病多因感受外邪,气血瘀滞、筋骨失养所致,主要表现为颈肩痛,疼痛多数表现为酸痛,常见于棘突两侧肌肉、斜方肌上缘、肩胛骨内侧、肩胛骨外侧、前臂等。本病依据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

【操作步骤】

1.定位

患者坐位,术者触诊寻找颈肩体表压痛点,常见病痛点在:

痛点1(P1):在C3、C4、C5棘突两侧凹陷中,多呈结节状。

痛点2(P2):在斜方肌上缘,相当于肩井穴周围,呈圆盘状,触之有紧张感。

痛点3(P3):有两个不同位置,一是在肩胛骨内侧缘与棘突之间,手下多感觉为粗大条索,显硬、紧;二是肩胛骨内上角。

痛点4(P4):大圆肌投影处,手下紧涩感。

痛点5(P5):肘关节桡侧下方手三里穴周围,条索状,触之有紧张感。

2.消毒

3.进针:进针点的选取和针刺方向见图5~图8。

4.运针

5.扫散



图5 浮针进针肘部痛点方向示意图



图6 浮针进针肩部痛点位置示意



图7 浮针进针肩背部痛点位置示意



图8 浮针进针项部痛点位置示意

6.出针

【特别提示】

嘱咐病人不要持久进行某一活动,加强项部肌肉的锻炼。

(二)腰腿痛

腰腿痛多位于L4-L5、L5-S1棘突旁、腰骶部、臀部,疼痛大多为酸痛、胀痛、寒痛。本病依据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

【操作步骤】

1.定位

患者俯卧位,术者触诊寻找体表压痛点,常见病痛点在:

痛点1(P1):L4、L5、S1棘突旁,触诊手下有紧涩感。

痛点2(P2):梨状肌投影处,触诊多有粗大条索状物。

痛点3(P3):小腿后侧中部或外侧,触诊多为条索,并有紧滑感。

2.消毒

3.进针:进针点的选取和针刺方向见图9。

4.运针

5.扫散



图9 浮针进针痛点与方向示意

6.出针

【特别提示】

卧床休息时,嘱咐病人活动下肢或者腰部肌肉。

(三)肩凝症(肩关节周围炎)

主要表现为肩关节周围疼痛及关节活动障碍。疼痛多为钝痛、胀痛或刀割样痛,疼痛缠绵持久,夜间加重。本病依据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

【操作步骤】

1.定位

患者坐位,常见病痛点在:

痛点1(P1):喙突周围或结节间沟,多呈圆盘状,触之滑紧感。

痛点2(P2):肩峰下凹陷处,触之紧张感。

痛点3(P3):肩贞穴周围(四边孔),触之硬紧感。

2.消毒

3.进针

进针点的选取和针刺方向见图10。

痛点1的处理:

同侧前臂内侧前缘,约中央段,由下向上。

同侧上臂内侧前缘,约上3/4段,由下向上。

同侧胸壁外上角,痛点1内下方→痛点1。

痛点2的处理:

同侧上臂外侧后缘,约中央段,由下向上。

同侧背部外上角,痛点3内下方→痛点3。

痛点3的处理:

同侧上臂外侧后缘,约中央段,由下向上。

同侧背部外上角,痛点3内下方→痛点3。



图10 肩部常见病痛点位置及浮针进针方向示意

4.运针

5.扫散

6.出针

【特别提示】本病须坚持日常自我锻炼。

(四)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膝痹病常以膝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为主要表现,活动或天气变化时疼痛加重,常反复发作。依据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

【操作步骤】

1.定位

患者坐位或仰卧位,术者触诊寻找体表压痛点,常见病痛点在:

痛点1(P1):髌骨内下缘。

痛点2(P2):髌骨外下缘。

痛点3(P3):髌骨内上缘。

痛点4(P4):髌骨外上缘。

痛点5(P5):髌骨正下缘。

痛点6(P6):腘窝外、下方,触之条索状(图11)。



图11膝关节常见痛点示意

2.消毒

3.进针

进针点的选取在痛点近处,进针方向直对痛点。

痛点1~5的处理:在痛点周围3~6cm处向痛点方向进针,痛点5不能在正下方进针。

痛点6的处理:在痛点下方5~8cm处向痛点方向进针。

4.运针

5.扫散

6.出针

【特别提示】

1.治疗时可以请助手托住病人小腿来回晃动,使得膝关节被动活动,局部缺血再灌注。

2.注意休息,适量功能锻炼。

三、禁忌症
1.传染病、恶性肿瘤患者。

2.局部感染、发热、肢体水肿患者。

3.自发性出血或凝血功能障碍者。

4.年老体弱、孕妇及不配合者。

四、注意事项
1.进针时避开皮肤上的疤痕、结节、破损、凹陷、突起(包括关节突起)等。

2.在运针过程中,病人突感刺痛或者医生突感阻力,这时应稍退针体,然后调整针尖方向。

3.留管期间应防止感染。

4.治疗后注意休息,尤其是不要持久进行某一活动。

声明:内容来源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