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23

 昵称35641324 2018-10-05
影片简介:
  在大片、大片的麦田的远处,耸立着萨尔特教堂 。在看到它的门楣、雕塑的石人像及排水道上方石雕的怪兽之前,首先是高耸于村庄上的尖塔跃入眼帘。然后,随着摄影机,漫步在下城区,那些环绕着教堂的老房子,以及它们在洗衣妇工作的运河中的倒影,一一地向我们展现出来----

评论:
  Jean Grémillon(1898-1959),生于法国外省,早年学习音乐,20年代还处于默片时代的巴黎,求学于此的导演为谋生在影院里为那些默片做音乐伴奏,由此培养起对电影的热爱。在法国电影界,他被称为“被诅咒的”电影艺术家,因为大家公认他的才华,尤其在电影实验方面,但是他的影片没有一部获得商业上的成功。本片是导演的首部作品,而且,也是近年来才被发掘出来的。本片中,导演在摄影机前使用圆形或三角形的遮挡卡片来突出刻画细部,利用逆光去巧妙地表现教堂圆花窗的图案,或利用淡出、淡入以及模糊处理来转接镜头,充分体现出一位只有22岁的年轻人在电影艺术方面的细致与天分。

2、贫民窟 –流浪者的国度 La Zone
1928  35 mm  无声黑白  25"
 
导演: Georges Lacombe
摄影 : Georges Périnal

影片简介:
  在巴黎城区与郊区有一个狭长的地带,居住着一群特殊的人。他们中的大部分人住在大车棚里,他们是流动小商贩、旧货商或干脆就是流浪汉。他们黎明即起,前往巴黎寻找生路。在城里,他们有目的的穿街走巷,翻遍市区内的垃圾桶。他们拉着他们的大车,来到城市垃圾焚化站,意图从火光熊熊的焚化炉中抢救出几件中意的物件。从城市缴获回来的战利品,他们将细细分类、修复,很快又将出现在跳蚤市场上---

评论:
  Georges Lacombe(1902-1990),20年代法国先锋派电影的代表人物,“通过这部电影,法国先锋派开始向着记录本身和社会批判的方向提高”(乔治·萨杜尔语)。除了忠实于表现下层社会真实本身之外,这部无声纪录片还巧妙地通过其他艺术手段表现出了声音:一个男人用手中的管风琴让街上的行人翩翩起舞,一个妇女专注地停在一架转动的留声机前。在影片的结尾,导演又用一对贫穷的夫妇的白日梦这样一个虚构的情节,凸现了现实与梦想的巨大反差,同时也显示了其先锋派电影的本色。
 
 
3、电影后台 PARIS-CINéMA / Les coulisses du cinéma
1928  35 mm  无声黑白  31"
 
导演 : Pierre Chenal
摄影 : Charles Lemaire
技术指导: Jean Mitry
制片公司 : Beck

影片简介:
  一幅20年代巴黎电影工业的全景图:从摄影、特效制作到胶片制作和剪辑,从动画片是如何一幅幅动起来构成影片,到片场导演是如何指导演员表演,从没功在电影棚搭建布景,到巴黎里昂火车站自然取景,每一个环节都得到了展示----
评论:
  Pierre Chenal(1904-1990),生于布鲁塞尔,早年学习工程类专业,在其高中同学、后来的法国著名电影史学家Jean Mitry的影响下迷恋上电影。从30年代起开始拍摄长片,其中许多取得相当的成功,使他在30、40年代成为与马赛尔·卡尔内、让·雷诺阿同样级别的大牌导演。本片是Pierre Chenal的第一部影片,在他的高中同学Jean Mitry协助下共同完成。由于本片对20年代巴黎兴盛的电影工业给予了全景式的扫描,因此是本片具有了极高的史料价值。
 
4、关于尼斯 A propos de Nice
1930  35 mm  无声黑白  23"
导演 : Jean Vigo(让·维果)
摄影: Boris Kaufman
剪辑 : Jean Vigo

影片简介:
  一年一度的尼斯狂欢节上,有钱且有闲阶层的人们在海滨或著名的英格兰散步场享受着阳光,而与此同时,老城的贫民区里,被剥削阶层的人们成群结队却一无所有---

评论:
  Jean Vigo(1905-1934),法国电影史上兰波式的惊世天才,出生于巴黎的下层街区,其先祖为安道尔公国贵族,其父为当时法国知名的无政府主义者。他一生只拍过四部影片, 27岁时拍摄的第二部影片《操行零分》甫问世便震惊法国乃至世界影坛,但这部描写法国中学生叛逆行为的影片直到二战后才被法国政府解禁。29岁时,因败血症不治而太早离开人世。本片为其处女作,由苏联“电影眼睛派”代表人物维尔托夫的兄弟掌镜,一方面在狂欢节现场抓拍了许多活生生的现场画面,把镜头对准那个把金钱、色情与愚蠢当崇高的那个浮华世界,另一方面导演有创造性地加入几个虚构的场景,如在赤脚上打鞋油,如一个在躺椅上晒太阳的贵妇人突然之间变成裸体。在本片中,既可以看到诗意现实主义的影子,也可以发现超现实主义的痕迹,因此Jean Vigo可以说是让·雷诺阿与路易·布努埃尔的先驱者和导师。


5、诺让-星期天的乐园 Nogent, Eldorado du dimanche
1930  35 mm  有声黑白  20"
 
导演 : Marcel Carné(马赛尔·卡尔内)
助理 : Michel Sanvoisin
音乐::Bernard Gérard

影片简介:
  每到星期天,成群结队的普通巴黎市民便如约来到位于马恩河边的诺让。他们在这里散步、垂钓,或泛舟于马恩河。午餐时分,河滨那些可以跳舞的咖啡馆挤满了伴着手风琴悠扬的旋律翩翩起舞的人们。随着夜晚的降临,人们又搭乘火车回到巴黎----

评论:
  Marcel Carné(1909-1996),生于巴黎,曾任新闻记者,担任过诗意现实主义电影大师Jacques Feyder 与René Claire助手,后来成为法国诗意现实主义电影最有代表性的导演之一。其执导的《雾码头》、《天堂儿女》是法国诗意现实主义最成功也最具代表性作品,其中后者曾被法国电影艺术与技术学院评为1929年以来法国十大杰出影片的第一部。本片是Marcel Carné从事电影事业的开山之作,从偏重对那些小人物普通生活的描述,以及对他们吃苦耐劳性格的刻画中,其实已经可以看出某些延续在导演以后作品中、一以贯之的东西。
 
6、巴黎小商贩 LES PETITS METIERS DE PARIS
1933  35 mm  有声黑白  18"
 
导演 : Pierre Chenal
主持 : Pierre Mac Orlan
音乐 : P. Beured
制片 : P. Pellegrin

影片简介:
  从黎明到黄昏,每天都有各种职业的小商贩在巴黎的街头讨生活,这是30年代初巴黎街头始空见惯的景象。每天都是这样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的,圣路易岛上的剔须匠还兼着给猫狗清扫毛发的工作,“师傅们”修着脚,磨刀匠、给软一天稻草的工匠也在重复着他们自己的营生。在奥特伊赛马场,有人专门给阔佬们给车门,有人在兜售马讯,有人则在卖便于记录马牌号的白纸和铅笔。许多公共场所,杂耍艺人已经舞开了场子----

评论:
  Pierre Chenal(1904-1990),生于布鲁塞尔,早年学习工程类专业,在其高中同学、后来的法国著名电影史学家Jean Mitry的影响下迷恋上电影。从30年代起开始拍摄长片,其中许多取得相当的成功,使他在30、40年代成为与马赛尔·卡尔内、让·雷诺阿同样级别的大牌导演。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经济危机席卷全球,法国也不例外,为了生存,许多小手艺人空前活跃起来,本片纪录的正是此一时期的社会真实状况。影片中充满了小故事、小噱头,但这并不足以抵消其见证历史的严肃性。
 
 
7、生活属于我们 La vie est à nous
1936  35 mm  有声黑白  66"

