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低调而有大成者|薛曙光

 中文大 2018-10-04

薛曙光老师是我十年的朋友,最初相遇是筹备“最高境界的格斗术”时在张志俊老师的学习班上,那时至今薛老师的低调为人令我敬重。研究武术核心之劲,挖掘懂劲的人,推广德才兼备者是我的义务,以上三点薛曙光老师都有!

姚宇:给大家讲讲您最早的习武经历吧。比如说,最早从什么时候开始练拳的?为什么当时会选择走上这条路?

曙光:我是从1982年开始练太极拳的。为什么要练太极拳呢?当时也练过外家拳,也练过摔跤什么的。那个年代想练武不容易,会武术的老师少,武术上的信息量也少,以前刚出《武林》杂志的时候,能买个武林杂志就不得了了。

曙光:我的第一个武术老师是回族人,他叫刘成广,现在已经过世了。当时他教我的拳有查拳,螳螂拳,还有十路弹腿。我跟着刘成光老师大概练了有半年,由于特别喜爱武术,当时练的也非常刻苦,有时夜里一二点钟啦,起来方便也要练已小时拳再接着睡,八二年,我们在当时条件应该是不错的,在二楼住的是套房,为了不发出声音惊动父母,大冬天的我就赤着脚练,所以进步还是很快的。有一天,老师找我谈话,大概意思是说,我的悟性和先天条件都不错,如再继续教我以后进步也不会太大啦,顶多打拳打的好看一点。

薛曙光的启蒙老师——刘成广

曙光:我就问老师,那怎么办?老师说我带你上我的师兄那里去。我不知道,说的是师兄,其实他们一个练外家拳,一个练内家拳,怎么能是师兄呢?也许是朋友在一起练拳,以年龄大小,就互相称师兄弟吧。我问老师说,你准备让我练什么拳?他讲我让你练太极拳。那时候讲的太极拳,概念还十分模糊,给人感觉纯粹就是老头老太太打着玩的。我说老师我不练那个东西,他说为什么,我说我练就要练管用的拳,我年计青青的您让我练老头老太太玩得东西干什么?当时是心理非常不高兴,心想,是不是老师不想教我啦,用这种方式来搪塞我?他说这样吧,我带你去试一试,看一看,看过你再说。第二天晚上,刘成光老师就把我带到了吉君干老师的家里。

姚宇:这时候您多大?

曙光:那年是20岁整。那时候我的体重是120斤,但是我的臂围是36公分,我可以在吊环上空中做十字支撑,前伸平,后伸平等,力量很大。60斤的杠铃我一个手都可以抓举好几个。因为那时候对武术的认识是非常浅显的,认为,只要是力量大就行,特别是自己又练摔跤,认为玩得纯粹就是力量,对于其他方面并没有什么更深入的理解。

吉君干老师,祖籍河南温县人,祖父于清末民初时经商定居于安徽省砀山县,其为人低调,待人忠厚,少年时便痴迷武学,太极拳曾求学于砀城南刘徳忍老师习练太极拳腾挪架,后拜在陈式太极拳腾挪架一代大师刘喜重老师门下,习拳异常刻苦,深得刘喜重老师真传,功力深厚,尤善推手,格手功夫甚强,同人推手时运化极轻,打手极重,为当代民间真正的武林高手。

曙光:晚上我到吉君干老师家以后,当时有几个小孩子在练拳,其中有我现在吉君干恩师的大儿子吉广生,还有小豆豆等,其他的就记不清啦,就遇到了我的一个师兄。姚导你看,就是我那张合影里给我推手的那一个(照片)。当时他多少岁呢,12岁。我刚到他就跟我讲,咱们来比划着练练吧。我说怎么练?他说你想怎么弄就怎么弄吧。那时候我自我感觉很有劲,练过摔跤又会擒拿,一看他那个头、身板,我都懒的去摸他,认为别说给你练啦,我就是一只手,也能像拎小鸡子一样拎起来扔到屋外去,那时时候年轻,又有力,还有点擒拿、摔跤的小技术,心里狂啊!但既然来啦,人家又提出来玩玩,那就玩吧,我讲,怎么玩,因为当时也不知推手什么的,也不知硬该给他怎么玩,谁知人家讲,你随便吧,你想怎么样就怎么样!我想,这可是你说的啊,认为可抓着理啦,可开始练的时候,人家一搭手一捋,一下子就把我撂倒在门边上放着两袋子小麦上了。那时候我身体太硬,同时也是僵的,躺在小麦上甚至都不知道是怎样躺在上面的,反正是觉的心里一空,就在麦袋上啦。但我并没有认为是对方怎么样,反而是认为自己不小心跌倒的 ,当时等起来再一搭手,人家一发力,我又一屁股坐那儿了。我这时才惊醒,感觉这真是个好东西。因为什么?因为我和人家无论是从体重上还是力量上,相差都太大了,结果却是这样!我心里想,我以后这一定要把这个东西学好。

