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六尺巷”故事看中华传世经典家训(原创首发)

 埂溪书楼 2018-10-04

清朝时,在安徽桐城有个一个著名的家族,父子两代为相,权势显赫,这就是张家张英张廷玉父子。
   
康熙年间,张英在朝廷当文华殿大学士礼部尚书。老家桐城的老宅吴家为邻,两家府邸之间有个空地,供双方来往交通使用。后来邻居吴家建房,要占用这个通道,张家不同意,双方将官司打倒县衙门。县官考虑纠纷双方都是官位显赫、名门望族,不敢轻易了断。
   
在这期间,张家人写了一封信,给在北京当大官的张英,要求张英出面,干涉此事。张英收到信件后,认为应该谦让邻里,给家里回信中写了四句话:
   
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人阅罢,明白其中意思,主动让出三尺空地。吴家见状,深受感动,也出动让出三尺房基地,这样就形成了一个6尺的巷子。两家礼让之举和张家不仗势压人的做法传为美谈。

以古为镜,知兴替;以人为镜,明得失。当今时代不乏其数名人志士,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为善包容天下,而不炫耀已功德自居,德性广博足以教化世人。

一封家书,寥寥数语,寓意深长。“六尺巷”经典故事,至今已流传数百年,给后人留下了巨大的精神道德财富,起到了不可估量的教化作用,对正在开展推进新民风建设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在现实生活中,不乏有少数人,贪图“酒色财气”,甚至为丁点儿小事,只考虑个人利益、眼前利益,邻里之间、朋友之间纷争不辍,斗气结怨。俗话说:忍一时风平浪尽,退一步海阔天空。如果人人都有“宰相肚里能撑船,有理也要让三分”的大度胸怀,多一份理解忍让,多一份宽厚包容,那么社会就会更加和诣灿烂,社会秩序会更加稳定,人民的生活才会真正美好幸福。

作者:陕西省旬阳县构元镇 储茂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