导演 : Jean Renoir(让·雷诺阿)
编剧 : Jean Renoir, Jean-Paul Le Chanois,
Paul Vaillant-Couturier, Pierre Unik, André Zwobada
剪辑 : Marguerite Renoir
演: Jean Daste, Jacques Brunius, Max Dalban, Fabien Loris,
 Madeleine Sologne, Charles Blavette, Marcel Duhamel, Jacques Becker
制片 : 法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影片简介:
  30年代中后期的欧洲,社会矛盾日趋恶化、法西斯主义甚嚣尘上的气氛下,法共机关报《人道报》的主编Marcel Cachin阅读了三封来信,跟随这三封信依次展开了三个片断:工厂里,工人们反对现行的工作时间长度,并要求恢复被不公平辞退的工人的工作;在农村,为了挽救一户破产的农民,农民们聚集起来阻止土地拍卖会的举行;城市里,一对年轻夫妇的生活状况极为悲惨,最终,年轻人找到了党组织,并因此受到鼓舞。影片最后,所有的演职人员汇集在一起,在嘹亮的《国际歌》声中迈步向前---

评论:
  Jean Renoir(1894-1979),生于巴黎,法国印象派绘画大师Auguste Renoir之子,早年从军,30岁时开始从事电影事业,其执导的《大幻灭》、《游戏规则》使其成为30、40年代法国诗意现实主义电影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本片是法国共产党为1936年的竞选活动,而延请Jean Renoir执导拍摄的一部纪录片。尽管后来Jean Renoir后来谦逊地说这部影片应主要归功于那些年轻的助手与技术人员,但Fran?ois Truffaut(弗朗索瓦·特吕弗)还是说“从摄影机的摇动中,可以很轻易地发现他一贯的风格”。按照法国著名电影史学家乔治·萨杜尔的界定,本片是战斗性纪录片的开山之作。


8、 六月六日拂晓 Le six juin à l'aube
1945  35 mm  有声黑白  39"
导演 : Jean Grémillon
编剧 : Jean Grémillon
摄影: Louis Page, Alain Douarinou, A. Bac, M. Pecqueux
剪辑 : L. Hautecoeur
解说词 : Jean Grémillon
音响 : M. Vareille
音乐: Jean Grémillon
制片 : P. Lévy
制片公司 : Coopérative Générale du Cinéma

影片简介:
  1944年6月6日,盟军登陆后的诺曼底到底是怎样一副惨状呢?一位小学老师在课堂上讲起于1346年英格兰的爱德华三世的登陆作了对比:一边是一张张历史卡片,而紧接其后的就是美军摄影队在登陆之后拍摄的电影片段,被截成几段的雕像,被撕成碎片的树木,所到之处一片狼藉----

评论:
  Jean Grémillon(1898-1959),生于法国外省,早年学习音乐,20年代还处于默片时代的巴黎,求学于此的导演为谋生在影院里为那些默片做音乐伴奏,由此培养起对电影的热爱。在法国电影界,他被称为“被诅咒的”电影艺术家,因为大家公认他的才华,尤其在电影实验方面,但是他的影片没有一部获得商业上的成功。巴黎刚解放,导演便与本片的摄影师来到诺曼底,其初衷就是为了“看一看这个曾经是法国外省最富裕的地区,在战后到底是一副什么模样”,由此拍摄了本片。学音乐出身的导演认为电影中音乐与画面同等地重要,因此,本片中,导演也亲自为自己的影片谱写了音乐。
 
9、奥贝维利耶 Aubervilliers
194535 mm有声黑白24”

导演 : Eli Lotar
摄影 : Eli Lotar
剪辑 : Roger Dwyre
解说词 : Jacques Prévert
音乐: Joseph Kosma
表演 : Germaine Montéro, Fabien Loris
制片公司 : Cinéfrance

影片简介:
  位于巴黎市北郊、圣德尼运河边上的奥贝维利耶,没有收入来源的居民们居住在肮脏不堪的陋室里。由于缺乏洁净的水,他们只好带着瓶瓶罐罐去公用水龙头旁取水。孩子们也只有去运河那污浊不堪的水中去洗浴。圣戈班的化工厂里,工人们在有损他们健康的环境中辛苦地工作着。贫民窟的居民们在居所附近开垦出一片菜地,然后再把他们的劳动成果拿往集市上出卖。尽管市长早都许诺过了,可孩子们依然未见到属于他们的花园出现---

评论:
  Eli Lotar(1905-1969),法国著名纪录片摄影师,曾与Joris Ivens(尤里斯·伊文思) 、Luis Bunuel(路易·布努埃尔)合作,其中后者的《无粮的土地》即由其掌镜。本片法国著名的诗人、剧作家Jacques Prévert(雅克·普列维)撰写解说词与歌词。本片中,Eli Lotar既担任导演,又充当摄影师,采取了多种形式去呈现现实,如片中的很多运动短镜头。本片比Chris Marker(克里斯·马尔凯)的《北京的星期天》早十年宣告了社会电影的诞生。
 
10、法尔比克或四季 Farrebique ou les quatre saisons
1946  35 mm  有声黑白  92"

导演、编剧 : Georges Rouquier
构思 : C. Blanchard
摄影: André A. Dantan
剪辑: Madeleine Gug
音响 : René Lécuyer
音乐 : Henri Sauguet
制片 : Jacquelines Jacoupy, Jacques Girard
制片公司 : L’écran Fran?ais et Les Films étienne Lallier
荣誉 : 荣获1946 年嘎纳电影节评委会大奖和法国电影大奖

影片简介:
  在法国南部普罗旺斯地区一个叫做Coutrens的小村子里,法尔比克家正筹划着如何过冬。他们在讨论下一季是否要修缮、扩建他们已有些年头的祖屋,但老父亲仍然固执己见,坚持不要破坏老屋的完整性,而应该继续分享它。从这个简单而又有些戏剧性的家庭争论开始,通过导演的摄影镜头,在四季的流转与更迭中,给了我们一个普通法国农家日常生活的素描。

评论:
  Georges Rouquier(1909-1989),出生于影片所描绘的法国南部地区,做过印刷厂的排字工,做过演员(Costa-Cavras的著名政治影片《Z-大风暴》中总检察官一角即由其饰演)。在这部向故乡致敬的影片里,Rouquier是以使用非职业演员来模拟、重现南法农村生活的方式来拍摄的,可以说是首开60、70年代“直接电影”的先声。因此本片呈现给观众的真实与其说是严格纪录片的真实,倒不如说是更内在化、更诗意的真实。1983年,也就是本片摄制后的38 年后,Rouquier重游故地、重访故人,拍摄《38年后》,并获得了当年威尼斯电影节评委会大奖。

11、海 藻 Goémons
1948  35 mm  有声黑白   23"

导演 : Yannick Bellon
摄影 : André Duma?tre
剪辑: Myriam
解说 : Michel Vitold
音乐 : Guy Bernard
制片 : Claude Hauser
制片公司 : Centre National de Documentation
 Pédagogique, étienne Lallier
荣誉: 荣获1948年威尼斯双年展最佳纪录片国际大奖

影片简介:
  在Finistère海域附近的贝尼德岛上,只有一对以拾海藻为生的夫妇,和他们5、6个雇员孤独地生活在这里。他们每日的生活,就是拣拾海藻,然后再卖给那些偶尔从大陆来的商人。冬天,他们从惊天骇浪中抢夺回来的黑色海藻,其实值不了几个钱,只有夏季夏季才会出现的红色海藻,才会稍稍给他们些安慰----

评论:
  Yannick Bellon(1924- ),法国为数不多的女性电影艺术家之一,生于法国西南部与西班牙交界的小城Biarritz,母亲是法国知名的超现实主义摄影家,叔叔是位演员,与让雷诺阿多次合作。后来进入法国高等电影学院,成为首届学生,一年后中断学业。在拍摄长片之前,拍摄多部短片,60年代中期后,也为电视机构拍摄节目。其主要作品有《 Quelqu’un part, Quelqu’un》(1972) , 《 L’amour violé》(1978), 《 La triche》(1984)等,她的影片主要是以女性的视角,通过表现人与人关系,来讲述宽容与忍让的道理。本片是24岁时的作者第一部电影作品,可谓是一鸣惊人,被评论家称之为法国版的《无粮的土地》。

