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析智慧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方圆儒人 2018-10-04
            【摘 要】建设智慧城市是实现城市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提升城市品质和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举措。目前的智慧城市建设存在认识不“智慧”、规划不系统、标准不规范、人才不充裕等问题。加快智慧城市建设必须多措并举,一要强化规划带动,二要强化产业拉动,三要强化创新驱动,四要强化机制促动,五要强化人才推动。
  【关键词】智慧城市;建设;问题;对策
  智慧城市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通信技术,汇聚人的智慧,赋予物以智能,使汇集智慧的人和具备智能的物互存互动、互补互促,以实现经济社会活动最优化的城市发展新模式和新形态。智慧城市被认为是继数字城市和智能城市建设之后城市信息化的高级阶段,并已成为国内外城市走向未来的战略选择。截至2012年底,我国已有154个城市提出建设智慧城市,41个地级以上城市在“十二五”规划或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建设智慧城市。智慧城市的建设将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提高城市运行效率,更能有效提高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笔者认为目前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存在一些突出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多措并举、稳打稳扎。
  一、智慧城市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智慧城市理念为城市未来发展展现了一幅美好蓝图,然而,作为一种以科技为核心推动力的城市发展战略,要建成真正意义上的智慧城市还面临一些突出问题。
  (一)认识不“智慧”
  目前,虽然不少城市提出了建设智慧城市的目标,但对于智慧城市的认识并不一致,对“智慧城市”的理解和操作大多还停留在技术层面,对上层架构鲜有触及。不有些地方的所谓智慧城市规划,甚至根本就没有考虑到物联网、云计算、三网融合、无线宽带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仍然采用以前的技术思路和模式。同部门、不同地区对智慧城市建设所包含的内容的看法也不尽相同。例如,城市规划建设部门往往从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城市规划建设的角度开展智慧城市建设,信息化主管部门则从工业化、信息化相互融合角度去规划本地区的智慧城市建设,而地方政府如地级市则又从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的角度去规划智慧城市。
  (二)规划不系统
  有些城市由于信息产业基础较为薄弱,在信息化建设方面,除转发国家、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等上级部门的有关文件外,尚未制定专门的中长期规划,也没有出台有关全盟信息化建设和信息产业发展的管理办法及政策法规、标准、规范。管理体系的不健全,已成为该建设项目有序、健康、科学、快速发展的瓶颈。有些智慧城市规划的科学性、权威性尚待提高,规划的实施得不到有效的监控。有些城市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管理标准体系和基本技术支撑,信息共享、数据获取与更新机制就没法得到有效的解决,缺乏科学、实用的数字城市建设总体框架和适合不同类型城市使用的建设与运行模式。
  (三)标准不规范
  物联网等核心技术标准化已成为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一大瓶颈,由于缺乏统一标准,数据格式不一,为数字化都带来了极大的不便目前物联网技术在高频领域主要沿用国际标准,但在关键的超高频领域,标准仍有国外组织控制,如果照搬这个标准,各级各地的城市都将要支付大量的专利费用,大大增加企业的成本。传感器标签成本过高,使得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推广困难重重。目前制作一个物联网标签的成本大约是1.5元,高额成本决定了这项技术目前只能应用在附加值相对较高的商品上,在低价值商品上则无法推广。所以,尽快建立科学、合理的数据处理标准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四)人才不充裕
  建设智慧城市管理信息化建设关键是人才。在我国,由于数字城市建设时间较短,多数城市的物联网起步时间较晚,因而,技术创新人才严重短缺,特别是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和既懂技术又熟悉政府流程和企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短缺,使开发的管理信息系统难以与政府和城市的管理、经营有机的结合起来,影响了信息化平台的运行质量和效率。不少城市的智慧城市建设人才缺口主要集中在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专业、电子科学与技术类和信息与通信工程类专业,这类人才主要是指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或者副高以上职称。
  二、加快智慧城市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强化规划带动
  智慧城市规划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关系智慧城市建设的成败。所以,从战略层面来看,建设智慧城市必须制定长远发展规划。欧美国家智慧城市建设的成功经验也表明,智慧城市建设必须坚持规划先行。截至2011年,我国的一级城市全部制定了智慧城市的详细规划;80%以上的二级城市明确提出了建设智慧城市的目标。