初入师门时,薛曙光与吉君干的大儿子吉广成练习推手

曙光:所以,到现在,我非常感谢我的武术启蒙老师刘成广老师,是他把我指引到太极拳上来的。刘成广老师是位非常真诚、正直、坦荡的老师,因为,在当时,他教我我是每月给他一定的费用的,如不为我武术前途着想,他完全可以再教我两年的,但为了我能在武术方面有更好的提高,他把我引荐给了我的恩师吉君干。

在我所接触的很多武林人士中,几乎无一例外都是以这样的故事开始的,比如:张志俊、朱利尧、祖启成、周野……这说明武术的本质是讲技术的!

曙光:这之后呢,我就开始跟我这个老师练。我这个老师叫吉君干,我跟他练的是腾挪架。腾挪架是温县赵堡太极拳的一个重要分枝,为太极拳大师陈清萍的高徒李作智前辈所创,拳架古老。由于历史原因,宣传较少,传播范围也很小,很少为世人所知。拳架特点:拳走低架,立身中正,气宇轩昂,一领一落,气势磅礴,刚柔相济,轻灵圆活。该拳特别强调内功锻炼,讲究丹田内转和意气形神的统一。步法上,严格虚实分明,推手时缠、绕、粘、随,不丢不顶。特别有很强的健身作用和击技作用,十分注重底盘的功夫。

记载详细的陈式太极拳传承谱

曙光:腾挪架这一枝可谓是高手辈出。腾挪架到了我这代,总共是第六代吧,这六代之内没有一个人从事商业教拳的,没有一个人从事大面积教学生的,称只传拳,不卖艺,我想,这也是出于对本门拳艺的敬重吧。腾挪架每代都是老师默默无闻的带几个弟子传承,而且老师都是亲教身传;所以,每代都有几位高手出现。

李作智的下一代传人是周瑞祥,周瑞祥传秦作书前辈,秦作书前辈再刘喜重师爷,刘喜重师爷传恩师吉君干,你可以查到,网上也有刘喜重师爷的资料。刘喜重当时在温县也算得上高手,由于当时历史的原因,包括陈家沟在内已几乎无人练拳啦,听老师讲,北京的冯志强老师到陈家沟去教拳啦,后来又有陈照丕前辈和陈兆奎师爷相继在陈家沟教学。

李作智(1844年--1914年),字镜心,河南省温县南张羌村人。清朝武庠生。太极拳宗师陈清平五大著名弟子之一。善练腾挪架太极拳,拳艺远近闻名。十九世纪末,李作智在师传拳艺基础上,遍访名家,结合自己多年习武对阵心得体会,创编了一套强调双手并重、极重下盘功夫、步法更加灵活、身形起落幅度较大的太极拳套路,被称作“太极拳腾挪架”。

曙光:我们以前练拳是有一个技巧,卷起来把手腕这里固定住,你看这样。

姚宇:他是一个练功的方法

曙光:对,老师在练拳时要求沉肩坠肘,松腰坠脚,含胸拔背,虚领顶劲,舌乃上贴,肛微内收,臀部微上翻,胸部空虚,横气去净,气沉丹田,足沉抓地。以上各项为自然状,非故做作,且有连带关系,一步到位全到位,一步不到全不达而必上浮,足不稳。拳势形如猛虎,绣如猿,迈步如猫行,一动百动,一不动通不动,不动如泰山,动如雷霆,打人势如破竹,发人用丹田力发出,使敌离地而起,干净利落。练拳时要有人如无人,无人如有人。搭手时敢于舍己从人,敢于引敌入室。在推手时拳理上虽有採、挒、肘、靠之说,但老师却不赞成,他认为是近路取巧,推手时别说採,抓都不允许,需五指并拢,用四正劲,只要达到一动自动,四肢随身转,四肢不和身子分家,任他採任一部位,中轴一转,四肢皆转,中转一寸,肢转一尺,一闪便把人放出。比如採胳膊,身子顺敌转一靠打出,劲烈如雷。