12、禽兽之血 Le sang des bêtes
1948  35 mm  有声黑白  20"

导演 : Georges Franju(乔治·弗朗叙)
剧本: Georges Franju
摄影 : Marcel Fradetal
解说词 : Jean Painlevé
解说 : Georges Hubert, Nicole Ladmiral
音响 : Raymond Verchère
音乐 : Joseph Kosma
制片: Forces et Voix de France, Paul Legros

影片简介:
  巴黎城周边的空地上,及穷孩子的花园里,旧货商兜售着他们的商品,孩子们在追逐打闹,情人们背对着呼啸而过的汽车、火车,浑然不觉地亲热着。巴黎几个大型的屠宰场也在这里落脚,每天为数不少的马匹、牛和羊,被运来接受屠宰。尽管这些动物们像被挟持的人质一样咩咩地叫着,一切都无济于事,屠夫们吹着口哨、唱着小曲扬起了他们锋利的屠刀---

评论:
  Georges Franju(1912-1987),极具艺术个性的法国著名电影艺术家,久负盛名的法国电影资料馆创始人之一,法国著名电影史学家乔治·萨杜尔称其具有“讽刺诗人的特别天赋”。本片非常突出地展现了导演的艺术个性,为了得到理想的拍摄效果,Georges Franju和他的伙伴选择了11月份,拍到了寒冷空气中、刚刚被屠宰掉的动物身上散发出来的那种氤氲雾气,使本片在极其真实的场景中有了种梦呓,甚至梦魇的感觉。同时,导演选用了两种截然不同解说,一是负责外部场景的年轻女声,另一是负责屠宰车间部分的冰冷男声,两者的反差进一步强化了影片的荒诞与奇幻。因此,乔治·萨杜尔将其界定为一部“诗电影”。在导演50、60年代拍摄的一些故事片中,如《没有面孔的眼睛》(1959)等,继续延续了其奇幻、狂想的风格。
  
13、电影的诞生 NAISSANCE DU CINéMA
194835 mm有声黑白38”
 
导演: Roger Leenhardt
摄影 : Pierre Levent
动画 : Gabriel Alignet
画图 : Daniel Sarrade
置景 : Maurice Colasson
音乐 : Guy-Bernard Delapierre
制片 : Les films du Compas, Roger Leenhardt

影片简介:
  影片沿着电影诞生的足迹,从它的先祖-幻灯片直到卢米埃尔的第一次公开放映,将大量的细节集中在使电影成为可能的各种放映机械及其发明者身上,将电影从一种可能性直至最后成为一种必然这一进程,用电影的方式给予细细解读----

评论:
  Roger Leenhardt,法国著名作家、电影评论家和导演,1985年去世,以拍摄关于文学与艺术的短片著称,如人物素描片《Daguerre》(1958),《Monsieur de Voltaire》(1964),关于巴黎的影片《Lettres de Paris 》(1946),《Métro 》(1950)等。本片是根据乔治·萨杜尔的著述与研究,对电影的产生过程给予溯源式的表现。片中使用了许多动画的方式,以及画图,来详细解说那些充满着之会和灵感的发明,并最后向卢米埃尔兄弟致敬,因为他们不但发明了一个接近于完美的机器,发现了一种绝妙的娱乐方式,更重要的是他们找到了一种大众化的娱乐。

14、梵高 Van Gogh
194835 mm有声黑白17”
 
导演 : Alain Resnais (阿仑·雷乃)
编剧 : Gaston Diehl et Robert Hessens
音乐 : Jacques Besse
制片公司 : Panthéon

影片简介:
  法国南部普罗旺斯的农舍,大片大片的麦田,凡高的朋友和邻居等这些形象,依次出现在银幕上,但他们并不是摄影机从实际场景中猎取的,而是从画布上,更确切地说,他们就是梵高作品中的形象。正是这些零碎的形象,在摄影机的关照下,变得活跃、连缀起来,共同拼凑成一个复杂但有血有肉的梵高---

评论:
  Alain Resnais (1922- ),1922年生于法国瓦纳城, 1943年进入法国高等电影学院,学习电影剪辑,他是50、60年代法国电影最重要的革新人物,法国战后记录片学派“三十人小组”的核心成员,以及法国“左岸派”电影的主要代表人物。在1959年其执导的故事片《广岛之恋》一鸣惊人之前,Alain Resnais的电影创作活动主要在短片与纪录片方面,作为战后法国最主要的纪录片学派“三十人小组”的核心人物,40、50年代,他拍摄了一系列以画家为题材的美术纪录片,如《高更》、《格尔尼卡》等,本片正是此系列作品中的一部。本片的拍摄手法,正如导演本人所说就是“仅仅通过其作品,来展示这位现代最伟大的画家的生命传奇与精神历险”,尝试发现“绘画中的形象、事物能否在电影叙事中取代真实事物的角色,以及观众能否接受,从而顺利地进入到画家的内在世界”。由此可见,从本片起,Alain Resnais就开始了他在电影叙事方面一直乐此不疲的探索。

15、* 保罗·高更 Paul Gauguin
1950  16mm  有声黑白  13"

导演:Alain Resnais
影片简介:
  一位待遇优厚的银行职员,同时又已经是一个家庭年轻的爸爸,然而就是这样一人,某一天突然全不要了,他说他要将精力与时间全部奉献给艺术,去画画。很多年过去,他成功了,成为世界闻名的画家,他就是高更----

评论:
  Alain Resnais (1922- ),1922年生于法国瓦纳城, 1943年进入法国高等电影学院,学习电影剪辑,他是50、60年代法国电影最重要的革新人物,法国战后记录片学派“三十人小组”的核心成员,以及法国“左岸派”电影的主要代表人物。在1959年其执导的故事片《广岛之恋》一鸣惊人之前,Alain Resnais的电影创作活动主要在短片与纪录片方面,作为战后法国最主要的纪录片学派“三十人小组”的核心人物,40、50年代,他拍摄了一系列以画家为题材的美术纪录片,如《格尔尼卡》、《梵高》等,本片正是此系列作品中的一部。本片在大量拍摄高更的作品的同时,还大量引用高更得书信、文字,由此复原、塑造成一个立体、完整的高更。
 
16、 格尔尼卡 Guernica
1950  16mm  有声黑白  12"

导演:Alain Resnais,Robert Hessens

影片简介:
  1937年4月26日正午,正是西班牙北部小镇格尔尼卡逢集的日子,街上人们熙来攘往,然而谁也未有想到大批的德国军机正蜂拥而来。三个半小时的轰炸,这个传统小城顿时一片瓦砾,2000平民葬生火海。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格尔尼卡大屠杀”----

评论:
  Alain Resnais (1922- ),1922年生于法国瓦纳城, 1943年进入法国高等电影学院,学习电影剪辑,他是50、60年代法国电影最重要的革新人物,法国战后记录片学派“三十人小组”的核心成员,以及法国“左岸派”电影的主要代表人物。在1959年其执导的故事片《广岛之恋》一鸣惊人之前,Alain Resnais的电影创作活动主要在短片与纪录片方面,作为战后法国最主要的纪录片学派“三十人小组”的核心人物,40、50年代,他拍摄了一系列以画家为题材的美术纪录片,如《高更》、《梵高》等,本片正是此系列作品中的一部。本片使用大批照片做辅佐,作为对一历史事件的客观陈述和回顾,然后重点通过毕加索几幅围绕着格尔尼卡的作品,尤其是那幅也成为世界反战名画的《格尔尼卡》,来对这场针对手无寸铁的平民的屠杀进行控诉。片中引用了著名诗人保罗·艾吕雅大段文字,更增添了本片的力度。
 
17、荣军院 H?tel des Invalides
1951  35 mm  有声黑白  28"

导演: Georges Franju
编剧: Georges Franju
摄影: Marcel Fradetal
剪辑 : Roland Coste
解说 : Michel Simon
音响: Pierre Vuillemin
音乐 : Maurice Jarre
制片公司 : Forces et Voix de France,
Paul Legros (ayant-droits actuel : Atlantic Film)

