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被冷落的《曹娥诔辞卷》,到底有多牛?

 林下泉声718 2018-10-03


 

第一章  综 述

辽博藏《曹娥诔辞卷》的画心 

东晋,佚名,绢本,纵32.5厘米,横54.3厘米


第一节《曹娥诔辞》的来历

 

汉元嘉元年(公元151年),曹娥碑是东汉年间人们为颂扬曹娥的美德, 会稽上虞令度尚欲为曹娥立碑,先使属吏魏朗为之操笔,久而未出,遂命其弟子邯郸淳作碑文。邯郸淳时甫弱冠,只见他从容捉笔,少许构思,一挥而就,众人嗟叹不暇。碑以载孝,孝以文扬。蔡邕闻讯来观,手摸碑文而读,阅后书“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字于碑阴,隐“绝妙好辞”四字。此碑早年散失。


现代书家费声骞评《曹娥碑》:“原碑久佚,传东晋升平二年,王羲之书曹娥碑,小楷。收录《群玉堂帖》和《越州石氏帖》中,为著名的晋唐小楷之一。

 

《钦定四库全书》之《石渠宝笈》卷十三为列朝人书卷“上等天一”。



辽宁省博物馆的著录为:《楷书曹娥诔辞卷》,东晋,佚名,绢本,纵32.5厘米,横54.3厘米。此卷绢本小楷是为表彰东汉烈女曹娥而作的诔辞,内容与《后汉书-烈女传》及《世说新语》大多吻合,书心有东晋升平二年(359)的署款,故此帖又名“升平帖”。自宋至清对作者一直有王羲之与东晋佚名所书两种观点,今取后者。从书法风格上看此卷字体结构和书写方法体现了东晋今楷趋于成熟的风尚。书心有唐怀素等题名和观款,卷后有南宋高宗赵构、元赵孟頫、乔篑成等十余人的题跋。


以上是内容来源于网络和辽宁省博物馆展签,通过仔细辨认和查阅相关资料,对照作品图进行辨认和识别,我发现辽博藏《曹娥诔辞卷》的画心有梁武帝和唐代的题跋中记录的人物有18人之多,这件作品的画心上梁武帝时期有僧权、唐怀充、满骞、杨汉公、唐代怀素、韩少处、冯审、李脱,卢弘、柳宗直、馮(缺)、孟简次(缺)、韩愈、赵元遇、樊宗师。以及无法考究的参军刘钧,龙门县令王仲俭题跋,后面南宋高宗赵构、虞集、元代赵孟頫、郭天锡、乔篑成、黄石翁、柯九思、蒋惠、清康熙玄烨、沈荃、高士奇、赵礼用,看到这个洋洋大观的名单,足以让人叹为观止了。



第二节 辽博本《楷书曹娥诔辞卷》


《曹娥诔辞》为墨迹绢本,现藏辽宁省博物馆,全二十七行书。末行有“升平二年八月十五日记之”,按此纪年,乃东晋穆帝之时。王羲之尚在世中。文首之后的“僧权”字样,是梁时鉴定家徐僧权的押署,之后又有满骞、怀充等,也是梁的鉴定家的押号。怀充是唐怀充。本文之前后以及上段之题释皆属唐人的题记。有元和、会昌、大历、开成等的年号,上段中见有唐诗人卢同之名,另,因有“元和四年(809)五月二十日退之题”,第二十四行的“雍题文云”之下草书一行是唐僧怀素的题记。


此卷以宋高宗(损斋)的题赞为始,继之有天历二年(1329)虞集、赵孟睢⒅猎十四年(1287)郭天锡、皇庆二年(1313)乔篑成、黄石翁、泰定五年(1238)虞集、康里子山、天历二年宋本、虞集、天历三年虞集、洪武十二年(1379)蒋惠、明皇帝题赞,康熙十六年(1677)沈荃、同年高士奇、赵礼用的诸题跋。此卷原先入宋高宗御府,后归侂胄,收入《群玉堂帖》。元时归郭天锡。


