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方使用手册:口腔类病之专方甘草泻心汤临证心法与经方大师医案

 再现红尘111 2018-10-03

甘草泻心汤方

(半夏泻心汤增量甘草)

【辨证要点】

半夏泻心汤证中气更虚,或见口舌糜烂、肠鸣腹泻、前后阴溃疡者。

【方剂组成】

甘草(炙)12克,人参10克,黄芩10克,干姜10克,半夏(洗)15克,黄连3克,大枣(擘)4枚。

【用法】

上七味,水煎温服。

【方解】

此于半夏泻心汤增量缓急安中的甘草,故治半夏泻心汤证中气较虚而急迫者。

原文注释 《伤寒论》第158条: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注解:伤寒或中风,均当汗以解之,而医反下之,误治的后果,在半夏泻心汤条已做说明(可能出现小柴胡汤方证、大陷胸汤方证、半夏泻心汤方证),这里又出现了不同于半夏泻心汤方证的证,即因虚其里则邪热内陷,因使下利日数十行,以至食物不得消化,水被热激,走于肠中则腹中雷鸣;胃虚邪凑则心下痞硬;水热壅逆则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硬,又误认为病去未尽,而复下之,遂便痞硬益甚。因此心下痞硬并非里实之热结,而是胃中虚、客气上逆所致,愈下愈虚,痞亦愈甚,这是半表半里阴证的上热下寒证,宜以甘草泻心汤主之。

《金匮要略·百合狐阴阳毒病脉证并治》第10条:狐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嘎,甘草泻心汤主之。

注解:形色善变,精神不安,有如神灵所作,因谓为狐病。此病亦常有烦热,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为虚烦有热;不欲饮食,恶闻食臭为胃虚多湿。其有蚀疮在喉而致语声沙哑者,即称之为;其有蚀疮在阴者,即称之为狐。这种病是下有寒湿,上有虚热,宜以甘草泻心汤主之。

【临床应用】

《金匮要略》关于狐病的证治,除本条外,还说:“蚀于下部则咽干,苦参汤洗之”,“蚀于肛者,雄黄熏之”。

又说:“病者脉数,无热微烦,默默但欲卧,汗出,初得之三四日,目赤如鸠眼,七八日目四眦黑,若能食者,脓已成也。赤小豆当归散主之”。

基于以上的说明,则古人所谓狐病,颇似今之白塞氏综合征。实践证明甘草泻心汤对于口腔溃疡确有明显疗效。

胡老曾治一产后患者,口腔及舌全部烂赤,饮食不入,痛苦万状,与本方一剂,满口红赤均生白膜,即能进粥,3剂后痊愈。临床还常遇久久不愈的顽固重证,以本方加生石膏,或更加生地而多取捷效。并以本方治愈确诊为白塞氏综合征者一例。

胡老讲述道:“说起来亦很有趣,1970年夏刚从河南归来,吕尚清院长告诉我,有一位解放军女同志曾几次来院找我,她说数年前曾患白塞氏综合征,经我治愈,但住意大利后病又复发,今特回国找我诊治。

对于西医病名本无所知,乍听之下,不禁愕然,未久患者果然前来,但事隔多年,我已不复记忆。经过一番问答,乃知数年前曾以口腔溃疡来门诊,近在意大利经西医确诊为白塞氏综合征,口腔及前阴俱有蚀疮,与服甘草泻心汤加生石膏,另与苦参汤嘱其熏洗下阴,不久均治。”

【临床经验附识】

1.反复发作性口腔溃疡(合炙甘草汤)。

2.白塞病(加秦艽)。

3.下利不止,干呕,心烦者。

4.寒热错杂证之心下痞满,精神恍惚,苦笑烦乱者。

5.癫痫,心下痞硬,口苦咽干者(加天麻)。

6.皮肤病,有渗出液者(合茵陈五苓散)。 7.外阴溃疡。

8.慢性口舌炎。

9.阴囊潮湿,心下痞者。

10.口苦、尿黄、腹泻或便溏者。

11.失眠、焦虑、恍惚,心下痞硬者。

12.甲状腺功能亢进,下利者(合白虎汤)。

13.声哑,心下痞硬,精神不安者。

14.顽固的慢性湿疹,有分泌物者。

5.口臭,肠鸣,下利,精神不安者。

16.口腔炎、口腔溃疡,心下痞硬,精神不安者。

17.半夏泻心汤证,而腹中雷鸣、下利者。

18.半夏泻心汤证,而心烦不安者或失眠者。

19.梦游,心下痞者。

20.口腔癌(合四逆汤)。

21.半夏泻心汤证,而口舌生疮者。

22.齿,心下痞硬者。

23.舌皲裂,心下痞硬者。

【复诊甘草泻心汤证图解 】

经方使用手册:口腔类病之专方甘草泻心汤临证心法与经方大师医案

半夏泻心汤证而见心烦不得安者,即为本方证

【前贤方论撷录】

《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用甘草、大枣之甘,补中之虚,缓中之急;半夏之辛,降逆止呕;芩连之寒,泻阳陷之痞热;干姜之热,散阴凝滞痞寒。缓中降逆,泻痞除烦,寒热并用也。

经方大师胡希恕医案

史某,男性,42岁,住北京东四六条,1965年11月15日初诊。反复发作口舌溃疡2年,本次发作已半月。舌上舌下皆有巨大溃疡,因疼痛不能吃饭及说话,右胁微疼,大便少微溏,苔黄厚,脉弦滑。 证为上热下寒,治以苦辛开降,与甘草泻心汤: 炙甘草12克,黄芩10克,干姜6克,半夏12克,大枣3枚,黄柏10克,党参10克。 结果:上药服2剂,舌疼已,进食如常,继调半月诸症消除。

腹证奇览医案

此云心烦者,为甘草所主之证,以甘草具缓急之力也。且若察其腹证,可知因心胸急迫而心烦。其心烦成因不一,或因苦满而心烦者,应从柴胡汤证考之;但见心烦者,应属黄连之证;本证心胸紧张,应指急迫,即属急迫而致心烦不安者。且其外证见神困欲眠而不能合目,卧起不安;或不欲饮食,恶闻食臭;且其人精神惑乱而不正常,此所谓蛊惑病。

本方治走马牙疳特有奇验。(《温知医谈》)

福地佐兵街妻,年二十五六。产后数月,下利不止,心下痞硬,饮食不进,口糜烂,目赤肿,脉虚数,羸瘦甚,乃与甘草泻心汤服之,数十日下利止,诸症痊愈。(《橘窗书影》)

松平铁之丞室,年二十余。妊娠有水气,至产后不去,心下痞硬,雷鸣下利,口中糜烂,不能食咸味,仅啜稠粥,噫气吐酸水,医多以为不治。余以为口糜烂,为胃中不和之证,与甘草泻心汤。数日而痞硬去,食少进,益连服之,口中和,酸水止,而水气下利,依然尚存,乃与四苓加车前子,旬余两证痊愈。(同上)

经方大家叶橘泉

曾治一慢性胃肠病消化不良患者,年约四十余。宿嗜酒,初则晨起吐清水,嗳气频频,继则胃中有振水音,肠鸣下利,偶食不易消化物或荤腻,则下利频繁,循致消瘦无力,诸治无效。某医院诊断为胃扩张肠弛缓,谓无药可治。余诊得脉滑数,舌白腻,心下痞硬,复诊腹壁弛缓,胃肠有蓄水证,乃用生姜泻心汤,连服十余剂而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