影片简介:
  拿破仑长眠于此的巴黎荣军院如今已是法兰西军事博物馆,每天都有很多游人前来参观。它巍峨的建筑,陈列的各个历史时期的军事装备、器械,一一在镜头前展现。一对前来参观的恋人被各式各样的大炮给镇住了,此时一个画外音想起:“从它们外观而言,这些军事器械似乎能够让参观者们感到某些愉悦,但是假如想一想此刻仍像毒蘑菇一样飞速膨胀的军事工业,你就不会觉得有什么好笑得了”。随后影片出现了原子弹爆炸的画面,随后镜头停在一份说明上:一次世界大战,法国共有138万5千士兵死亡、失踪和受伤,也即是每27个国民中就有一位受害者。

评论:
  Georges Franju(1912-1987),极具艺术个性的法国著名电影艺术家,被法国著名电影史学家乔治·萨杜尔称为“讽刺诗人的特别天赋”,曾在保险公司干过,做过面条加工厂的装订工,也给剧院作过道具工,直到后来碰到Henri Langlois,受其影响转入电影事业,二人一同成为久负盛名的法国电影资料馆创始人之一。本片为法国国防部定制的影片,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本片被拍成为一部十足的反战片,片中甚至大段引用博物馆的解说文字,成为“反面教材”,以至于本片拍竣后被禁映几个月。为僚凸现战争本身的荒谬性和残酷,导演在技法上采用了极尽朴素与简单的风格。

18、伟大的梅里爱 LE GRAND MéLIèS
1952  35 mm  有声黑白  25"

导演 : Georges Franju
摄影: Jacques Mercanton
解说词 : Georges Franju
解说 : Marie Georges Méliès, M. Lallemant
音乐 : Georges van Parys
置景 : Henri Schmitt
表演 : André Méliès, Marie Georges Méliès
制片: Téléfilms (Armor Film), Fred Orain

影片简介:
  电影史上,还有一个法国人被称为电影故事片之父,他与卢米埃尔兄弟不同,使他发现了电影技术具有表现魔幻效果的可能性。而且,通过他的亲身实践,为电影艺术大开了想象力的大门。此人就是梅里爱----

评论:
  Georges Franju(1912-1987),极具艺术个性的法国著名电影艺术家,被法国著名电影史学家乔治·萨杜尔称为“讽刺诗人的特别天赋”,曾在保险公司干过,做过面条加工厂的装订工,也给剧院作过道具工,直到后来碰到Henri Langlois,受其影响转入电影事业,二人一同成为久负盛名的法国电影资料馆创始人之一。本片大量选用了梅里爱作品片断,来解释梅里爱的电影魔术和特技到底是如何诞生的,并创造性地邀请梅里爱的儿子在片中来表演自己的父亲,以此来讲述一个伟大的创造者最后是如何被那些竞争对手给挤垮的。影片最后,通过梅里爱夫人前往丈夫生前落魄时开的店铺卖花,献给长眠在贝尔·拉雪兹公墓的丈夫,以此来向这位电影史上伟大的革新者致敬。

19、战争的灾难Les désastres de la guerre
1952  35 mm  有声黑白  25"
 
导演: Pierre Kast
制片 : Anatole Dauman, Philippe Lifchitz
制片公司 : Argos Films

影片简介:
  从一片宁静、安逸的乡村景色开始,一种宗教裁判所所带来的不安气氛渐始浮现、升温。不宽容导致暴力,然后是战争,饥饿与悲剧正在四处蔓延。仅仅以战争的名义,人世间最残暴的暴行被施行、被正名。终了,在这些抛落荒野的尸首前,留下的仅仅是痛苦与悲伤----

评论:
  Pierre Kast(1920-1982),生于巴黎,早期为久负盛名的电影杂志《电影手册》、《正片》撰写影评,1946-1948年间为法国电影资料馆工作,其作品以短片为主,并担任过Jean Renoir, Jean Grémillon的助手。按照影评家Jean Tulard的说法“Kast没有运气,他与特吕弗同日去世,而之前它的成就一直为他的这位好友所遮盖”。本片与Alain Resnais 的《Van Gogh》 (1948)相似,它是取材于西班牙伟大画家戈雅的铜版画系列,并由此展开,Jean Grémillon为影片撰写解说并谱写音乐。片中用细腻的描写,犹如深入到画作的背后拍摄一般,将着力点聚集于影片的反战主题。

20、雕像也会死去 Les statues meurent aussi

导演 : Alain Resnais(阿仑·雷乃)et Chris Marker(克里斯·马尔凯)
摄影 : Ghislain Cloquet
音乐: Guy Bernard
制片公司 : Présence Africaine

影片简介:
  本片的主角是来自黑非洲的人物雕像、面具,及其他非洲艺术品,但它们的演出场地并非它们的故乡,而是白人的欧洲,艺术品市场和艺术品拍卖会会场是它们频频出没和滞留的中转地。本来被非洲部族用来抵抗死亡的这些面具与雕像,如今却呆在博物馆的橱窗里,静静地死去。此时,一个画外音告诉我们“当人死去的时候,他进入了历史;当这些雕像死去的时候,它们进入艺术;这种关于死亡的学问,我们最后称之为文化”.

评论:
  Alain Resnais (1922- ),1922年生于法国瓦纳城, 1943年进入法国高等电影学院,学习电影剪辑,他是50、60年代法国电影最重要的革新人物,法国战后记录片学派“三十人小组”的核心成员,以及法国“左岸派”电影的主要代表人物。

  Chris Marker(1921- ),生于巴黎近郊、塞纳河畔的耐伊市,其真名为Christian Fran?ois Bouche-Villeneuve,法国著名电影艺术家、作家和诗人,其主要作品有《北京的星期天》(1955),《堤》(1963),《美丽的五月》(1963),以及与Alain Resnais、William Klein、Joris Ivens、Agnès Varda、Claude Lelouch、Jean-Luc Godard联合执导的纪录片《远离越南》(1967),其很多作品成为年轻一代电影艺术家艺术灵感的来源。

  本片尖锐批评了西方殖民主义对非洲传统艺术的戕害,以及那些所谓热爱非洲艺术的上等阶层 的贪婪与伪善,因此本片自拍竣之日即被法国政府禁映,直到1963年,被禁整整十年。本片由Chris Marker撰写解说,由Alain Resnais操刀剪辑,充分发挥二人各自强项,可谓是强强合
                                       
21、毕加索的奥秘 Le Mystère Picasso
1956  35 mm  有声黑白/彩色  80"
 
导演 : Henri-Georges Clouzot(H·G·克鲁佐)
摄影: Henri-Georges Clouzot, Claude Renoir
剪辑 : Henri-Georges Clouzot
音响: Henri Colpi
音乐: Georges Auric
制片公司 : Filmsonor
荣誉:第九届戛纳电影节评审团特别大奖

影片简介:
  1956年的夏天,在位于法国南部海滨城市尼斯的画室里,面对着夏季的酷热以及聚光灯带来的强烈辐射,毕加索在挥笔作画:生动的线条在纸页上迅速地游走、变形,一朵花变成一条鱼,很快又变成美丽的美人鱼,然后一只公鸡,最后变成牧神。很快,画家厌烦了在纸上涂画,工作的重心又转到画布上。在画布前,画家时而停下,时而又继续,不断地变形将我们带到一个无可名状的境地。这时,导演克鲁佐说 :“时间不多了”,画家平静地回答:“好啦”,然后停了下来---

评论:
  Henri-Georges Clouzot(1907-1977),二战后法国最重要的电影导演之一,电影编剧出身,擅长拍摄黑色、悬疑的剧情片,其知名作品有《恐惧的代价》(1953),《群魔》(1955)等,据说希区柯克眼中的竞争对手只有一个,就是克鲁佐。本片应该属于当时意大利、法国比较盛行的美术纪录片范畴。对于本片,导演放弃了惯常的那种传记式或说教式的拍摄模式。假如说本片也存在着很多的悬念,那倒不是那种故事片中常见的戏剧性处理,而是艺术家的动作本身,即那千变万化的创作过程给观众带来了扣人心旋的感觉。从这部影片,巴赞先生看到了电影艺术自身的特质,即只有电影能够在瞬间截获并反映时间流。由于本片细微地纪录了毕加索创作20余幅绘画作品的详细过程,因此观看本片成为近距离接触这位大师最有效的途径了。十分诡异的是,本片拍竣后,毕加索将拍片过程中所画的20余幅画悉数毁弃,因而使这部影片显得更加珍贵。