郭天锡藏有神龙本《唐摹兰亭序》,并于后写了跋。另在王献之《保母帖》、欧阳询《梦奠帖》以及《子奇帖》等帖亦题有跋。


元文宗开奎章阁之时又进入内府。帖内有“天历之宝”之印。翌天历三年,柯九思奉命为鉴书博士,在核对此卷时又把此卷赐予九思。帖内有明的韩世能及其子韩逢禧,以及王锡爵、王衡、王时敏三代的印记。若不是属误的话,即从明至清初此卷就是经过了这些人收藏的。尔后又入清的内府,为乾隆帝赏玩,刻入了《三希堂法帖》。有嘉庆、宣统两帝的印,至清末此帖于内府。


为了便于让读者更清楚的看到这个墨迹,我们把这个画心裁为四段:

(图片可点击放大)


 


后人摹刻《曹娥碑》 版本不详


第二节 题 跋


在我们现在看来,存世的晋、唐、宋、元、明、清及近现代的书画上,同时有书画家本人的款题和他人在书画上的题跋是十分自然的事,但从书画上无款题到有款题到同时有他人的题跋,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


关于题跋的知识,在现在都已成为常识,也就是写在书籍,碑帖,字画等前面的文字叫做题,写在后面的,叫做跋,内容多为品评、鉴赏、考订、记事等,总称题跋。


关于题跋的记载,最早出自宋·沈括《梦溪笔谈·乐律一》:


“唐昭宗幸华州,登齐云楼,西北顾望京师,作《菩萨蛮辞》三章,其卒章云:‘野烟生碧树,陌上行人去。安得有英雄,迎归大内中。’今此辞墨本犹在陕州一佛寺中,纸札甚草草。予顷年过陕,曾一见之。后人题跋多盈巨轴矣。”


姚华《论文后编》:


“自宋而后,题跋且成专著,苏、黄、海岳、晦翁诸家书,犹有存者,其用之宏,视序有加,议论说辨,亦尝行乎其中,是又变而溢焉矣。”


王国维先生提倡“二重证据法”,“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由此种材料,我辈固得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即百家不雅训之言亦不无表示一面之事实。此二重证据法惟在今日始得为之。”意思是运用“地下之新材料”与古文献记载相量印证, 以考古代历史文化,成了一种公认科学的学术正流。


当我们看到《曹娥诔词卷》时,沈括和姚华的纸面材料便成为一面之事实,因为《曹娥诔词卷》中不但有书写者的自跋,还有南梁武帝时期,乃至于唐代名家诸公这些远远早于北宋的题跋文字。这些题跋对于我们题跋是书写于书籍、碑帖、书画作品的品评、追述故事、考证版本及渊源等方面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同时,这些跋文不但具有真知灼见,而且还是精美的书法作品,所谓跋文佳书是也。


一、书写者自跋


自跋这种情况很多,比如苏东坡在《赤壁赋》后面的自跋。苏东坡在跋文中告诉钦之:


“多难畏事,钦之爱我,必深藏之不出也”


苏东坡说,我写了这篇文章也不敢给别人看,即使看到的,也只有一两个人而已,现在你派人来要我的文章,因为我们之间的关系,我给你写,但是我知道你很爱护我,不要拿给别人看。


图一 苏轼《跋前赤壁赋》


《曹娥诔词卷》中,在书写《曹娥碑》结束以后,书写者在写完之后也有一段题记,记载蔡邕看了《曹娥碑》后的题了八个字“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又说,“三百年后碑冡当堕江中,当堕不堕,逢王叵。”



释文:


汉议郎蔡邕闻之来观,夜暗,手摸其文而读之,邕题文云,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又云:三百年后碑冡当堕江中,当堕不堕,逢王叵。


升平二年八月十五日记之。


这段题记应是书写者在抄写完《曹娥碑》碑文以后,又即兴记录了当年蔡邕看到《曹娥碑》时,为此碑题“黄绢幼妇,外孙齑臼”,还说了“三百年后碑冡当堕江中,当堕不堕,逢王叵”这句话的故事。


另,升平二年八月十五日记之,让我们对于这次抄写《曹娥碑》的时间。查阅《中国书法全集王羲之王献之》卷和《中国书法全集-魏晋南朝名家》记载:


