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若不是他,杭州西湖或已泯灭,而他功成名就后却遭罢官

 雲泉 2018-10-05

杭州西湖,历来就是一处胜境,以风光旖旎而著称。大批文人在此驻足,更提升了西湖的知名度。唐朝时,白居易曾出任杭州刺史,因一句“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西湖上便有了“白堤”之名。北宋时,苏轼也曾出任杭州知州,疏浚西湖,取湖泥葑草堆筑而成堤,后人称之为“苏堤”。

唐宋时期,西湖名气极大,不能不说与白居易、苏轼两位文豪级的地方官员在此执政有关。到了南宋,西湖依然名气很大。“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吹得游人醉,只把杭州作汴州”。然而,一向缺钙、难以振作的南宋朝廷还是败亡了,西湖不仅成了历史见证者,还遭到了不公正待遇。

元灭南宋后,人们把南宋的覆灭归罪于西湖,从此官府对西湖废而不治,且任豪门占湖为田。此风一直到明朝中期的弘治年间,当时西湖多半已被杭州地方豪强侵占,已处于泯灭危境。《杭州府修复西湖碑》这样描写当时的西湖,“有力者复相效窃据,高者为田畴,下者为沼荡。六桥至之西鳞次作又遂为世业,而不知其非有。桥东仅以湖名其中,若孤山之坳,长桥之港,亦渐为人所侵”。

西湖沦落至此,有一个人看不下去了,此人名叫杨孟瑛。杨孟瑛,字温甫,四川丰都人,成化丁未(1487年)进士,弘治十五年(1502年)任杭州知府。正德元年(1506年),杨孟瑛靠杭州府往日的公费结余,发动百姓开始整治西湖,疏浚淤塞,清除侵占西湖水面形成的田荡,希望还西湖本来面目。

据杨孟瑛《湖成丐文纪迹启》云:“肇事于丙寅(1506年)二月二日,至六月初,功之成在什九。孟瑛以暑气太盛,农务方殷,暂遣工役。八月后募而用之,九月十日告成。类计之,日一百八十有奇,为工六百七十万有奇,为佣值银二万三千两有奇”。整个工程,拆毁田荡三千四百余亩,西湖复唐宋之旧。

疏浚产生的淤泥、葑草,杨孟瑛在西里湖上筑成一条呈南北走向、与苏堤平行的长堤,后人为纪念杨孟瑛,称此堤为“杨公堤”,也称“杨堤”。

杨孟瑛在杭州任职七年。正德四年(1509年),杨孟瑛从杭州知府(正四品)升迁为顺天府丞(从三品)。不过,好景不长,同年十月又被降为杭州知府,不久被罢官。杨孟瑛治理西湖有功,为何升官后又被降为原职,甚至罢官?

起因大概跟《杭州府修复西湖碑》有关。这篇碑文的作者不是一般人,而是正德初年的内阁大臣谢迁。谢迁是浙江余姚人,难免对西湖看得很重,此次西湖修复成功,杨孟瑛便请谢迁写了这篇碑文,锦上添花。后来,谢迁在与太监刘瑾的政治斗争中失败,杨孟瑛与谢迁有交往,故被当作“谢党”受到牵连。

当然,杨孟瑛被降职、被罢官,还在于他修复西湖,得罪了不少窃据西湖的“有力者”,乃至与之有瓜葛的官员;加之正德四年浙江遭灾,杭州府库空虚,杨孟瑛耗费公款也成了问题。最终,杨孟瑛的名字消失在一切官私文书中。

浚复西湖,利在当代,功在千秋。杨孟瑛虽然含冤退出官场,但“杨公堤”留了下来,更添西湖魅力,成为与白堤、苏堤齐名的“西湖三堤”之一。(刘秉光)

若不是他,杭州西湖或已泯灭,而他功成名就后却遭罢官

若不是他,杭州西湖或已泯灭,而他功成名就后却遭罢官

若不是他,杭州西湖或已泯灭,而他功成名就后却遭罢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