22、夜与雾 Nuit et brouillard
1956  35 mm  有声黑白/彩色  30"
导演: Alain Resnais(阿仑·雷乃)
助理 : André Heinrich, Chris Marker, Jean-Charles Lauthe
摄影 : Ghislain Cloquet, Sacha Vierny
剪辑 : Henri Colpi, Jasmine Chasney
解说词: Jean Cayrol
音乐 : Hanns Eisler
制片 : édouard Muszka
制片公司: Como-Films, S. Halfon, Argos Films,
Anatole Dauman, Philippe Lifchitz et Cocinor
荣誉: 荣获1956 年Jean Vigo奖

影片简介:
  在那些纳粹集中营被发现和被解放12年后的一个晴朗夏日,跟随着摄影镜头,我们又走进了此时已荒无人迹的奥斯维茨。这是一个绿草青青、有色彩的奥斯维茨,但丝毫掩映不住那深埋在心间的痛苦回忆。于是,我们重又进入到那个令人发指和颤栗的黑白世界,从纳粹的上台到大批无辜的人被流放,从集中营的出现到施行屠杀的焚化炉,从欧洲解放到纽伦堡审判,一幕、一幕又浮现出来---

评论:
  Alain Resnais (1922- ),1922年生于法国瓦纳城, 1943年进入法国高等电影学院,学习电影剪辑,他是50、60年代法国电影最重要的革新人物,法国战后记录片学派“三十人小组”的核心成员,以及法国“左岸派”电影的主要代表人物。记忆与遗忘是阿伦雷奈电影中恒久的母题,本片正是这一母题的起始点。但不同于其后来作品《广岛之恋》,也不同于《去年在马利昂巴德》,本片是以非常严肃的态度去讲述历史的记忆、群体的记忆。影片中,导演交叉运用彩色片断与黑白片断,形成强烈对比与反差,并用白天来象征现在时空,夜晚来象征过去,来讲述记忆与遗忘。影片尖锐提出了面对历史,个人责任感的问题,并严肃地告诉我们:假如我们不能永久地将此铭记于心,历史还会重演。本片由本身亲历过纳粹集中营暴行的著名法国诗人、小说家Jean Cayrol撰写解说,更增添了本片的震撼力。
 
23、卢瓦河谷的木鞋匠 Le Sabotier du Val de Loire
1956  35 mm  有声黑白  24"
导演: Jacques Demy(雅克·德米)
助理 : Georges Rouquier
摄影: H.G. Lendi
剪辑: Anne-Marie Cotret
音响: Francis Remoue, Jean-Claude Marchetti
音乐: Elsa Barraine
监制 : Georges Rouquier
制片公司 : Société Nouvelle Pathé-Cinéma
 et Films Georges Rouquier

影片简介:
  木鞋匠和他妻子,以及他们领养的儿子克劳德,住在法国西部南特附近、毗邻卢瓦尔河的一个村庄里。克劳德在镇上的裁缝家工作,而他的工作就是继续用老手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制作木鞋。每天的日子都是在不停地重复同样的工序和同样的工作内容中,而不知不觉地流逝着。但是,对他来说,有时也会有些重大事情发生,比如老朋友儒贝尔去世了,比如要给妻子买一量崭新的独轮车。周末,去镇上作完弥撒后,老两口便一起来到卢瓦河边垂钓。克劳德因为要与一位年轻的姑娘约会,也就没来---

评论:
  Jacques Demy(1931-1990),生于法国西部的卢瓦尔省,与妻子Agnès Varda(阿涅斯·瓦伊达)同为法国新浪潮电影的中坚人物,在独立拍片之前,一直作为法国著名导演Georges Rouquier(本片的监制与制片)的助手,其影片有些浪漫,甚至有些传奇色彩的风格,以及喜欢使用音乐剧的形式,使其成为新浪潮电影诸多导演中最受大众喜爱和欢迎的一个,其代表性作品《瑟堡的雨伞》(1964)、《驴皮公主》《1970》已成为法国电影中的经典。本片在使用和调度片中的非职业演员方面,深得Georges Rouquier《法尔比克或四季》(1946)的真传,同时其对木鞋匠一周生活的详细描摹和记录,因此在形式上又与 Yannick Bellon的影片《海藻》 (1948) 相似,但影片的态度却一直是微笑着面对生活的,“痛苦之后,欢乐之后,一天之后又是一天”,生活就是这样生生不息---

24、建筑幸福的人 Le Corbusier, l’architecte du bonheur
1957  16mm  有声黑白  20"

导演:Pierre Kast
影片简介:
  Le Corbusier(1887-1965),法国著名的建筑师。镜头感随着Le Corbusier的日常工作,让我们看到一张张草图、设计和数据是如何最后变成一栋栋赏心悦目的建筑物的。同时,建筑师对他构想、规划中的巴黎的深入思考,可能使我们想得更多----

评论:
  Pierre Kast(1920-1982),生于巴黎,早期为久负盛名的电影杂志《电影手册》、《正片》撰写影评,1946-1948年间为法国电影资料馆工作,其作品以短片为主,并担任过Jean Renoir, Jean Grémillon的助手。按照影评家Jean Tulard的说法“Kast没有运气,他与特吕弗同日去世,而之前它的成就一直为他的这位好友所遮盖”。本片通过访谈,以及Le Corbusier大量的建筑设计图纸作为元素,介绍了一位知名的建筑设计师,另外,通过建筑师对其思想的陈述,也侧面表现了建筑设计工作的重要性和神圣性。

25、 走近蓝色海岸 Du c?té de la c?te
1958  35mm  有声黑白  32"
导演:Agnès Varda(阿涅斯·瓦伊达)

影片简介:
  天党在那里?有人说那就是法国南部的蓝色海岸,那里总是有美丽的阳光、细软的沙滩和成群结队的旅行者,甚至英国的女王、毕加索都忍受不住这里的诱惑。在裸体主义者独占的岛屿上,马儿在沙滩上慢悠悠地踱着步子,游人赤裸地躺在海滩晒着太阳。这一切、一切,似乎告诉我们这里离天堂很近。然而,影片却告诉我们,这一切都是错觉,这里不属于当地人,而这些不远万里赶来的游人也都是冒牌的亚当和夏娃,因为这个天堂是上着锁的---- 

评论:
  Agnès Varda(1928- ),生于比利时布鲁塞尔,父亲希腊人,母亲法国人,后移居巴黎。从事电影事业之前,作为摄影师。1954年,没有受过任何电影教育的Agnès Varda却拍摄了一部长片《短岬村》,一举震撼法国影坛。从此,Agnès Varda迈入电影领域,她与丈夫Jacques Demy是战后法国影坛的传奇,共同成为法国电影“新浪潮”的代表人物,而自己更被尊称为法国“新浪潮”电影的“祖母”,因为时至今日,其创作力与大胆的创作精神始终不减,不断创作出富有震撼力的作品,如2000年拍摄的纪录片《拾荒者》等。本片以一个左翼知识分子的视角,详细描摹了法国土地上这块特殊的“飞地”,让人想起法国电影界的“兰波”让·维果的《关于尼斯》,两片确实有许多异曲同工之妙,只不过本片显得含蓄一些,而《关于尼斯》则比较凌厉。

26、安德烈·马松和四种元素 André Masson et les quatre éléments
1958  16mm  有声黑白  24"
导演:Jean Grémillon
影片简介:
  André Masson ( 1896-1987),法国超现实主义画派的著名画家,影片近距离地用胶片呈现出这位个性独特画家的工作、经历和所思所想----