358年,戊午,升平二年,王羲之五十六岁,王献之十五岁。正月,司徒、会稽王司马昱归政于穆帝。八月,以吴兴太守谢万为西中郎将、监司、豫、冀、并四州诸军事、豫州刺史。十二月,以郗昙为北中郎将,都督徐、兖、青、冀、幽五州诸军事、徐、兖二州刺史,镇下邳。


谢万由吴兴太守转豫州刺史,羲之与桓温笺曰:“谢万才流经通,使之处廊庙,固是后来之秀;今以俯顺荒余,近是违才易务矣。”又遣万书曰:“以君迈往不屑之韵,而俯同群辟,诚难为意也。然所谓通识,正当随事行藏耳。愿君每与士卒之下者同甘苦,则尽善矣。”谢万不能纳用。


王献之谓羲之曰:'大人宜改体'。按:张怀瓘《书议》载,献之年十五六时,尝白其父云:“古之章草,未能宏逸,今穷伪略之理,极草纵之致,不若稿行之间,于往法固殊,大人宜改体。且法既不定,事贵变通,然古法亦局而执。”


三月,王闽之(治民)卒(331-358)。八月,安西将军,豫州刺史谢亦(无奕)卒(?-358)。按:谢奕乃谢安兄。王羲之第二子凝之娶奕女道韫为妻。


中领军王洽(敬和)卒(323-358)。按:《晋书》本传载:“升平二年卒于官,年三十六。”又,领军之号,本传称:王涻“若让,遂不受。”《世说新语》赏誉第八注引《中兴书》,“领军”作“中领军”,王氏谱亦然。


王羲之《乐毅论》

王洵《伯远帖》


禇遂良《晋右军王羲之书目》列为第一。梁陶弘景说:“右军名迹,合有数首:《黄庭经》、《曹娥碑》、《乐毅论》是也。”



二、《曹娥诔辞》画心中的题跋


《曹娥诔辞》画心中除了有书写者的自跋以外,还有南梁武帝内府唐怀充、徐僧权、满骞三位鉴藏家的押署。还有唐代“元和”、“会昌”、“大历”、“开成”等年号。帖上有唐代诗人卢同的姓名,后有韩退之书写于“元和四年”(八○九)五月二十日』的题记。在帖的第二十四行处还有怀素的题记。


作品右边起首

款识:

元和十年十月三日觀九字又馮審字退脱/四字下有僧權二字僧字缺/其半。

会昌五年三月廿八日翰林学士/琮,将仕郎李/同观。


作品上方


款识:


进士卢𢎞礼同进士栁宗直来古缺/元和缺/年缺/月十四日宗直留题于卷末,缺/州刺 史冯缺/刑部员外郎孟简次缺/同来看书。国子博士韩愈、赵元遇、著作佐郎樊宗师、处士卢同观元和四年五月二十日。退之题。



款识:

大历三年秋九月三日沙门怀素藏真题


作品左边



三、《曹娥诔辞》中宋元以后的跋文



宋高宗赵构行楷书跋《曹娥诔辞》释文


释文:


右度尚《曹娥诔辞》,蔡邕所谓“黄绢幼妇,外孙齑臼”者也。虽不知为谁氏书,然纤劲清丽,非晋人不能至此。其间草字一行,则浮图怀素题识也。自古高才绝艺而隐没无闻于世者多矣,岂独书耶!损斋书。


宋高宗赵构(1107年6月12日-1187年11月9日),字德基,宋朝第十位皇帝,南宋首任皇帝,宋徽宗赵佶第九子、宋钦宗赵桓之弟。


赵构精于书法,善真、行、草书,笔法洒脱婉丽,自然流畅,颇得晋人神韵。著有《翰墨志》,传世墨迹有《草书洛神赋》等。 

 

虞集行书跋《曹娥诔辞》

 



虞集(1272年3月21日—1348年6月20日),字伯生,号道园,世称邵庵先生。祖籍成都仁寿(今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元代著名学者、诗人,南宋左丞相虞允文五世孙。


虞集素负文名,与揭傒斯、柳贯、黄溍并称“元儒四家”;诗与揭傒斯、范梈、杨载齐名,人称“元诗四家”。


赵孟頫跋《曹娥诔辞》


郭天锡跋逸少升平帖后

 

