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周古国——淳于国,炎帝之后,紧要关头国君弃国而去

 雲泉 2018-10-05

说到西周淳于国,得先说说先周姜姓州国,姜姓州国是个非常古老的方国,具体何时立国已不可考,估计夏商时已经存在,而且来头很大,据唐代司马贞《史记索隐·三皇本纪》记载:“神农氏,其后裔有州、甫、甘、许、戏、露、齐、纪、怡、向、申、吕,皆姜姓之后。”说明州国为神农氏后裔之国,与当时周边的纪国同出一脉,其封地故址在今山东安丘县东北一带,夏朝时州国与附近寿光一带的斟灌国比邻。姜姓州国经历改朝换代,至西周之初,当时武王初定天下,感念三皇圣德,大封其后裔为诸侯,以安抚天下。姜姓州国作为神农氏之后,当之无愧的成为周朝诸侯国的重要一员。但是武王重封后的州国,因其都城淳于,而改国名为淳于国,这便是西周淳于国的由来。

西周古国——淳于国,炎帝之后,紧要关头国君弃国而去

淳于国虽小,却位居公爵,其国君号称淳于公。邻居有纪国、莱国、莒国,西周到春秋初期的纪、莱、莒三国国力都较强大,而且国人骁勇善战,相比淳于国,可谓被三强包围的笼中鸟,有种扑腾不了的压抑。西周时期,齐国与纪国(见纪国篇)、莱国(见莱国篇)之间的恩怨代代升级,从未中和,因此,三国之间的战争也时有发生,被夹在中间的淳于国,避又避不开,打又打不过,只能眼睁睁看着无情的战火一波波席卷自己的国土,所以,大哥们打架,遭罪的却是小弟。不过战战兢兢、夹缝求存的淳于国虽然屡经战火,也总算是熬过了整个西周。到了春秋初期,齐国与纪国、莱国之间的兼平战争越来越频繁,淳于国在一次次的打击和挤压中已经显得风雨飘渺。所谓弱国无外交,在这种三面虎狼的地缘形势下,淳于国不管附属哪个国家都只能加速灭顶之灾。

西周古国——淳于国,炎帝之后,紧要关头国君弃国而去

淳于国尽管几百年来屡遭非难,但毕竟只是受到牵连,周边大国相互征伐,还无心去灭这个小国,也没什么利用的价值,淳于国基本处于一种自生自灭的状态。然而,时势弄人,这个时候被夹在齐鲁中间的杞国人却打起了淳于国的主意。说起杞国,乃大禹直系后裔之国,夏初便已存在,最早在河南杞县,西周初被迫东迁至山东新泰一带,长期受到鲁国的监视。杞国人为了摆脱这种尴尬的局面,便去鲁国游说,想得到淳于国那块领地。可能鲁国也想扩大自己的地盘吧,居然鬼使神差的同意了。据《左传·桓公五年》记载:“冬,淳于公如曹。度其国危,遂不复。”说得是公元前707年冬季,淳于公来到曹国,估摸着自己的国家危险将临,便不再回国。淳于国到底有何危机?恐怕就是指以上说的遭杞国人的入侵,杞国是个流浪之国,生存能力极强,相比“万年潜”的淳于国,实在太过弱小,根本就没有战斗力,况且由于长期受到周边战火的侵扰,早已厌倦了战争。淳于公眼见杞军压境,竟然选择不战出走,远避曹国,次年春天又自曹国去往鲁国,从此再也没有回到自己的国家。

西周古国——淳于国,炎帝之后,紧要关头国君弃国而去

淳于国就这样悄无声息的变成了杞国,淳于国亡国后,国人只好投奔他国,以淳于为氏,形成淳于姓。据说今山东青岛黄岛区境内有大小朱山,可能跟淳于国后裔南迁有关,唐代封演撰《封氏闻见记》中有“州山即为朱山,淳于州国”的记载。另外战国初期齐国有个相貌奇丑却学识渊博的著名策士叫淳于髡,曾任临淄稷下学宫的祭酒(校长),其幽默诡辩的事迹被各种古籍所记载,这个淳于髡便是淳于国后裔。

文/堰风

更多方国历史

夏朝古国——斟灌国,跟酒文化有关,因收容夏后相而亡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