评论:
  Jean Grémillon(1898-1959),生于法国外省,早年学习音乐,20年代还处于默片时代的巴黎,求学于此的导演为谋生在影院里为那些默片做音乐伴奏,由此培养起对电影的热爱。在法国电影界,他被称为“被诅咒的”电影艺术家,因为大家公认他的才华,尤其在电影实验方面,但是他的影片没有一部获得商业上的成功。50年代,法国纪录片领域出现了一股拍摄艺术家工作、生活,或拍摄已故知名艺术家生平经历的纪录片,本片也是其中一部。
 
27、塞纳河流过巴黎La Seine a rencontré Paris
1958  35 mm  有声 黑白  31"
导演: Joris Ivens(尤里斯·伊文思)
构思 : Georges Sadoul(乔治·萨杜尔)
摄影 : André Dumaitre, Philippe Brun
剪辑 : Gisèle Chezeau
配音 : Serge Regiani
音乐 : M. Philippe-Gérard
制片公司 : Garance
荣誉 : 荣获1958年嘎纳电影节纪录片“金棕榈”奖

影片简介:
  沿着塞纳河,摄影机宛如一条轻盈的小船,划过仍然充满着乡野气息的城郊,进入巴黎。两岸的河堤上,生命在宁静地铺展:正在给自己补鞋的男人,无目的闲逛的市民,和目不转睛盯着堤上拍照的模特们看的小痞子,当然还有盘桓在二人世界、旁若无人的恋人们。一阵急雨过来,人们快速地跑开了---

评论:
  Joris Ivens(1898-1989),生于荷兰,后半生主要生活在法国巴黎,并葬在巴黎。他的一生与现代中国不可分离,从1938年的《四万万人民》,到文革期间的《愚公移山》,他多次来到中国,并用摄影机记录下这不同时期的中国,包括他的最后一部作品《风的故事》,都是献给中国的。本片的创意源自法国著名电影史学家乔治·萨杜尔,沿着塞纳河畔,在巴黎和塞纳河的相遇中去反映巴黎的风土人情、市井百态。此片不是关于塞纳河的风光片,而是一首充满着温暖、和煦的柔情,宽容、慈悲的人道情怀和洞察世事的幽默感的小诗。
 
28、美丽巴黎Paris la belle
1959  35 mm  有声黑白/彩色  20"
导演 : Pierre Prévert (皮埃尔·普列维)
1928年片断导演: Pierre Prévert 、Marcel Duhamel
摄影: Sacha Vierny
1928年片断摄影 : Man Ray, Jacqueline-Andrée Boiffard
剪辑 : Henri Colpi, Jasmine Chasney
解说 : Arletty, J. Grignon
音响 : René Renault
音乐: Louis Bessières
演员 : Xavier Depraz
制片 : Anatole Dauman, Roger Pigaut
制片公司: Argos Films

影片简介:
  20世纪50年代后期,定居在法国南部普罗旺斯地区的Jacques Prévert先生收到了几张展示老巴黎的明信片,一下子把他的思绪带到了20年代末的巴黎---

评论:
  Pierre Prévert(1906-1988),片中主人公Jacques Prévert(1900-1977)(雅克·普列维,法国最负盛名的剧作家之一,让·雷诺阿的《朗日先生的罪行》,马塞尔·卡尔内的《雾码头》、《天堂的孩子们》都出自他的手笔)的弟弟,曾作为让·雷诺阿的助手,也曾在布努埃尔的影片《黄金时代》中扮演过主要角色。本片是导演向哥哥致敬的一部作品。该片通过将他与Marcel Duhamel 1928年用黑白胶片拍摄的巴黎片断,和30年后色彩斑斓和喧嚣的巴黎连缀起来 ,呈现出时光的流逝。

29、 我,一个黑人 Moi, un Noir
1959  16/35mm  有声彩色  73"
导演 : Jean Rouch(让·鲁什)
摄影: Jean Rouch
剪辑 : Marie-Jesèphe Yoyotte et Catherine Dourgnon
音响 : André Lubin et Radio Abidjan
文字: Jean Rouch et Ray Sugar Robinson
表演 : Oumarou Ganda, Petit Touré,
Alassane Maiga, Amadou Demba
制片公司 : Films de la plé?ade
发行公司 : Films de la plé?ade
荣誉:1958年荣获法国路易·德吕克奖

影片简介:
  很多年轻的尼日利亚青年离开他们位与内陆地区的家乡,来到象牙海岸寻找工作。他们最后在阿比让的平民街区特海希维尔落下脚来,开始接受所谓现代文明的熏染。然后本片的主人公,这位仿照美国电影明星取名爱德华·罗宾逊的年轻人,面对摄影机,讲起自己的故事。他的很多朋友同他一样,也取了时髦的新名字,他们认为这样会使他们显得更有性格一些---

评论:
  Jean Rouch(1917-2004),生于巴黎,最初是以人类学学者的身份拍一些人类学纪录片,之后进入电影制作领域,其使用人类学调查方式拍摄纪录片和故事片而形成的即兴式、介入式风格,在60、70年代的纪录片领域盛行一时,使其成为“真实电影”流派的开山鼻主,其代表性作品有《夏日纪事》(1961)、《渐渐地》(1971)等。大概是因为其人类学学者的身份和工作性质,非洲是Jean Rouch绝大部分影片的拍摄对象,也是其很多灵感的来源地,它的去世也是发生在访问非洲的车祸中,可以说非洲是Jean Rouch的一切。本片的灵感就是来自导演做人类学调查时的发现:在象牙海岸,许多来自内陆地区的年轻人都纷纷改名,但所改用的名字不是来自他们部族的守护神,也非来自民间传说中的英雄人物,而是来自好莱坞电影,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Jean Rouch于是停下手中的研究工作,生活在他们中间将近半年时间,进行细致地观察和交流,最后邀请他们来到自己的摄影机前,告诉他们“你们现在可以做任何你们想做的,说任何你们想说的”,最后便有了本片。

30、大地上的无名者 LES INCONNUS DE LA TERRE
1961  35 mm  有声彩色  35"
导演 : Mario Ruspoli
编剧 : Jean Ravel
摄影 : Michel Brault, Roger Morillère, Quinto Albicocco
剪辑助理 : Lucienne Bathélemy
解说 : Gilles Quéant
采音 : Danielle Tessier
混录: Jean Neny
制片公司: Argos films

影片简介:
  在法国中央高原的南部,有个以种植葡萄为生、叫里韦尼埃尔的小村子,因为处在大山里而与世隔绝。但是,现代城市文明的到来给他们带来许多问题和忧虑,而且邻村因为现代化的农业机械无法进入,整个村子都迁徙走了。他们的村子还能保留多久呢?他们几代以来延续下来的生活方式、劳作方式,以及他们的风笛舞,还能保持多久呢?

评论:
  Mario Ruspoli(1925-1986),生于罗马,幼年时随母亲迁居巴黎,曾在卢浮宫学院学习人类学,做过记者,因为梅尔维尔、弗拉哈迪的影片而迷恋上电影。因为其学习背景,拍摄了许多人类学以及科学纪录片,并成为“真是电影”代表人物之一。电影作为其主业的同时,多才多艺的Mario Ruspoli还是昆虫学家、音乐家和作家。Ruspoli认为“作为旁观者的纪录比可能引起新的变化的介入更重要、更有价值”,因此本片中,导演为了避免引起被摄者的特别反应,特别使用了便携式的摄影机,以此来达到“像精神分析是一样的工作”的目标。本片得到了罗兰·巴特的相当赞扬,他认为影片“非常准确,不但清晰,而且充满了诱惑力”。

31、远离越南 Loin du Viêtnam
1967  35 mm  有声黑白/彩色  120"
导演 : Jean-Luc Godard(让·吕克·戈达尔), Joris Ivens(尤里斯·伊文思), William Klein(威廉·克莱恩), Claude Lelouch(克劳德·勒鲁什), Chris Marker(克里斯·马尔凯), Alain Resnais(阿仑·雷乃) et Agnès Varda(阿涅斯·瓦伊达)
表演 : Maurice Garrel, Bernard Fresson, Karen
Blanguernon, Anne Bellec et Valérie Mayoux
制片公司 : Sofracima