郭天锡(1227-1302)元著名书法家、收藏家。字佑之,号北山,曾为御史,今山西大同(云中)人或作天水人,侨寓杭州,做居于甘泉坊,因藏有王羲之《快雪时晴帖》(非以后清内府的三希堂墨本),遂自署所居曰“快雪斋”,他是元代初年重要的鉴藏家之一,与赵孟頫、鲜于枢、乔赏成等人常有交往。他收藏了许多古代法书名迹,至今尚流传于世,如传世的唐摹《神龙本兰亭序》、《仲尼梦奠帖》、《题欧阳询梦奠帖》、《神龙兰亭》、米芾《珊瑚复官二帖》、冯承素摹《兰亭序》、以及晋人《曹娥诔辞卷》等。往往钤有鉴藏诸印记,有“天锡”白文方印、“金城郭氏”朱文方印、“快雪斋”朱文长方印、“北山珍玩”白文方印等。著有《郭天锡日记》、《郭天锡文集》等。

 

乔篑成行书跋《曹娥诔辞》


乔篑成.字达之,号仲山,天津蓟县人。寓居杭州,元初著名鉴藏家。富收藏,精鉴定。如宋拓壬羲之<定武兰亭>、晋人<曹娥诔辞>墨迹、智永<真草千字文>、柳公权<蒙诏帖>、高闲<千字文>残卷、颜真卿<祭侄稿>等。均钤有“乔氏篑成”、“乔氏真赏”等印记,他所藏许多作品为郭天锡故物。


黄石翁行书跋《曹娥诔辞》


黄石翁,生卒年不详,字伯玉,号狷叟,又号松瀑,道士,好学多闻,性狷介。与袁桷,张雨相友善,卒年近六十。

虞集行书跋《曹娥诔辞》



康里子山跋


康里子山(1295-1345)是元代颇有影响的人物,他既是朝廷重臣,也是罕见的少数民族汉学名流和书法家。

褧又本跋曹娥诔辞



柯九思行书跋《曹娥诔辞》


 柯九思行书又跋《曹娥诔辞》


柯九思(1290—1343),字敬仲,号丹丘、丹丘生、五云阁吏,台州仙居(今浙江仙居县)人。其父柯谦,曾任翰林国史检阅、江浙儒学提举,是元朝仙居较为显扬的一个官宦。大德元年(1297),随父迁居钱塘(今杭州)。


柯九思多藏魏晋人书法,如晋人书《曹娥诗》,也有部分宋人的精品,如苏轼《天际乌云帖》、黄庭坚《动静帖》等,经他鉴定的书画名迹流传至今者颇多。


他的书法于欧阳询笔法之外融入魏晋人之韵,结体严整,字体恬和雅逸,雄厚重中见挺拔之秀气,深受赵孟頫推崇尚晋人书法观的影响。正如清人王文治所说:“丹邱书体仿效率更父子,力求劲拔,乃—望而知为元人书,时代为也。”行楷是其所长,他的存世书迹有《老人星赋》、《读诛蚊赋诗》、《重题兰亭独孤本》等。


蒋惠行书再跋《曹娥诔辞》


康熙行书跋《曹娥诔辞》


圣祖仁皇帝爱新觉罗·玄烨(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即康熙帝,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后第二位皇帝,年号康熙。


 沈荃楷书跋《曹娥诔辞》


 沈荃(1624~1684),字贞蕤,号绎堂,别号充斋,华亭(今上海松江)人。顺治九年探花,授编修,累官至翰林院侍读学士、礼部侍郎,卒谥文恪。学行醇洁,书法尤有名。他工书法,宗法米芾、董其昌,是康熙年间最重要的书法家之一。


高士奇跋



刘源,字伴阮,河南祥符(今河南开封)人。徙辽阳,隶汉军旗籍。清康熙初年,官刑部主事,供奉内廷,监督芜湖、九江两关,技巧绝伦。刘源“性聪慧纤巧,迥异常人。其字怪僻,自言融会诸家,独成一绝,殊有别致。

 

高士奇(1645—1704年),字澹人,号瓶庐,又号江村。 浙江绍兴府余姚县樟树乡高家村(今慈溪匡堰镇高家村)人,后入籍钱塘(今浙江杭州)。

 

 赵礼用《曹娥诔辞》跋




来源:侯勇的书法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