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墓室地面上惊现一坨圆形土疙瘩,为何连全国最顶尖专家都被震撼?

 小天使_ag 2018-10-03

小冯歪看历史 

公元2013年,扬州市博物馆的考古队在江苏省扬州市西湖镇司徒村一个名叫曹庄的荒地上,勘探并挖掘出了两座一千多年前的砖室墓葬。

古墓中出土了大量的珍贵文物,而且等级很高,让考古队都感到非常惊讶。

让人兴奋的是这次考古的收获非常惊人,因为考古队从古墓中清理出一个墓志,上面非常明晰的刻着“隨故煬帝墓誌”等六个大字,还清理出了 玉器、铜器、陶器、漆器等珍贵文物800多件,其中包括十三环蹀躞玉带、鎏金铜铺首、编钟、编磬等只有皇帝宗亲才能使用的高级随葬品。

考古专家结合墓志铭上的记载以及翻阅文献的佐证,还有后来对古墓出土的人类骨骼和牙齿的鉴定,最后确认这两座大墓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隋炀帝杨广与皇后萧氏的合葬双墓。

当考古队将两座砖室墓中的文物都清理干净,准备离开的时候,一位负责收拾工具和搞卫生的考古队员正举起铁楸,准备对墓室地面上一坨圆柱形的土疙瘩进行铲除,眼尖的考古队长却一把托住了他的手臂,阻止了他的行动。

因为队长忽然发现,这坨泥巴里面似乎隐隐约约有些金属的闪光,于是他拿出镊子,小心翼翼的把泥层一点一点的剥离,然后他惊奇的发现里面竟然有许多鎏金的花钿、铜钗和闪烁的琉璃珠,这到底是什么文物呢?

闻讯赶来的江苏省博物馆的专家很快就认出这是一顶隋唐时候的皇后桂冠,是至今发现最高规格的冠冕,是价值无法估量的国宝级文物,必须要小心谨慎的处理。

这点后冠出土的时候,应该还有一个漆木盒装着的,不过经过一千多年漫长岁月的侵蚀,这个漆木盒早已腐朽成泥了,覆盖在后冠上面,所以才使这顶凤冠看起来黝黑黝黑的,像一团泥巴。

然而这顶凤冠的出土的情况却非常的糟糕,因为它在扬州强酸性的土壤之中埋藏了一千多年,早已经被腐蚀得面目全非,结构塌陷,构件成泥

,只要轻轻一碰,它上面的花钿就碎成粉末一样掉落下来。这种情况对凤冠的清理和保护工作非常的不利,最后考古队不得不特地请陕西博物馆的顶尖修复专家杨军昌等人前来协助解决这个问题。

杨军昌经过三天的观察和思考,为凤冠设计了一个特种的搬运方法。

杨军昌首先使用专业的软质文物保护材料把凤冠凹陷处填充好,再在外面覆盖上五层的保鲜膜。

然后他们又在上面浇铸了石膏,用来固定它的形状,接着才把它放进一个为凤冠特意打造的木箱里面去,最后又在木箱里空隙的地方填上石膏。

为了把凤冠完好无损的提取出来,杨军昌带领他的团队把凤冠连同它所放置的墓室地砖一同搬起,运到博物馆的仓库里去。

公元2014年,中国迄今为止所发现的第一顶皇后凤冠被扬州博物馆移交给陕西文物保护研究院,让他们来对凤冠进行修复与研究。

然而这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杨军昌面对这个工作的时候心里也是很沉重的,因为他亲眼目睹了文物严重的腐蚀损坏情况,心里也没有底,但为了抢救国家的国宝,他只能勉为其难的接下来任务。

为了修复这顶凤冠,国家文物局掷下重金,出资在陕西文物保护研究院建立了一个拥有众多先进检测设备的特种实验室,由杨军昌负责管理。

杨军昌虽然以前也修复过唐朝公主李倕的凤冠,但那是保存得比较完好的,这一次的情况却是却比上次的严峻得多,钿钗珠子一碰就会掉落,就会碎成泥,根本就无法提取出来。

杨军昌利用X光机、CT、傅立叶红外光谱仪、激光拉曼光谱仪、3D扫描仪等尖端的检测技术,在经过与国家文物局派来的权威专家十几次的研究商讨之后,终于搞清楚了这顶萧氏凤冠制造的结构、材质和工艺技术。

原来这顶皇后凤冠是采用了精铜、黄金、玻璃、玛瑙、珍珠等十几种的珍贵材料,再通过镀金,掐丝,镶嵌等十多个工序才能制作出来。

考古队一共从萧氏的墓中出土了12件的金钗,这与文献上所描写的关于隋代皇后按礼制应该佩戴12金钗的记录一致。

然而这次出土的文物却有与史书记载不同的地方,因为根据史书记录皇后应该佩戴12花树的凤冠,而在这次古墓中出土的凤冠上却有13棵的花树,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后来专家猜测,这多出来的一棵花树,可能是表达了唐太宗李世民给萧氏皇后的最高规格的敬礼吧。

2016年9月5日,历时863天的萧后冠保护与修复工作,顺利结束了,杨军昌给大家展示了他的修复成果,是一顶的仿制的凤冠,金光闪闪,非常的华丽端庄,明艳照人,确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国宝级文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