影片简介:
  1967年,美国侵略越南的战争仍在进行。这部由十一个片断构成的影片,开篇首先列举了双方力量的对比,一方是先进的航空母舰,而另一方是河内用肩扛手提方式挖掘的简陋防空洞。很快,轰炸就来了,银幕变得昏暗和摇晃起来 ;一出独幕剧比较了巴黎的和平示威与纽约支持战争的游行,这些美国人似乎就知道叫嚷一个口号“宁死也不赤化”;在越南,一出话剧《约翰逊在哭泣》讽刺了美国这位好战的总统;眼睛伏在取景器上,Jean-Luc Godard解释为何一定要建立一个属于我们的越南,并播放了他刚刚拍竣的影片《中国姑娘》的片断;一位美国战地女记者讲述了为什么在前线时,她希望成为另一个阵营的人;一位生活在巴黎的年轻越南姑娘回忆起在五角大楼前自焚的Norman Morisson,很快,在大西洋的另一边,他的妻子出现在镜头前---

评论:
  这是一部集锦片,是Chris Marker听过自越南归来的Joris Ivens的讲述之后,突发灵感,发起倡议并策划,集合当时正如日中天的一批新浪潮电影导演Jean-Luc Godard(1930- ), Claude Lelouch(1937- ), Alain Resnais(1922- ) et Agnès Varda(1928- ),以及纪录电影大师Joris Ivens(1898-1989),和美国著名摄影家William Klein(1928- ), 共同参与到本片的拍摄,由每人负责一到两个片断。由于每个导演的艺术风格和个性都不尽相同,因此每个片断都可能会呈现出不同的个人特征,既有新闻纪录片那样的经典片段,也有带着作者电影特征的片段。最极端的莫过于Jean-Luc Godard负责的《镜头眼》片断,依照“形式与内容”分离的原则,使声音和画面毫无关联,并亲自跳到镜头前讲述为何他不能去越南,而只能呆在巴黎拍摄。本片应该是电影史上最有名的反战影片之一,即使今天来看依然十分具有感染力。

32、 忧伤与悲悯 Chagrin et la pitié
1969  35mm  有声黑白  260"
导演:Marcel Ophüls
影片简介:
  1939年德军侵入波兰,二战爆发,短短一年后,号称强大的法国不战而退,转而与纳粹合作,共同迫害犹太人,这是法国历史上耻辱的一页,但终究还是有一批勇敢的法国人不愿投降,他们在法国中部的克莱蒙费朗和奥维涅拿起枪,组织起抵抗运动----

评论:
  Marcel Ophüls(1927- ),出生于德国法兰克福,其父Max Ophüls(1902-1957)为著名电影导演,幼时随父亲在好莱坞生活,决定步其父后尘也从事电影后,返回欧洲。在转向拍摄纪录片之前,在法国拍摄轻喜剧类型的故事片。本片是其第一部纪录片作品,长达4个小时20分钟的片子一经问世便震惊整个国际影坛,第二年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和法国Georges Sadoul奖。本片之后,Marcel Ophüls电影事业的重心就全部转移到纪录片的创作中来,尤其是关注和反思战争的纪录片。本片分上下两篇,上篇《溃退》,通过采访当年抵抗运动的领导人,追踪当年维希政府迅速不战而败、与德国人合作的真相;下篇《抉择》,则采访了一位当年被迫穿上德军军服在东线战场为德国作战的法国老兵。本片的震撼之处在于毫无保留、毫无顾忌地去展示、去挖掘法国历史上最黑暗、最耻辱的一页。另外,影片使用故事片的手段来复原那段过往、不堪回首的往事,同时结合大量档案及图像资料,给人以真实、震撼之感。

33、红色天空 Le fond de l'air est rouge
1977  35 mm  有声黑白/彩色  240"
导演 : Chris Marker(克里斯·马尔凯)
剪辑 : Chris Marker
音响: Chris Marker
片头音乐 : Luciano Berio
制片 : Iskra, INA et Dovodis

影片简介:
  影片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脆弱的手掌》,辩证地回顾了自越南战争爆发以来在全世界范围激起 的反战浪潮,和因而兴起的全球左派革命风潮,这一切直接催生了1968年5月发生在法国的“红五月”运动;第二部分,《忙乱的手掌》,面对苏联军队对“布拉格之春”的介入,一些左派斗士对苏联模式的幻灭,左派斗争的战线又转移到新的战场:保障妇女权利,保护环境,呼吁全球裁军---

评论:
  Chris Marker(1921- ),生于巴黎近郊、塞纳河畔的耐伊市,其真名为Christian Fran?ois Bouche-Villeneuve,法国著名电影艺术家、作家和诗人,其主要作品有《北京的星期天》(1955),《堤》(1963),《美丽的五月》(1963),以及与Alain Resnais、William Klein、Joris Ivens、Agnès Varda、Claude Lelouch、Jean-Luc Godard联合执导的纪录片《远离越南》(1967),其很多作品成为年轻一代电影艺术家艺术灵感的来源。Chris Marker是法国知名的左派电影人,本片是用了大量的官方以及非官方素材,通过剪辑,展现了1967-1977这十年间全球,尤其是欧洲风起云涌的左派革命斗争史,以及欧洲左派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在拍摄手法上,Chris Marker
通过质疑传统纪录片自命的客观性 ,摆脱纪录片的传统模式,而强调剪辑,以此来更自由地进行思考、分析和哲学思辨。因此本片某种程度上既具有相当独创性的艺术价值,也具有相当高的史料价值。


34、新闻记者 Reporters
1980  16 mm  有声彩色  90"
导演: Raymond Depardon
摄影 : Raymond Depardon
音响: Raymond Depardon
剪辑: Olivier Froux et Camille Cotte
制片公司 : BPI Centre Georges Pompidou
 et Double D Cpyright Films
发行公司 : Double D Copyright Films
荣誉:法国凯撒最佳纪录片奖

影片简介:
  对于大名鼎鼎的伽玛图片社来说,1980年的十月份发生的事情实在是不少,比如时任巴黎市长的希拉克访问小商贩、总统德斯坦启程前往中国,比如今年的诺贝尔奖花落谁家、谁将领先即将展开的总统大选,以及奢侈品牌卡蒂尔的新品秀等等,五花八门,让它旗下的摄影师们一天都没闲着。为了能抢在其他媒体同行的前头夺得独家,这就需费些心思了,于是乎种种手段都使将出来,甚至那些上不得台面的、卑劣的、欺骗的手段也纷纷出笼了---

评论:
  Raymond Depardon(1942- ),生于法国里昂附近,父母都是农民,13岁时离家,挤上开往巴黎的火车,从摄影社的小伙计干起,直到成为法国知名的摄影家,21岁时,朋友借给的一架摄影机让他有了实现少年时成为电影艺术家的梦想,从此,从不同角度拍摄了一系列反映当今法国社会方方面面、各行各业的纪录片,如反映巴黎五区警察日常生活的《社会新闻》(1983),讲述巴黎市立医院幕后故事的《急救》(1988),以及最新通过一个听证法庭审理的各式各样的案件来表现今日法国社会的《第十听证法庭》(2004)。可以说,Raymond Depardon应该算是目前法国最活跃的纪录片导演之一。作为伽玛图片社的创建人之一,因此本片所讲述的故事对Raymond Depardon来说,应该是不能再熟悉的题材了,因而他能够入木三分地将这些摄影记者每天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入木三分地刻画出来,从而使我们能够从一个更切近的角度来了解与认识今日法国社会。

35、无日 Sans soleil
1982  35mm  有声彩色  100"
导演:Chris Marker

影片简介:
  几内亚比绍,西非的一个临海的贫穷国家,日本,东亚的发达国家,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国家,被导演称为世界的两个“极点”。一位周游世界的摄影师围绕这两个截然不同的地方,给一位陌生的女子写了很多信,然后这位女子配合着这两地的不同画面,向我们娓娓读来----

评论:
  Chris Marker(1921- ),生于巴黎近郊、塞纳河畔的耐伊市,其真名为Christian Fran?ois Bouche-Villeneuve,法国著名电影艺术家、作家和诗人,其主要作品有《北京的星期天》(1955),《堤》(1963),《美丽的五月》(1963),以及与Alain Resnais、William Klein、Joris Ivens、Agnès Varda、Claude Lelouch、Jean-Luc Godard联合执导的纪录片《远离越南》(1967),其很多作品成为年轻一代电影艺术家艺术灵感的来源。本片是一部试验性质很强的影片,影片问世之后,本片像Chris Marker其他影片一样,立即引起热烈的反响和不同的解读。尤其是影片中占绝大部分比重的日本部分,非常有趣,反映了一个西方人面对东方,尤其是这个处在传统与现代两个极端之间的日本的时候,种种的反应。另外,Chris Marker还选用了很多相关画面资料,以及特效,因此使影片画面的冲击力极强。
Le service des  urgences  psychiatriques  de l'H?tel Dieu, unique  h?pital a recevoir  quiconque  à toute heure  sans exception d'age, de sexe, de pays.  Un constat lucide et un  regard spontané en  dehors de  l'inévitable morale humaniste.

