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因为有了她,中国才有了大格局!

 無情360 2018-10-03

许久没看国产纪录片了,没想到被《河西走廊》这部纪录片给震住了。


周末闲来无事,打开久违的电视,无意中扫到了这部纪录片。抱着试试看的心理,谁知一看就陷进去了。连带小川,一家三口挤坐在沙发上,一刷就是好几集。

 

不愧是接近满分的神片。极佳的历史场景再现、悠扬苍凉的配乐、口齿生香的解说词,竟让曾经到过大西北的我,再次对那片土地变得魂牵梦绕起来。




看到激动处,忍不住热泪盈眶: 从小到大激励无数人的历史人物,一个个活生生的展现在我眼前:

 

两千年前,张骞义无反顾,踏上西去的探索征程;



张骞


天才将星霍去病抱着“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豪言壮语,打开了汉帝国与世界沟通的道路;



霍去病


无数学者和僧人,穿越乱世年代,思想和信念依然生生不息;

……


本来以为,历史和地理这样有深度的知识,小川可能不感兴趣。谁知他不但喜欢,也完全听得懂。


有天,他突然跟我说:“妈妈,我们也攒钱在敦煌建个石窟吧,就像220号石窟一样。”


河西走廊与一个世界性帝国的诞生


中国广袤的西部,有一个省份,甘肃。它的形状狭长,犹如一支如意。连接如意两端的中段地域,就是著名的河西走廊。因位于黄河以西,形似走廊,因此得名。

 

为什么河西走廊的位置这么重要?接下来纪录片就娓娓道来:

 

因为地壳运动,在祁连山的北部自然形成一道狭长走廊。它南北沟通青藏高原和蒙古高原,东西连接着黄土高原和塔里木盆地。




《国家地理》曾这样描述河西走廊:河西走廊被称为丝绸之路的“黄金段”,大自然太眷顾这里了,不仅给了它雪山与沙漠之间的独特地形,让它成为一条天然的交通要道,同时也给它世间少有的美景,让它成为一条汇聚天地大美的景观长廊。



*图片源自网络

 

因为上天的眷顾,这里亦农亦牧,千年来中原王朝和游牧民族政权在这里反复厮杀。

 

历代中原王朝都都十分看重这里,把河西走廊的开发和维护提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

 

从东西上看,河西走廊是维持中原稳定的重要屏障,明朝一代明臣杨一清曾说过:“兵粮有备,则河西安。河西安,则关陕安,而中原安矣。”

 


除此之外,纪录片还向我们讲述了,如果中原王朝没有河西走廊,将会怎样?

 

安史之乱后,河西走廊被发源自青藏高原的吐蕃控制,导致唐朝都城长安没有屏障,吐蕃以河西走廊为根据地,长期袭扰,甚至一度攻破长安。


 

而这仅仅只是纪录片向我们展现的一部分。

 

从漫长时间段来看,河西走廊一直是中原通向西域、中亚、波斯、罗马的重要地段,关乎一个国家经略的宏图大梦。

 

纪录片的一开始,就为我们定下了这个基调。

 

公元前138年,汉武帝为了摆脱被匈奴压制的情况,决定派遣使者寻找联盟国家,一起攻打共同的敌人——匈奴。而河西就是这样进入当时中国人的视野。


 

汉武帝派遣的这个使者就是张骞。他滞留异域13年,由一个英姿勃发的青年变成了年已不惑、饱经风霜的中年人。但屡次被匈奴人俘虏而不改志,终于找到一个机会东归。



张骞


回来的时候,他带给整个汉朝的,不亚于后来的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意义。这趟凿空之旅,让处于亚欧大陆东端的汉帝国,目光穿越崇山峻岭,河西走廊,看到了西域、中亚、西亚,一直到罗马帝国。


 

接下来纪录片花费浓墨重彩,讲述了天才将军霍去病的一生和功绩。

 

他17岁时第一次出征,就率领八百骑兵深入敌境,斩获敌人2000余人,还斩杀了匈奴单于的祖父辈,并俘虏了单于的叔父,因而受封冠军侯,取“勇冠三军”之意。

 


随后在两次河西之战中,霍去病大破匈奴,俘虏匈奴祭天金人,直取祁连山。匈奴失去了他们的优良马场,他们唱着悲凉的歌退出祁连山:

 

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

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

 

从此,河西走廊归入汉帝国的势力范围,而匈奴的战略优势丧失殆尽。

 

不久汉帝国在河西设郡,河西走廊正式并入中原版图。

 

