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老外的四个小故事

 wshiqing 2018-10-05

15年以前的事了。北京二环路阜成门的东南角有一个大厦叫做金融大厦现名称:东方资产大厦20几层高。这可是当时阜成门地区地标性的建筑现在二环西边的万通广场西北角的四川大厦等高层建筑当时还没有建设。

         有一天, 记得是去那里办理外汇汇出的手续。在一楼提交材料后,要到二楼等结果。从一楼到二楼的楼梯上,铺着红色的地毯,这在当时来说可以是非常好的办公条件了。在每一层的台阶上,都有一个黄色的金属条,起着固定地毯的作用,由于固定不牢固,有一个台阶的固定条的松动了,来往上下的行人路过,每次都是踩着金属条或者被拌一下通过。

   我从一楼往上走,看见一个穿风衣的老外,年纪有50几岁的样子,在走到这个脱落的金属条是,俯下身子,将金属条复了位,然后又找到脱落的螺丝钉子,给金属条重新进行了固定。办理完成后,才从容地上二楼接着去办自己的业务。

        我不由得放慢了上行的脚步,愣愣地望着老人上去的背影。心想,如果是我,面对此种情况,我会像这位老人一样吗?

         这个故事,是作家冯骥才在《意大利读画记》中自己经历过的一个场景。当时,作者在讨论古西斯廷教堂的壁画的修缮原则,是采取,修旧如旧,修旧如新,还是修旧如初。作者显然是支持西斯廷教堂采取的做法,修旧如初。

       作者在佛罗伦萨旅游,有一天,晨起闲步,在街头行走,适逢一夜小雨,拂晓方歇,空气尤为清冽,鸟声也更明亮。此时,忽从高处掉下一块墙皮,恰有一位老人经过,拾起这墙皮。墙皮上似有彩绘花纹,老人抬头在那些古老的房子上寻找脱落处,待他找到了,便将墙皮恭恭正正立在这家门口,像是拾到这家掉落的一件贵重的东西。

下面是作者的议论:

我(作者)不禁想,如果这事发生在我们的城市里,谁会这样做?

我(作者)对一位朋友说起这事。当时我的情绪有些激动,我的朋友笑道:你的精神是不是有点奢侈? 我一怔,默然自问,却许久不得答案。

       这是许久以前的一个小故事,大约是1996年的秋天,我随一个农业代表团去访问德国。

        在访问的间隙,我们游览了德国的文化名城海德堡。记得是一天的下午,中午吃完午饭,我们到一家旅游商店购买礼品,礼品店仅有一名售货员,是一位和蔼可亲老者,上身穿的是一件暗绿色的毛衣。当时我记得是先购买了几张明信片,买完之后,老者给我装入一个精致的塑料袋,我就离开了。出了商店之后,我意识到数量可能不够,于是又回头买了两张。这次老者没有给塑料袋,我开口再要一个,这时老者严肃地说,你那已经有一个塑料袋,再给你就是多余的的,设想塑料袋丢掉环境中,一定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我们应该保护我们的环境

          这已是20年前的事了,在环境保护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我们又做了些什么呢? 

这是前两周遇到的一件小事,就发生在北京东城安定门内分司厅胡,当时我是陪儿子到安定门派出所申请护照,由于此次离家并不远,因此我们既没有坐公交,也没有骑自行车,而是采用步行慢走的方式。

           我们办完手续从安定门派出所沿着分司厅胡同向东行走,快走到宁夏大厦时,在路的右侧,看到一位中年老外,长着一头黄发的妇女,正在弯腰修理OFO小黄车,看样子,是小黄车的链条脱落了,这位女士正在熟练地给自行车上链条,手上沾了不少油污,而距离她不远的地方,就停放着另外一辆没有掉链条的OFO小黄车。

         说实话,这一幕给我的触动是很大的,一个外国人,而且是一位中年妇女,在异国他乡,修一辆本不属于自己的自行车,这是怎样一种精神境界?    

          不错,改革开放四十年,我国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成就,国内生产总值跃居全球第二,人们开上了汽车,住上了高楼,人民的物质生活有了跨越式的发展。可是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呢?我们的文明程度呢?

    我们,又该做些什么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