  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在战略上应注重绿色、泛在和协同的综合统一。绿色是智慧城市建设的灵魂,智慧城市的基本要素以绿色为核心,围绕节能减排和优化环境进行谋划建设,以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点,以此提高城市的宜居度。泛在城市即实现各城市内和城市间在智慧技术支持下的跨越时空的物与物、人与物、人与人的网络数字信息联系,使各类资源的效能最大化和最优化,以此提高市民生活和工作的便捷度。协同城市就是要实现城市社会管理各要素间的整合转型,以信息集群为基础,实现跨系统应用集成、跨部门信息共享、跨网络融合互通,体现城市反应的即时性和适时性,以此提高城市管理的灵敏度。我国的城市化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成长的烦恼,包括生态失衡、交通阻塞、能源危机、城市安全等。依靠智慧城市的四大体系,即无所不在的感知体系、高速通畅的信息传输体系、大体量的计算体系、丰富的智慧应用体系,通过绿色、泛在和协同的综合应对方案,城市管理和发展具有了空前的协同和动员能力,从而超越技术层面,为中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理念和新目标。
  各地的智慧城市规划在科学论证基础上制定出台后,必须确保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绝不能随意改动。否则,智慧城市建设就是一句空话。以往城市建设中,个别地方出的“规划追尾”现象必须坚决杜绝。所谓“规划追尾”是指先前规划缺乏前瞻性,很短时间就被后面规划“推翻重来”。缺乏前瞻性,是“规划追尾”的病根之一。避免这种“不智慧”和“不经济”,必须切实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前瞻性,让科学规划始终走在城市发展的前面。在规划制定过程中,不仅要听专家的,也要多听市民的,还应坚持“得不到多数群众理解支持的规划就不要出台”,以避免因“规划追尾”造成建设性浪费。要以强烈的敬畏心对待智慧城市建设规划,把每笔钱都用在刀刃上,把每件好事都办到市民心坎上。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智慧城市的规划设计要注重结合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特色和各城市与城市群智慧城市发展的特点,因地制宜,实施区别化和层次型的发展战略,以示范引领,积极稳妥推进,走出中国特色的智慧城市发展之路。杭州因地制宜提出了建设“绿色智慧城市”,把“绿色”和“智慧”作为城市发展的突破路径,着力发展信息、环保和新材料等为主导的智慧产业,加强城市环境保护,从而实现建设“天堂硅谷”和“生活品质之城”的城市发展战略目标。
  (二)强化产业拉动
  智慧产业是围绕智慧城市建设和运营而产生的产业主体和产业生态环境的总和,指围绕智慧城市产品提供、解决方案和运营服务提供的相关产业。智慧产业作为城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是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伴随智慧城市建设的逐步推进,将对城市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以及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等产生重大引领带动作用。智慧城市建设需要智慧产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智慧城市建设与智慧城市产业发展相辅相成,最终打造智慧城市产业链与生态圈,形成良性发展态势。利用智慧技术,加快建设智慧城市已成为推动城市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和新兴潮流。目前,各地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都把发展智慧产业作为推动相关产业转型与升级的主要发展动力。昆山高新技术产业发达,生产了全球1/2的笔记本电脑和1/8的数码相机,以此为基础提出了要大力发展物联网、电子信息、智能装备等智慧产业,支撑智慧城市建设。宁波市也提出将以建设6大智慧产业基地为重点,加快推进智慧产业发展。6大基地分别为:网络数据基地、软件研发推广产业基地、智慧装备和产品研发与制造基地、智慧服务业示范推广基地、智慧农业示范推广基地、智慧企业总部基地等。
  实施智慧产业带动,应注意抓好如下工作。一要以智慧城市建设为着力点,积极培育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积极推进自主创新和工业转型升级,加快推进两化融合,不断提升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竞争力。二要以智慧型产业和商务配套等新兴产业为引领,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加快构建现代新型智慧产业体系。要重点扶持发展嵌入式软件、集成电路设计等核心软件,医疗、外贸、石油化工等行业应用软件,物联网产业和云计算数据服务,网络服务业和数字内容等产业。三要推动组织与技术创新。产业融合发展是智慧城市产业的显著特征,随着行业壁垒的逐渐模糊,新技术逐渐成熟后,融合发展更多地体现为组织形态和业务模式创新,而非技术创新。智慧城市运营是直接面向“城市主体需求”的,体现为基于数据挖掘和创新应用的增值服务,这一环节的发展将推动产业价值链及组织形态发生深刻变革,催生多种产业模式创新。四要出台鼓励软件产业和电子信息制造业等智慧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从园区扶持、产业培育、人才引进、市场支持等方面,进一步优化智慧产业发展环境,加大对软件产业和电子信息制造业的扶持力度,着力营造良好环境来推动智慧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三)强化创新驱动
