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砣工的刚劲与机仿工的绵软是因工具所决定的天然差别,无法改变(参见《古玉学步(85):痕迹软弱与刚劲皆因工具古与新》)。 古砣由于人力的原因,每一砣(刀)留下的轨迹长度都是有限的,标准的砣工痕都是柳叶形——两端窄浅、中间宽深(图1)。 图1-1 图1-2 图1-3 所以古玉制作的长线都是由短砣一刀(段)一刀(段)连接而成的,这里面就牵涉到玉工的技术功夫了。古砣工艺技术高超的,作工时会“接刀”精准,则做出来的工艺痕迹非常“上线”到位,这样的工痕几乎不留起刀、落刀的接砣痕迹,仿佛是一砣到底的杰作,给出干脆利落的琢工刚劲之美,成为古玉作的精品(图2)。 图2-1 图2-2 图2-3 图2-4 图2-5 如此精准的接砣就像经过尺线打稿一样,完美无缺。但是,并不是所有古工都是超级工艺师、并不是所有古玉都是精工作品。由于人工的因素,难免做工时腕力不继或者砣力偏差,接刀走线也是经常发生的情况。如国家博物馆藏1976年河南安阳妇好墓出土的兽面纹刀(图3)的作工就有这样的情况:部分阴线接砣精准,但是部分接砣偏差走线了。 图3 古砣工发生走线的情况时,如果偏差小的,则通过“扩线”的方式微调,即在接错刀的位置加大磨扩,使这里的阴线稍微变宽遮掉走线偏差,则显示出来的阴线无法再刚劲完美,只能绵软无力——弯柔了(图4)。 图4-1 ![]() 图4-2 古砣工发生走线的情况时,如果偏稍大的,则通过稍微偏差的位置重新落砣,用不完全接刀的方式继续走线,而前砣的起刀和后砣的落刀都略微轻而浅,让走线轻轻带过,虽然没有精准接砣的刚劲,也不失为一种补救办法(图5)。 ![]() 图5 古砣工发生走线的情况而偏差较大的,则直接放弃,重新起坨走线,用新砣线替代偏走线或者遮盖偏走线(图6)。 ![]() 图6 也有古砣工发生走线而偏差比较大的,直接放弃留下错刀,这类情况比较少见,毕竟古砣人力是非常惜工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