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世界终极问题之醍醐灌顶 同学堂---道德经研读(十四)

 邓老 2018-10-03

关于世界终极问题之醍醐灌顶 同学堂---道德经研读(十四)

第14章

视之不见名曰夷 听之不闻名曰希 搏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诘 胡混而为一

其上不皦 其下不昧 绳绳不可名 复归于无物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 是为惚恍

迎之不见其首 随之不见其后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能知古始 是谓道纪

译文

看而不见的叫做夷,听而不闻的叫做希,触摸而感觉不到的叫做微。这三者不可以相互推问,所以混合为一体。上至天而没有光明,下至地而没有阴暗,模糊不可以表明,总之没有具体的形状,是没有形状的形状,不见物体的形象,这就是惚恍。迎着它,看不见它的前头,跟着它,也看不见它的后头。掌握古时的大道可以驾驭今日之具体事物,能知道古的开始,是道的开始。

文章架构逻辑

描述核心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具体表现

以视,听,触人类三大感觉世界的途径表述道(核心世界观)的具体描述,同时论证了人类即有(身)难无的理解核心世界观的困难。再次强调无有这一围绕核心世界观的方法论。

心得:

  • 这里刚好把我从佛学中得出的关于世界是什么?做引入,可为旁引博证。世界上任何事物均是由诸多事物构成,构成某一事物之事物亦然,且事物之间的联系非简单线状层级关系(西方线性逻辑是为用-名,非无-本质,前几天我总结出个人之管理为非线性,企业之管理为线性,此略记),而是事物间距离随时空变化而变化非固化且事物间为直线关系非转接关系(转接为层级),各种事物和在一起就像一个浑圆的大球,且不断变化-无可言明,惚恍也,混沌也。由于任何事物本质上均由其他事物构成,就一事物而言为空,这就是佛学的万物皆空。

  • 正因惚恍,因空,人类理解事物的三大途径视,听,触不能完全理解事物本质。另一角度,任何人视,听,触之前皆赖于“我”这个事物,“我”本为空,身体毛发生之源自父母,养之源自五谷肉禽,思想来自于一路走来的环境所识,所以“我”视,听,触定有偏见。全空才能全识,全空者佛也,然佛为过来人,人为未来佛,未成佛必未能全空。全空亦非什么都没,什么都没是为“没”之有,湛兮似或存,佛,道本质同理也。

  • 前段趋无,何以为用?万用也:非执一己之见,执一时之见,多角度思考可类全知。知果空,可知圣人忧其因,庸人扰其果。可知执古,乃趋无非固古,执古趋无还原于今有,才是今有大道。可知因势利导,事已果即为他事之因,善导之,非怨之非喜之…..此个人大修为,靠悟也!

  •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被后辈儒生简单断语成为了固古不思创新的教条圣言,又害吾中华久矣。老子神仙有知,情何以堪!

    关于世界终极问题之醍醐灌顶 同学堂---道德经研读(十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