薛曙光老师演示太极拳法


曙光:所以当时我们练拳时老师怕手上乱动,都要用个杂志将手腕卷起来,怕得就是手腕乱动而身不知动,在练拳时要求脊椎如旗杆不到,头如虚顶碗水不洒,腰如车轴,四肢如车轮,如纺车,中轴稍转,四肢大转,并牢记粘、连、黏、随不丢顶。同时做到周身如弹簧,某部受力某部缩,一缩便发,敌劲越猛,弹出越快越猛,这即为先化而后发,借力打力,周身比作一条绳栓秤砣,绳为身,砣为四肢,触绳砣打,绳隐软,砣明硬,又比作支架一根棍,腰脊为支架,周身四肢皆为棍,按这头这头低为化,而那头高为打,反之同一理,此为跟头棍劲,也称翘板劲。其实,众多流派太极拳理本一贯,但还是有区别的,你查遍当今网上所有资料可能也查不出什么叫翘板劲,有什么叫不挂劲的,也许别门也有,只是叫法不同,但我没遇到过,所以,每门都有自己的核心技巧和独特的训练方法的。拳架立身中正,劲沉脚底,支撑八面,对拉拔长,螺旋缠绕,节节分家,周身一家,虚拢乍诱,灵激惊炸,周身一家是整,节节分家是活,能一家,可分家,周身一家中包含节节分家,节节分家中包含周身一家,柔中有刚,刚柔相济,这些可能只是一句话,但当通过支撑八面,感觉到膨胀形成周身一家的时候,你看这马上就不一样了,可能打到你身上的时候,你感觉这个力量不是在表面的,就像一个很重的铁棍子打进去一样,这是内家拳的东西,说有很多要点,其实做就是一个动作,所有的要素都是同时的。

薛曙光讲的这一大篇腾挪架的拳理,听着句句熟悉却又和其他不完全一样。这其实就是文化问题,表达不同。不过所涉及“翘板劲”也确实有他这流派的特色,这不仅限于文化了,有了人体科学的理解,当然这是一种朴素科学吧!

薛曙光珍藏的手抄拳经中,记载了关于太极拳的习练诀窍

姚宇:那您在练腾挪架的时候,整个过程是怎么样的?练了多长时间,怎么练出劲来的?

曙光:我当时认定这是好东西后就努力去练,由于我住的离吉君干老师家比较近,直线距离也就有三四百米,82年当时也没有电视,也没有什么可娱乐的,每天晚饭后就到老师家里去练拳,当时在老师家练拳的师兄弟也多,天天人来人往热热闹闹的非常开心,那时的条件差,有时练拳渴的嗓子都能冒烟连一口开水都喝不上,因为当时实行计划制,老师家里只是个一斤的蜂窝煤炉,一是烧得慢,人多不尽喝,再也不舍得,所以练拳时能喝到一口水都感到非常幸福。夏天师兄弟门练拳时都是赤着上身的,大家在一起推手打通关,当时的通关是谁输谁下去,所以赢得到最后总得累趴下,很吃功夫,这也给我以后练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由于大家是赤着上身练推手,每到有被师兄弟发劲时后背都会很响的贴在墙上,这样,身上的汗、灰、油都靠在了老师家的墙上,以至于老师家的墙腰部以上,肩部以下的地方都是黑的。在开始练拳时激情也高,也没有什么练功服,就穿着从部队退伍时发得白衬衣,有时外面下着大雪衣服都能拧出汗水,就是这样练,我练了有三年还是没什么感觉,但我就知道这个好,老师叫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但是究竟该怎么用,怎么弄,我也不知道,真的是什么也不知道,就是茫然的练。

