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沙头角见闻

 永州记忆 2018-10-05

在祖国的南疆,有一个颇具独特人文景观的小镇——沙头角;镇内有一条全国闻名、举世瞩目的小街——中英街。人们把沙头角誉为“特区里的特区”,把中英街称为“历史遗迹”和“购物天堂”!

       沙头角地处广东省东南部,距离深圳市区十多公里,通过全国最长的梧桐山公路隧道,与市区连接。沙头角像一只巨大的牛犄角,插在大鹏湾的波涛浪花中。相传清朝有一位大臣,有次来到这里视察,面对碧波粼粼的大鹏湾和银白的沙滩,情不自禁地吟道:“日出沙头,月悬海角。”沙头角由此得名。

       我们了解到,1889年划定“中英地界”时,沙头角还是个小渔村,后来,在现今中英街前身的这一段界河岸边出现了进行海产交易的市场。几经沧桑,沙头角在解放前已成为一个小镇。19829月沙头角从罗湖区分出,升格为县级镇。作为历史上的一个小渔村,沙头角的居民基本上是客家人,以后随着商品贸易的往来,经济的发展,才有一些潮汕人和广州人前来定居。现在的沙头角正处在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繁荣兴旺时期。每日行人如织,观者似潮,常住人口却只有5万。它的人口结构呈倒三角形,即常住居民1万,只占15。而暂住人口却有4万,占45,大有“喧宾夺主”之势。外来人以豆蔻年华的打工仔、打工妹占绝大多数。这些外来者,为沙头角增添了生气勃勃的建设力量。

       当我们步入沙头角海关大门,经过桥头时,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名闻遐迩的中英街。中英街长约250,宽约34。街心以花岗石界碑为界,一边属英租界,一边属中方。在沙头角镇内,当年共竖了8块界碑,这些界碑两面分别用中、英文刻着字,中文为“光绪二十四年中英地界第×号”字样,至今依稀可辨。这条中英街和这些界碑石,深深地印记着中华民族蒙受屈辱的历史和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罪行。居住在同一条街两边的居民,却生活在截然不同的两种制度下,这种“一条街道两个世界”的状况世上少有。

       1840年起,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发动了一次又一次侵略战争,用洋枪洋炮迫使清朝政府一次又一次签订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丧权辱国。沙头角就是在这个历史时期被侵略者的屠刀劈为两半的。英帝国主义分别于1840年和1856年发动第一、第二次鸦片战争,迫使清朝政府签订了1842年的《南京条约》和1860年的《北京条约》,先后割让香港岛和九龙半岛南端界限街以南地区。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后,英国又强迫清政府于1898年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行租借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的九龙半岛北部大片土地以及附近230多个岛屿,统称新界,租期99年,到19976月期满;同年,中英双方实际勘界,订立《香港英新租界合同》,将界线具体划定,沙头角的“中英地界”就是这样形成的。沙头角地区的中英地界划定和中英街形成以后,两边居民还是照常往来,互相过境耕作,互相进行婚配。虽说是一街两制,实际上两边居民都是中国人,而且有许多人还是亲戚,所以,当时双方政府都沿袭旧习,允许居民自由往来,孩子们还可以到对方的学校去上学。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特别是深圳兴办经济特区以后,沙头角才真正有了发挥其特殊地理优势的机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发生了深刻而巨大的变化。1990年全镇财政收入为5204万元,比1982年的145万元增长了35倍,年平均递增564%。

       沙头角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日新月异的变化,吸引了大批国内外游客。具有经济眼光的香港人士抓住良机,纷纷到中英街来开铺经商。由于两边商业竞争激烈,价格比香港便宜一、二成,在世界上恐怕要算是最便宜的了。故此,中英街成了名符其实的“购物天堂”。

       中英街作为商业发展的龙头,有力地带动了镇内外其它街道的商业发展。如今,沙头角已成为深圳市最重要的商业中心之一。

       沙头角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美好。这里的人民决心在改革开放的春天里,继续发扬“开拓、创新、团结、奉献”的特区精神,把沙头角建设成为一个经济发达、文明昌盛的海滨花园城区。

                                                                                        19937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