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黄帝内经》的“精气神”学说与养生观
1、《内经·上古天真论》
“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帝日: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邪?将天数然也?岐伯日:…男子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帝日: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岐伯日:此其天寿过度,气脉常通,而肾气有余也,此虽有子,男子不过八八,女子不过七七,而天地之精气皆竭矣。帝日:夫道者,年皆百数,能有子乎?岐伯日:夫道者,能却老而全形,身年虽寿,能生子也。”
“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於阴阳,调於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於真人。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於世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於世,举不观於俗,外不劳形於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有贤人者,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辩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将从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
⑴养生的重要性
懂得养生之道者,皆度百岁,动作不衰,尽终天年;不懂养生之道者,半百而衰。
⑵养生的境界
“形与神俱”是养生的最高境界。“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神安气从精守是防病保健的关键,故能“德全不危”。
⑶藏肾精、养先天---身年虽寿,能生子
年老无子为“天数”,是自然规律;年老有子为“材力”,是“天寿过度,气脉常通,肾气有余,此虽有子,男子不过尽八八、女子不过七七;”“夫道者,年皆百数,能却老而全形,身年虽寿,能生子也。”生殖功能取决于肾中精气的盛衰。通晓养生之道者,贵在保养肾精,不仅能够延缓衰老,还能超出一般规律,故而能生子。
⑷养生的方法
①法于阴阳,和于术数;②食饮有节,起居有常;③不妄作劳,劳逸适度;④恬淡虚无,精神内守。以保其精,以养其真,以御其神,德全不危!
2、《内经·四气调神大论》
“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以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逆之则伤心,秋为氦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灵枢·本神》“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辟邪不至,长生久视。”
⑴顺应四时的养生方法及意义:
①顺应四时气候特点的养生原则:
春三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发(生)
夏三月—天地气交,万物华实-蕃(长)
秋三月—天气以急、地气以明-容平(收)
冬三月—水冰地坼-闭藏(藏)
②顺应四时气候特点的养生方法:
春—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
夏—夜卧早起、无厌于日;
秋—早卧早起、与鸡俱兴;
冬—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去寒就温。
③顺应四时的精神调摄
春—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
夏—若所爱在外;
秋—收敛神气、无外其志;
冬—若有私意、若已有得。
④四季阴阳养生
春夏养阳------养生、养长;
秋冬养阴------养收、养藏。
⑤失常后果
春-伤肝-奉长者少、夏为寒变。
夏-伤心-奉收者少、秋为疟、冬至重病。
秋-伤肺-奉藏者少、冬为泄。
冬-伤肾-奉生者少、春为痿厥。
⑵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
是提出四时养生之重要原则,综合全篇精神,“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在论述春养生气,夏养长气,秋养收气,冬养藏气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生长属阳,收藏属阴,“春夏养阳”即养生养长,“秋冬养阴”即养收养藏。如三伏天开展的天灸疗法,对脾肾阳虚,夏缓冬剧的慢性咳喘,疗效更佳,这种冬病夏治的方法,便是对“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原则认识的临床应用。
四、后世医家的养生理论
宋.陈直的《养老奉亲书》提倡精神保养,推崇食养疗法,重视气功、导引,主张顺应四时。
明.高濂《遵生八笺》中的“四时摄生消息论”则主要是以《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为理论指导,提出了四时调摄的重点及十二月的养生方法。
李东垣的维护后天之本;朱丹溪的保护阴精;张景岳、赵献可的命门阳衰,补肾、培养先天之本学说。
孙思邈的养生思想孙思邈是我国唐代医学家,是一位集中国养生学之大成者,他知识渊博,汇通医、道、儒、佛之说,著有《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医学名著和《摄养枕中方》等养生专著。他经历了三个朝代、十一位皇帝,享年100多岁,寿高德劭。他认为健康长寿要靠养生获得,他自己从一个病儿到百岁寿星就是最好的明证。
他把修身养性、道德修养做为养生的一项重要内容,著《千金要方.大医精诚》;同时主张食养食疗,不贪厚味;讲究顺时摄养,起居有常;采用“膏用小炷”、“常欲小劳”、导引按摩、针灸药饵;在房事保健、优生优育、养老保健方面都提出了独到的理论与方法。
《黄帝内经》“精气神”学说是中医理论的精华,是 “养生”之精髓与境界!
祝愿大家保养“精气神”,健康、快乐、长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