薛曙光与恩师吉君干合影

曙光:我们师兄弟在练拳时,老师家里有一张八仙桌子,老师就座在那里也不大讲话,就在那里看着你练,就是他明显的看着你不对,他也不轻易讲一句话。有时候我憋不住,在跟他推手时,我说,老师我给你推手的时候,用力还是不用力?他讲了一句话,你以后你就知道了。等到若干年以后练过拳,师兄弟们都走啦,我们爷俩在房间里讲话,都夜里一点多了。我问他,吉叔(我们这一支也不知是怎么的,到现在我叫我的恩师没叫过一声师父,老师的爱人也没叫过一声师母,都是叫叔、叫婶子,我也没听老师叫刘喜重师爷一句老师,都是听他叫喜重叔也许感觉就是自己的家人吧,反正我是这么想得,感觉特别亲。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曙光:后来我问老师说,您看我们练拳,明显不对为什么不当时就指出来?他说,曙光,这么长时间了,我给你讲讲到底是怎么回事吧,你看练拳的很多,能坚持下来的有几个,人家都不认真,何必认真去给他讲,你讲的多啦,人家反而不在意啦!你讲的嘴上冒白沫,人家也没当以回事,你有心给人家钻石,人家还会当玻璃球呢!再者,他学拳是什么目的,他人品如何?对老师如何?人品不好,对老师不好何必要教他?现在想想老师讲的真有道理,起码当时我们一起练拳的师兄弟,到现在还在坚持的真是寥寥无几啦!虽然有家庭、工作、经济、环境等各方面的因素,但总归没坚持下来。其实太极拳理论虽然洋洋洒洒有几万字,但真正核心的东西也就那几句话,证所谓真传一张纸,假传万卷书,老师不讲是一堵墙,点破就是一张纸,有天晚上也是师兄弟们练拳都走啦,老师给我讲了大概有十分钟的话,我突然有茅塞顿开的感觉,十分钟以前我还不明白,十分钟以后我竟突然豁然开朗,一下就明白了,这也许是通过自己几年的习练有从量变到了质变。所以说这个东西并不神秘,神秘的只是看老师有没有给你点透。所以,老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如能真正将神秘的东西通俗化,将复杂的东西简单化,对于学生而言,真正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故事其实挺好,说明薛曙光是悟性极高的人,每一个得到真传的人都有一个相似的故事。不过如今能得着老师一句真传却真的不太容易了。因为商业社会闹的,有时越给钱师傅反而越不给你……

姚宇:他这十分钟他给你讲的什么呀?

曙光:他肯定给我讲的都是核心的东西,那时候我忽然就明白了。我说老师,您以前怎么不跟我讲呢?他跟我讲:讲,是一定要讲的,只是时候不到,这个时候我突然明白了是什么!

姚宇:以前跟老师练的学生现在都不练啦,你还在练。

曙光:跟我同期的师兄弟由于种种原因,大部分都不练啦,或只是练的很少啦,这只能称健身,不能称练功啦,但老师毕生辛苦所学,毕竟有人给他传承。

其实吉君干师父跟薛曙光说了什么,我一再追问仍不得而知。从而说明武术传承也是有技巧的,这是文化的一部分。有好奇的可以直接问问薛曙光老师,看他会不会告诉你!

曙光:我在老家跟吉君干恩师从82年练到92年,因工作的原因从老家砀山调到宿州市,离开了老师,没有特定的环境,加之工作忙碌,拳练的也少啦,有时十几天都不能练上一趟拳,只能称为活动活动身体啦,由于当时条件,离开老师后很少和老师联系。直到有一天,老师从老家砀山突然来宿州市找我,给我讲了我离开老家后的一些事,并在两天的时间里从新给我讲了拳理拳法,并让我用录像机记录了下来,这时我感觉到老师把平生辛苦所学最经典的东西都给了我,我有责任将老师的东西传承下去,以慰恩师之心。

这段看着寥寥数语其实是一段充满感情的故事。

曙光:在2003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在一个网页上看到张志俊老师的介绍,其稍节领劲具独到之处,随想法买到了老师的太极拳新架光盘认真学习。

薛曙光与张志俊老师

曙光:然后我就跟老师联系,当时接电话的是师母,到郑州国棉五场时已是夜里10点多,但师母仍在路边等着我,并把我带到了当时晚晴山庄跟张志俊老师习练新架,并在2005年拜入张志俊恩师门下,张志俊恩师不要我多讲您是非常熟悉的啦,需要说的是,师母是位很开朗慈祥的老人,我很敬重她,也很感激她,是她在深夜将我接送到老师身边的,当时我曾给师母讲过两件事,一是要打个全国太极擂台赛的冠军,二是带着老师、师母到我们安徽黄山,在山顶上住两天,跟老师在山顶学拳,无奈二件事都未能如愿!2010年,参加在陈家沟举办的全国太极拳邀请赛,获得75公斤级第二名,学生朱虎获得80公斤级第一名,师母过早仙逝,黄山之行也未能如愿,愧对师母!回想自己拳学之路,还是非常幸运的,两位恩师给了我很多,无以报答,只有奋发努力,在武学上有所所为以慰两位恩师教诲之恩!

用技术解释文化!

用哲学指导技术!

导演/作者:姚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