  不少城市在智慧城市建设中把创新作为重要抓手,将建设智慧城市作为提高城市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实力的重要途径。如南京提出,要以智慧基础设施建设、智慧产业建设、智慧政府建设、智慧人文建设为突破口建设“智慧南京”。将“智慧南京”建设作为转型发展的载体、创新发展的支柱、跨越发展的动力,以智慧城市建设驱动南京的科技创新,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创新型经济,从根本上提高南京整体城市的综合竞争实力。沈阳是全国著名的重工业基地,近年来致力于创新从老工业城市向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转型。为此,沈阳市政府与IBM合作,借助“智慧城市”建设,创新运用绿色科技和智慧技术,以互联网和物联网的融合为基础,为沈阳市生态化建设提供一套完整的方法论,努力实现打造“生态沈阳”的战略目标。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应从以下三方面着力。一要突出智慧应用。信息技术的创新发展和广泛应用是当前推动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力量,因此,在智慧城市建设起步阶段应将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应用放在突出的位置,并随着建设的不断深入努力实现从技术创新向商业模式创新、服务模式创新、体制机制创新、技术创新“四个创新联动”的综合创新的转变。对此应该把握三个方面内容:一是着力攻克推动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关键技术,加快科技创新与核心技术产业化,促进“两化”深度融合;二是着力系统化智慧应用市场开发,以应用来驱动基础设施建设,以应用来带动智慧产业发展,推动信息技术应用与市场机制、管理体制、商业模式创新的有机结合;三是着力标准规范体系建设,促进资源整合共享,为项目示范推广和业务协同奠定基础。二要突出平台融合。要充分利用现有数字化城市管理和服务的基础设施,依据统一的规划和标准,将分属不同单位的现有电子政务资源和建设成果加以整合。集中和简化分散于各个部门、领域的庞大而繁杂的公共数字化资源、管理手段和服务设施,由此终止部门分割、单位分割和层级分割,消除数字化差异与损耗,实现城市数字化资源的大规模整合,初步统一和规整现有的城市管理和服务信息系统,由此形成一个充分涵盖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两大职能的数字化城市管理与服务平台。与此同时,形成一个相应的数字化城市管理与服务联动模式,为改善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最先进的手段和条件。三要突出流程再造。要根据本地数字化程度和社会发展要求,变革管理体制,调整管理机制,创新管理方式。为此,要采取联合执法体制,简化城市管理程序。要科学确定职能职责,理顺各部门关系,集中指挥和监督,发挥协同效应。要积极进行管理流程再造,细化管理运作,把城市管理和服务过程中的信息收集、案卷建立、任务派遣、任务处理、处理反馈、核实结案和综合评价完全置于数字技术规范之下,确保问题发现、处理、监督、反馈、检验都在现场。由此,提高反应速度和工作效率,最终建立科学、高效的管理机制和新型的城市管理模式,适应智慧城市建设需要。
  (四)强化机制促动   健全的机制是加速智慧城市建设进程的有力保证。智慧城市建设涉及面非常广泛,包括信息通信产业管理、城市交通、医疗卫生、教育、社区管理服务等诸多领域,任何一个单一部门主导智慧城市建设都会面临诸多缺陷。因此,必须建立一种能够综合协调各方业务内容并实现资源共享的智慧城市建设机制,统筹协调智慧城市建设。
  一要建立健全组织领导机制。要建立智慧城市专项协调领导小组工作机制,成立专职机构牵头负责和协调智慧城市建设工作。二要建立政策扶持机制。编制实施智慧城市建设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统筹智慧城市建设资金,创新政府扶持资金的有效动态支持机制,建立在投融资、税收、产业发展、本地化服务、知识产权保护等领域的保障扶持政策。三要建立决策咨询机制。一方面要建立健全统筹协调、咨询指导、信息联络、考核评估、培训交流、人才培养等相关工作机制。另一方面要加强研究咨询平台建设,积极探索建立开放合作的研究机制,深入开展针对本地智慧城市建设的研究工作。四要完善市场推进机制。着力发挥财政资金“杠杆式”引导作用,强化试点示范和综合创新能力培育工作,狠抓智慧应用市场开发与智慧产业发展联动机制建设,努力做到“开发一个系统,引进一个团队,推出一批产品,培育一个产业,创建一个基地”。
  (五)强化人才推动
  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必须以人才作为智力支撑。在智慧城市建设中,成都市提出要提高城市居民素质,完善创新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机制,以智慧的人文为构建智慧城市提供坚实的智慧源泉。因此,建设智慧城市要以发展智慧人文和智慧生活为目标,要巧用、善用并善待人才,将人才兴市做实做透。要主动适应智慧城市建设的需要,坚持“培育、引进、使用”并重,致力形成集聚人才的新“磁场”,培育造就一支符合智慧城市建设和当地产业发展要求的创新创业型人才队伍,以人才结构优化引领智慧城市升级和产业结构优化,从根本上推动智慧城市发展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使人才成为推动智慧城市建设和产业转型升级的“第一动力”。一要优化人才政策。对高层次人才安家落户、创新创业、深造发展等给予优惠政策。要高标准建设高层次人才创业园、留学人员创业园等,推进人才安居工程着力解决配偶就业、子女入学等问题,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二要加强人才培训。大力推进智慧城市人才基地建设,创建一批以智慧产业基地为依托的人才集聚平台。组织开展多层次的智慧城市人才培训,尤其要抓好推进智慧城市的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培训,深入学习国内外智慧城市建设的先进理念和经验,尽快提升领导水平和业务能力,以尽快适应智慧城市建设的要求。同时,要对现有技术人员进行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再培训,强化职业技术教育和职工培训基地建设,鼓励高校毕业生到职技院校回炉深造等。三要注重高层次人才引进。大力拓展开发海内外人才市场,重点引进高精尖人才、高端领军人才和专业技术精英,让国内外优秀人才助力智慧城市建设。
  作者简介:
  周春华,高级讲师,中共青岛市黄岛区委党校教研处主任。
  王凯,中共青岛市黄岛区委党校政工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