之后,汉帝国通往西方世界的大门打开了。此时汉帝国从与贵霜帝国、安息帝国、罗马帝国并列,从一个区域性大国,变成了一个真正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国。



 

此后的两千多年,河西走廊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一直持续至今。

 

河西走廊与一个大国的梦想

 

季羡林先生说过:


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4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而这4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敦煌和新疆地区。

 

因敦煌属于河西走廊的的一部分,后来的历史学者发展了季羡林先生的概念,认为河西走廊同样是四大文化体系交流融汇的地方。

 

中华文化

 

河西地区自汉朝时就正式归入中原王朝版图,毫无疑问这里受华夏文明影响深远,而且曾在中国历史上扮演重要角色。在《河西走廊》第四集中就介绍了这鲜为人知的一面。


魏晋南北朝时,中原战乱不安,文化学术也被扫荡一空,而地处西北的河西,相对来说政局稳定、经济富庶,大量中原士族逃难到此地,带来了中原文化。河西走廊的儒学传统绵延。影响了后来的上至北魏、下至隋唐。



惟此偏隅之地,保存汉代中原之文化学术,经历东汉末西晋之大乱及北朝扰攘之长期,能不失坠,卒得辗转灌输,加入隋唐统一混合之文化,蔚然为独立之一源,承前启后,实吾国文化史之一大业。

                                                                         ——陈寅恪


印度文化

 

《河西走廊》第五集讲述了源自印度的佛学,在河西走廊留下的痕迹。

 

东晋十六国时期,年轻的僧人登上了河西走廊的天梯山,应当时北凉国君之邀,修建天梯山石窟。而这是中国历史上开凿最早的石窟。

 

在甘肃武威这个西汉名将霍去病曾经挥洒热血的地方,现在还留存一个以高僧鸠摩罗什的寺庙。更何况还有举世闻名的敦煌莫高窟,也是在河西修建。



 

希腊文化

 

谁曾想到在河西走廊,还能找得到希腊文化影响的痕迹。

 

公园前327年,马其顿帝国亚历山大大帝入侵东方,同时也带来了古希腊雕塑人像的文化和艺术,影响了古印度一个叫犍陀罗得地方。这里的艺术家们利用希腊造像艺术,来为佛陀塑像,以表达自己的前程和信仰。



 

这种造像艺术,随着丝绸之路,进入河西走廊,影响了这里的石窟艺术。

 

伊斯兰文化

 

这里也不必细说,现在甘肃一带有大量的穆斯林,他们自然受到伊斯兰文化的影响。

 

多样的文化,如同汇聚的河流,在河西走廊开始了彼此探索、琢磨、交融和激荡,形成“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美人之美,天下大同”的文化。

 

而中国,势必以自己的文化和理念, “把一个个遥远的国家联络成一个更加宏大的格局:天下!”这也是神州的梦想,天下人的梦想。


强大的制作团队

 

《河西走廊》之所以有不少好评,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背后群星璀璨的制作团队。

 

担任这部纪录片的学术顾问是沙武田,国内敦煌学权威,保证了内容的准确。


沙武田

 

总撰稿是邓建永,央视《探索·发现》总策划和总撰稿。


邓建永


他的文案让不少人感动并且激动着。



 

而其恢宏的画面、绚丽的镜头,以及舒缓间或磅礴的主题音乐,则是国际水平的大拿。

 

曾获得艾美奖最佳摄影奖的英国摄影师Brain mcdairmant 担任摄影指导。



Brain mcdairmant 

 

享誉世界的美国摄影师Corey Brown担任风光摄影,片中十分珍贵的河西走廊星空和冰川镜头,都是出自他手。



Corey Brown

 

音乐方面更是“惊起一堆弹幕”。




主题音乐由世界级音乐大师雅尼主创。




整首曲以杜杜克笛为主,演奏出了一种古老的声音,浑厚又富有气势,听此曲,宛若游走于华夏广袤河山,历经世事沧桑。

 

多种拍摄方式结合,演绎历史传奇

 

《河西走廊》采用时下流行的“情景再现”,以电影化的拍摄手法,为观众再现了从汉代至今两千多年河西走廊的历史和文化变迁。

 

比如第一集《使者》中,讲述张骞出使西域的故事,在史料的基础上,影片再现了一位意志力顽强、办事灵活而又胸怀坦荡,即便被困异域十多年,依然保持着汉朝特使气节,一心只想完成使命的使者形象。



 

在“情景再现”之余,并没有经常出现以往纪录片中的采访专家,进入博物馆纪实等段落,而是通过大量史实解说,去完成一部以讲故事为主题的纪录片。


 

