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流仓河畔的文学守望者

 fsn9oule12e45h 2018-10-04
流仓河畔的文学守望者
红色采风
重温红色记忆
灵峰寺采风途中
在灵峰小学支教

    每个月的15日、30日,在流仓河畔的毕节学院,总能看见几个眼神清澈的学生,看不出是几年级的,手里拿着一叠厚厚的《守望者报》,走在校园的铺满枫叶的小路上。他们走过后,每一面可以张贴报纸的墙上,都留下了一阵久久不曾散开的印刷品的墨香。

    从2010年9月开始,这群流仓河畔的守望者就抱着那一摞厚厚的“情书”,流连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从来没有间断过。那张薄薄的《守望者报》,已如血液一样,融进他们的生命里。他们是文学的守望者,流仓河畔的守望者。

    □文/图  记者 李娟

    麦田里的守望者

    每一位想加入守望者文学社的新成员,指导老师宋朝都会给他们布置一份特殊的作业:到图书馆借美国作家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来看,看完要描述故事情节,合格的才允许加入守望者文学社。

    这样的一份作业别有新意,也别有深意。

    守望者文学社成立于建校初,前身是毕节师专中文系教师创立的“炉中铁”,之后更名为“流仓河”。直到2001年,才正式更名为“守望者文学社”,并创办季刊《守望者》。2009年守望者文学社创办半月刊《滇杨故事》(报纸,已停刊),2010年秋季又创办半月刊《守望者报》。

    “守望者”源于美国作家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书中的主人公霍尔顿说自己只想坐在悬崖边上,看着孩子们在金黄的麦田里自由自在地玩耍,享受幸福的人生,如果有孩子走错了路,来到悬崖边上,濒临摔下去粉身碎骨的危险,他就拦住那孩子,请他回去,回到安全的地方去,到那人生的麦田去,无忧无虑地嬉戏。守望者文学社,就是要给毕节学院乃至乌蒙山的“孩子”们这种文学的关怀,为他们的人生保驾护航。即:守望心灵的净土,耕耘精神的秋天。

    我们的内心,是一片圣洁的净土,需守候,要耕耘,才有收获。

    守望者文学社在黎秀禹、石河梦、甘祖军、吴晶晶、吴长程、王科文、骆弟莎、李金贵、罗运欢、李娟十届负责人的领导下,季刊已出至第19期。现在的主要负责人是刘永品、朱家华。本社成员曾去灵峰寺采风,在黔山秀水间留下青春的诗韵,也曾举办海子烛光诗会,悼念海子,举办的活动多不胜数,为我们的校园生活写下厚重的一笔。经历了许多风风雨雨,守望者文学社伴随着莘莘学子走过了许多春秋。

    他们是一群忠实的守望者,他们守望着全新的旅程,期待着精神蓓蕾的绽放!

    一张薄薄的“情书”

    “我抱着一摞厚厚的情书走在雨中,给所有人的情书。也许它会遭到婉拒,但是没关系。也许这只是我的一厢情愿,但是没关系。等到匆匆的岁月流过,在昏黄的灯光下,翻出这张泛黄的情书,她的嘴角会情不自禁的上扬。所有的人都在寂寞中转身,离我远去,我专心的写我的情书,她是我的挚爱,胜过爱情的至爱。虽然只有我抱着我的情书走在有雨为背景的雨中,黑暗的雨中。可是我很快乐,因为她的陪伴我不寂寞。没有节制的雨,偷偷打湿我的情书,我精心剪裁送给梦中新娘的情书。”

    这是守望者文学社成员马璟在自己的文章中写下的一段话,所有人看到的时候,都以为他在写一封充满浓情蜜意的情书。记者刚看到的时候,也这样认为。

    那是一个下雨天,天色慢慢暗了下去,身边一起做《守望者报》的人,都去吃饭了,他还守在打印机旁,等着打印报纸。报纸出来的时候,他紧紧地护在胸前,唯恐雨滴打湿这给所有读者的报纸。心里萌发出一个念头,这用心来做的报纸,多像一份情书,给所有人的情书!

    《守望者报》在宋朝老师的指导下,由罗运欢、梁海红、李娟等人共同创办,于2010年9月7日推出,目前已出至第23期。头版头条是理论性质的文章,包括散文、散文诗、小说、诗歌、评论、笑话等,作者涵盖黔西北著名作家、毕节学院教师、毕节学院各个院系每个年级的学生。

    多次拿到《守望者报》后,毕节学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汤宇华感动了,这个在学生中拥有众多粉丝的学校领导多次在学生工作会议上以守望者文学社为典型实例,号召其他学生社团向守望者文学社学习,他高度评价守望者文学社:“在毕节学院90后、80后大学生文学创作史上,目前是最好的一个时期,不再是几个诗人集体冒酸水,不再是一群痴男怨女为风花雪月而呻吟,学子们走进了真正的生活,胸怀社会,志存高远,心中有旗帜,脚下有征程,开始了理想和信念的求索。”

    继《守望者报》之后,毕节学院的文学刊物如雨后春笋般一份接一份地出现了:《流仓河诗歌报》、《秋水文报》、《三叶草》……

    《守望者》季刊第19期、20期是毕节学院校园文学的集大成者。在守望者历届负责人的努力下,《守望者报》、《守望者》(季刊)送至毕节市文联、毕节学院图书馆、毕节学院学报编辑部、毕节市七星关区文联、毕节日报社、乌蒙文艺编辑部,其中的多数文章得到了文学前辈的认可,很多文章可圈可点。

    《当代教育》开辟专栏介绍守望者文学社,并刊登部分成员的作品。《毕节日报》、《贵州民族报》也曾专版刊登守望者文学社的“黔西北革命题材诗歌”,这些校园诗人、校园作家初次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江山代有人才出。铁打的校园,流水的学生,更多的“校园作家”在文学的道路上走得更远了。

    文学温暖人生

    2011年9月,随着11级新生进校,守望者文学社迎来了一大批新社员,新老社员加起来,达到200余人,打破了毕节学院文学社团社员60多人的记录。文学创作在毕节学院蔚然成风。

    “守望者文学社就是我的家,我在这个社团里,感受到的,是家人一样的温暖。”现任社长刘永品在接受采访时,这样说。

    指导老师宋朝自豪地在第十六期《守望者报》发刊词中写道:守望者文学社历任社长和主编,都依靠写作,走出了自己的人生之路。黎秀禹、石河梦、甘祖军等人,刚毕业的时候,也受了许多挫折,有的甚至用酒精来麻痹自己,后来捡起手中之笔,开始用自己唯一的特长——写作——来开辟新的人生路径。现在,他们有的在毕节地委组织部、宣传部工作,有的在毕节市宣传中心工作,并担任要职,成为单位上的“秀才”和“笔杆子”。在他们的人生路上,是文学给他们重新开辟了一片天空,是文学给了他们人生的温暖。

    “写作改变命运,文学温暖人生。”是守望者文学社会员证上的一句话。在这句话的背后,是一群有文学关怀的人,在精神家园里默默地耕耘。

    宋朝老师饱含感情地向校园文学青年们这样说起文学:“文学就是那块可供你自由自在地活动你的思想的金灿灿的麦田。在文学的麦田里,心和心没有隔阂。况且,黄昏时分,落霞满天,你独自倚笔窗前,用一个个字符,铺就伸向心灵的路,你和你的窗子,这时候,也就成了别人风景里最温暖最动人的元素。”

    对这群流仓河畔的守望者而言,文学是一个梦想,一个让青春充满希望的梦想,一个让心灵保持高贵的梦想。


乌蒙新报  2012-01-17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