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谢沐关

 摔一跤 2018-10-04

谢沐关又叫世睦关,莫邪关,位天富川县城以北三十多公里的朝东镇小水村附近,富川至道县的二级公路沿关旁穿松林而过。秦始皇三十二至三十四年(公元前215-213),秦始皇为了统一岭南,于都宠、萌渚两岭余脉间筑岭口'新道'-潇贺古道,由湖南道 州、桂岭直达广东的封开和韶关。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214年)统一岭南后设桂林、南海、象郡三郡,富川属南海郡地。因为富川是潇贺古道水陆的交通枢纽,所以西汉皇朝在将秦时新道扩修为'楚粤通衢'时,将富川至源口的古道东移,使其由冯乘县之青山口(葛坡)改道经谢沐县直达道州,与潇贺古道由青山口、麦岭府、沅江之主干道相汇合,并在冯乘县(今富川瑶族自治县)西北大鹏岭下的西隘口小水峡处修建雄关镇守,称谢沐关。

  谢沐关是潇贺古道上的一个重要关卡,它西连龙虎关,东接宝剑寨(富川的石砚、龙窝一带具体地点待考)。现存连接小水峡和牛塘峡的土夯关墙城垣遗址约5公里长,并有块刻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的修路碑及两块刻于民车十九年(1930年)的修路碑述修古道建雄关、沟通'楚粤通衢'之事,为专家学者所珍视。关内除设有千夫营外,还有骑汛、兵栈、粮库。秦守源口营的百夫长为猛将尉屠睢所属,西汉辖谢沐关而守之的将官司归中大夫陆贾辖制。

  秦始皇为了实现他称帝华夏,'书同文、行同伦、车同切、治同论'的霸业,在少数民族地区采取'谪戍民'的政策,从中原派大批汉人进入长沙蛮、萌渚岭一带的少数民族地区,此举延续被沿用至西汉时期。因戍卒与当地瑶民时有摩擦和争斗,流血事件并不少见。当时的官吏为之取为名'世睦关',就是希望当地的瑶汉人民能世代和睦相处,团结共存。

  关内有谢水、沐水两河汇流,故称为'谢沐',当地土著也有人将其关名倒置,称'沐谢关',《宋史》还因之把它记为'莫邪关'。《宋史·列传》中记载:宋绍兴二年(1132年),岳飞兵伐富川追剿遭成,在关前宋军与曹成兵血战,双方伤亡惨重,最后'岳飞破曹成,入莫邪关'。到了明代,谢沐关被称为'雄关',在关的东西进口分设岩口营和白象营,驻兵守关。明末张献部将曹志建拥兵关上,更其名为'凤凰关',清代称之为小水峡汛,派重兵把守,防卫极严,清《富川县志》称之为'小水固西北之金汤',可见谢沐关军事地位的重要。

  富川(冯乘)作为潇贺古道的水陆两路交通枢纽,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谢沐关雄镇一方,在它的关内外也曾5发生过很多激烈而残酷的战斗。汉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归义侯田甲就是率军由富川取此古道南下苍梧,其一部曾于谢沐关与当地衬军激战;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李靖自四川出兵两湖击败梁帝肖铣,'由夷陵(今湖北武昌)抵富川度至桂州(桂林),驻师黄沙岭',与梁军血战于谢沐关(见乾隆版《富川县志》);宋开保三年八月(公元970年9月),'潘美伐南汉,自道州进,次白象','进克富川',谢沐关亦战之(见道光《永明县志》卷十)。由此可见,谢沐关作为古道雄镇、古代边关,曾在历朝历代的军事防御、治安守卫等方面起到过巨大作用,也在富川乃至岭南地区的战争史上留下了十分重要的一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