而在某些现实中无法还原的地方,影片采用3D动画的方式,还原古代战场、遗址或者地图的形式,将历史完整有序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音乐家雅尼的背景音乐《河西走廊之梦》,更是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例如在第五集《造像》中,鸠摩罗什等佛教徒通过河西走廊将佛法传入中土时,配乐在这里的作用就是将出身西域王族的高僧鸠摩罗什的身份表达出来,同时也为画面剪辑提供足够的时间来设计人物的出场,让人不禁对后面产生期待。

 

这些综合在一起,能让我们身临其境,感受到河西走廊的生命力和历史沧桑感。

 

外国人的丝绸之路,中国人的河西走廊

 

丝绸之路很多人耳熟能详,但是很少有人知道这条贯穿欧亚的商道,是由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命名。



李希霍芬

 

 “话语即权力。”五百年的世界史由西方书写,然而随着21世纪中国崛起,这一切发生了变化。中国也要发出自己的声音。这部《河西走廊》就是其中的代表。




 

在这部纪录片中,我们可以很鲜明地看到这点。片中并没有花费大量篇幅来介绍河西走廊对于丝绸之路的意义上,反而用更多内容来介绍这里的历史和文化,尤其是把第四集取名为《根脉》,可以很明显看出来。



 

这一集讲述学界和大众并不太熟悉的五凉文化,展现了儒家文化传承中迎难而上、夹缝生存的坚忍品质,赞美他们身上浓的化不开的“华夏人”认同。

 

在第五集《造像》里,没有介绍耳熟能详的玄奘取经故事,大概是这故事有“西学东渐”的意味,反而讲述了西域高僧鸠摩罗什,历经千辛万苦,前往东土传法,被中原文化影响,终成汉传佛教系统的一代高僧。



 

甚至里面敦煌莫高窟的部分建设,也是基于河西汉人的家族祈福需要,从这个意义上看,石窟替代了宗祠的一部分功能,这就使得莫高窟有了浓厚的汉传佛教色彩。

 

这种主题在纪录片的最后,更加凸显。

 

正是因为有河西走廊,丝路才能绵延伸展,亚欧大陆东西方的人们才能沟通交流。




河西走廊对于国人而言,首先是一条抵抗之路,经略之路,其次才是贸易之路,文化交流之路,是一个大国的起源与梦想


一直觉得,培养孩子对祖国的热爱,应该从客观、全面、细致了解祖国开始,认识她的壮阔美丽,知晓她的过去,懂得她的艰辛


《河西走廊》的好就在于,它不浮夸、不空洞,虽客观严谨、却生动有趣,给孩子展现了真实的丝绸之路。


让河西走廊在孩子的心中,不再是一个遥远模糊的口号,而是一个真正有意义、有意思的存在。


川妈说说



因为《河西走廊》纪录片,今天我们带着小川说走就走,决定自驾穿越河西走廊。


参照《孤独星球》、《国家地理》等资料,我设计了一个大约10天的行程。


从兰州出发,一路向西穿越整个河西走廊,会经过武威、张掖、酒泉、嘉峪关、敦煌,然后经新疆哈密后回北京。


《河西走廊》纪录片更多描述的是一个中原大国走向开放的历史,其实河西走廊的自然环境也非常独特,她南面是高耸连绵的祁连雪山,北面是腾格里沙漠和被评为中国最美沙漠的巴丹吉林沙漠。


很多学者说,河西走廊是伸向沙漠的绿洲。这里生息了500万人口,远比想象中富饶壮丽。


《国家地理》说,河西走廊是交通要道也是景观大道,是丝绸之路的“黄金段”。大自然太眷顾这里了,不仅给了它雪山与沙漠之间的独特地形,让它成为一条天然的交通要道,同时也给它世间少有的美景,让它成为一条汇聚天地大美的景观长廊。


这里有着内陆第二大河的黑河,有“让我妇女无颜色”的焉支山牧场,有着举世闻名的丹霞国家地质公园,有着一亿年前的冰川,有着无数的石窟和壁画,河西走廊甚至是我国最主要的玉米制种基地……


《孤独星球》还这样推荐:“傍晚在清脆的驼铃声中漫步鸣沙山。包一天车,先去雅丹魔鬼城感受日出时的鬼魅;然后千万玉门关怀古思幽,看看汉长城遗址......”。


光是想想就觉得挺美


当然,这次也是为明年河西走廊的科考活动探路踩点。


就这样,今天就出发,求偶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