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阴阳论宗旨

 zergoling 2018-10-05


阴阳,在中国文化中是最受重视的一个概念,也是最被轻视的一个概念。


最受重视,是因为中国文化就是建基在这个概念之上,无论易经、道家、中医甚至理学,从实质上无不是围绕这两字展开。


最受轻视,是因为尽管中国文化一旦触及终极必要涉及阴阳,阴阳却一直只是被作为手段、途径,而不是本体——万事万物之大本大源。《周易》中虽有“一阴一阳之谓道”的明确表述,但后世的解读还是落在了“二气相感以成体”的本体形成路径,或者“一阴一阳者,或谓之阴,或谓之阳,不可定名也”的本体性质上。


大阴阳论以阴阳立宗,就是要确立一点——阴阳,就是本体。此点,数千年来未曾有过明论。


何况,阴阳之上,更有大阴阳。


本体与阴阳


阴阳得到那般普遍而深刻的认知,却一直未被立于根本之地位,原因在于对本体之认知缺陷。在这种缺陷下,“阴阳”与“本体”的性质对接不上。


对本体之认知,有三个层次:


低层次者以为以本体之高明,必是凌驾于万事万物之上与之外的一种存在,并且是物性或神性实在。西哲思力能及本体之深者,多落于这一套路,如康德之“物自体”,黑格尔之“绝对精神”。这种认知注定存在重大缺陷,因为缺少与万事万物紧密联系、交融一体的逻辑连接,与自身存在合理性及源运作力来源的自洽解释,最终不可避免地走向不可知性或神秘性的一厢自圆。一言蔽之,不得圆融。


中层次者不再将本体与万物及其变化割裂,从分走向合,从存在于外在走向存在于内在,从实在走向虚在,但仍存在一个难于自知的重大执念和局限性思维惯性——认为本体只能是“一”。理学论本体常用阴阳却最终落在“理”“气”等概念上,是代表性表现。层次更高的易、道、佛、中医,在思辨层面也难脱窠臼。所以周易言阴阳又非要合阴阳为太极,道家言阴阳又非要合阴阳为道,佛家言空有又非要合空有为真如、如来藏等,中医言阴阳又非要合阴阳为气,根本上的倾向就是为达成这个“一”。


易经、道家、佛家在运用阴阳时固然已经抵达圆融之境,比如易之太极,如太极图所示,本是阴阳的相分相合、互涉互入、一体两面。比如道家之道,一切表达都可以落到阴阳的冲和与通达上,老子“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庄子“厉与西施,恢诡谲怪,道通为一”之类。比如佛家之“非有非非有,非空非非空”。只是从来未曾明确以阴阳为大本,原因在其目的不在思辨之清晰明确上,而在对境界、修为的体悟与证得上。如此实质上虽然无碍,化人与致用上就可能出现问题。用直接秉之于智,智不通则行不达;用阴阳而不以为本,必有缺漏。


本体阴阳与现象阴阳


真正的阴阳、本质的阴阳,若用数字表示,不是1与-1,而是0与1。


0是有是无?必定不能说有,却也不能说无——如果是完全的无如何可被言说和表示?0就是那个“非有非非有,非空非非空”,是一种亦有亦无、非有非无的存在。0与1为阴阳,两个数字从数量角度表达出的阴阳根本属性便是——亦一亦二、非一非二。所以阴阳,根本圆融。


1是万法归一——万事万物在天地无限的背景下,于空间中的相对性和时间中的无常变化里,趋向于消泯界限而化归一体的总性质与总趋势。也是万事万物的一气贯通。还是万事万物的总体。


0是1之性,1是0之势。


所以道家的无,佛家的空,易经的易,指的都是0;道家之道、气、无极,佛家之真如、如来藏,周易之太极,指的则是1。


本体阴阳之外,又有现象阴阳。周易的“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再到六十四卦,从太极开始就是在1之领域内、有之层面上的阴阳化生与推演,正是现象阴阳范畴。太极与阴阳,阴阳与四象,四象与八卦……也是阴阳——分与合。


阴阳互生互依,0寓1内、1由0主,存在与变化之初因和源动力的问题便根本解决了——乃自在和自力。


0与1是易经数理的内核,二进制是这一内核的数学表达,以二进制为根本基础的计算机与互联网,则是作为本体的阴阳与作为全体的万象之关系的绝佳呈现——简单两个数字,便可化生无尽的信息,承载无尽的信息演化。万事万物,说到底都是一种信息。


天地之终极——大阴阳


本体与全体这组阴阳,便是“大阴阳”的终极内涵。


以真正抵达终极的现有学问表达,则三分之。


佛家乃心道阴阳、时间阴阳。佛家向内,依于心性,求于涅槃,本于缘起,乃须真修实证的境界之学。心性之涅槃,得自化入空性实质——非空非有、亦空亦有之态,所以为心道阴阳。缘起是因果,相对论所谓时空相对,从这种相对性和多维时空去看,真相不是一切在发生,而是一切皆已发生,时间是真也是幻,于是因影响果,果也影响因,因果互为依存、互相作用,正是时间维度上之阴阳。所以佛家对于时间有着最强的敏感度,刹那生灭之无常,活在当下之真觉,出离时间之寂静,无不依止于时间。


道家乃物道阴阳、空间阴阳。佛家偏重内观,道家则偏重外观,从物象及其变化规律中体悟大道,由之而内化自身,开眼界、扩格局、成气象,乃极须洞察力与圆通思辨力的智能之学。这种智能的实现,凭借的仍是万事万物中老子“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和庄子“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这样的阴阳通达之智,所以为物道阴阳。物在空间、物即空间,所以又是空间阴阳。所以道家动辄言天地、造化、万物,皆因所依凭,在于空间。


易经乃中道阴阳、时空总阴阳。对阴阳表达最直接与深入的是易经,整部易经就是围绕阴阳展开,对阴阳的解读和诠释则都是围绕两个字——时,位。六十四卦的六爻变化,就是时与位的变化演进。时与位,就是时间与空间,所以易经之道乃时空之总阴阳。阴阳、时位合之,便是易经的根本观念——中道。中道是统摄、均衡、有度、不过,所以乾卦第五爻飞龙在天之后是第六爻亢龙有悔,第六十三卦既济之后是第六十四卦未济,所揭示和提醒的都是中道内涵,故为中道阴阳。


以上,所谓大阴阳者,即以易道为中体,佛道为两翼。心、物、合,乃成圆满、达终极。


阴阳大境不可量


阴阳在思维,便是通达;在心性,便是不住;在行为,便是化解。化入阴阳大通,就是得道。


何人有望抵达?


须明阴阳之性——“神无方而易无体”“易之……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


须会阴阳之境——德山宣鉴禅师云:“穷诸玄辩,若一毫置于太虚;竭世枢机,似一滴投于巨壑。


其中玄妙幽深无崖际,能有感应,方是道器。



佛 道 易 | 大 阴 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