36、关键年代 LES ANNEES DECLIC
1983  35 mm  有声黑白  65"
导演: Raymond Depardon, Roger Iklef
摄影 : Pascal Lebègue
剪辑 : Camille Mestre-Mel
音响: Claude Bertrand
制片公司 : Double D Films

影片简介:
  在一部放映机前,著名纪录片导演和摄影家Raymond Depardon用他的照片和他的影片片断,来讲述那些给他的生活和事业带来巨大影响的重要时刻,他在外省的童年,15岁离家出走来到巴黎闯荡,他的第一次突破,伽玛图片社的创建,以及最终与电影的相遇----

评论:
  Raymond Depardon(1942- ),生于法国里昂附近,父母都是农民,13岁时离家,挤上开往巴黎的火车,从摄影社的小伙计干起,直到成为法国知名的摄影家,21岁时,朋友借给的一架摄影机让他有了实现少年时成为电影艺术家的梦想,从此,从不同角度拍摄了一系列反映当今法国社会方方面面、各行各业的纪录片,如反映巴黎五区警察日常生活的《社会新闻》(1983),讲述巴黎市立医院幕后故事的《急救》(1988),以及最新通过一个听证法庭审理的各式各样的案件来表现今日法国社会的《第十听证法庭》(2004)。可以说,Raymond Depardon应该算是目前法国最活跃的纪录片导演之一。本片是在1983年的阿尔勒国际艺术节期间拍摄的,本次艺术节上Depardon作为特邀嘉宾来讲述他的摄影生涯,于是就借用电影的方式做成聊一部纪录片。片中虽说Depardon讲述的大都是自己的人生经历和美学思想,但通过他的个人经历还是凸现了从1957-1977年这风云激荡的20年间,法国社会的种种变迁。

37、社会新闻 FAITS DIVERS
1983  16mm  有声彩色  108"
导演:Raymond Depardon
摄影:Raymond Depardon
剪辑:Fran?ois Margolin, Fran?oise Prenant
制片公司:Double D Copyright films

影片简介:
  整整两个半月,Raymond Depardon一个人,摄影机扛在肩上,全程跟随巴黎第五区的巡逻警队,拍摄他们的每日的工作与生活,每日所遇到的大大小小的案件,将今日丰富多彩的法国社会鲜活地展现出来----

评论:
  Raymond Depardon(1942- ),生于法国里昂附近,父母都是农民,13岁时离家,挤上开往巴黎的火车,从摄影社的小伙计干起,直到成为法国知名的摄影家,21岁时,朋友借给的一架摄影机让他有了实现少年时成为电影艺术家的梦想,从此,从不同角度拍摄了一系列反映当今法国社会方方面面、各行各业的纪录片,如讲述巴黎市立医院幕后故事的《急救》(1988),以及最新通过一个听证法庭审理的各式各样的案件来表现今日法国社会的《第十听证法庭》(2004)。可以说,Raymond Depardon应该算是目前法国最活跃的纪录片导演之一。本片可以说是Depardon后来一系列围绕当今法国社会方方面面的影片的先声之作,他以一种朴素的,却又充满着位置悬念的方式来记录当下社会的种种方面,因此给与观众的感觉是既新鲜又新奇,同时,也为导演日后的一系列作品定下了风格样式。

38、毁弃的时光 LE TEMPS DETRUIT
1985  35 mm  有声彩色  73"
导演:Pierre Beuchot
制片公司:INA

影片简介:
  三个男人,一个曾经是作曲家,一个曾经是作家,一个以前是工人,同时也是导演的父亲,在1939-1940年间,他们卷缩在马奇诺防线工事里,一边焦虑地等着德军的到来,一边给他们各自爱着的女人写信。最后他们全部消失在这所谓“固若金汤”的混凝土工事里,所留下的,也就是这些令人心碎的家信、情书----

评论:
  Pierre Beuchot,法国导演、剧作家,曾为电视台工作,拍摄本片前已拍摄多部作品。本片非常特别,它用书信将整部影片连缀起来,三个个性截然不同的人,在战壕里以三种感觉、三种文风,表达得确实同样的主题,那就是对战争的控诉。影片用三个战争牺牲者的书信作为音频部分,用以前留下来的遗物、照片作为视频部分,然后配以今日的战场图景,交叉使用,因此带给人以极大的震撼。

39、急救 URGENCES
1987  16mm  有声彩色  100"
导演:Raymond Depardon
摄影:Raymond Depardon
剪辑:Roger Ihklef
音响:Claudine Nouqaret
混录:Jean-Pierre Laforce
制片公司:Double D Copyright films

影片简介:
  位于巴黎心脏地带、紧邻巴黎圣母院的巴黎市立医院,不是一个等闲的场所,尤其是它的精神病急救中心,每天都要接待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性别,以及不同年龄的发病病人。他们的表现也各有不同,有的特别暴力,有的非常绝望,有的则向当地不合作。这个特别的地位成为一个观察当今社会的绝佳窗口----

评论:
  Raymond Depardon(1942- ),生于法国里昂附近,父母都是农民,13岁时离家,挤上开往巴黎的火车,从摄影社的小伙计干起,直到成为法国知名的摄影家,21岁时,朋友借给的一架摄影机让他有了实现少年时成为电影艺术家的梦想,从此,从不同角度拍摄了一系列反映当今法国社会方方面面、各行各业的纪录片,如反映巴黎五区警察日常生活的《社会新闻》(1983),以及最新通过一个听证法庭审理的各式各样的案件来表现今日法国社会的《第十听证法庭》(2004)。Raymond Depardon似乎有把巴黎各行各业拍完拍尽的劲头,在跟随巴黎第五区的警察们两个多月之后,这又来到了市立医院,把镜头瞄准那些精神病突发者。可能与其早先做摄影师有关,Depardon的影片每次选点都十分地特别、独到,都是选择那些社会的中枢部位,由此为他每部影片的别开生面打下基础。
 
40、重温维兰街 EN REMONTANT LA RUE VILIN
1992  Video有声彩色  50"
导演:Robert Bober
制片公司:VF films production, Ina, La Sept,
 Centre audiovisuel de Paris

影片简介:
  维兰街,位于巴黎东北部20区的一条小街,1863年被命名,一百年后成为一个肮脏不堪的街区,而今天则完全被拆除。但是,凭借着500多张照片,影片又象做拼图游戏一样,拼出了一条已经消失掉的维兰街,在那里一位叫做Georges Perec犹太作家曾在这条街的24号生活过生命最初的六年----

评论:
  Robert Bober(1931- ),生于柏林,1933年为逃避纳粹迫害,举家迁居法国,定居巴黎。从事电影事业之前,曾经做过裁缝、制陶工,直至成为特吕弗的助手,协助特吕弗拍摄《朱尔和吉姆》、《四百下》、《枪击钢琴师》等新浪潮的代表作。1967年起,开始为电视台拍摄记录片,同时也是一位作家,以出版两部小说。本片可以说是向著名犹太裔作家Georges Perec致敬的一部作品,父母双双死于纳粹集中营的这位作家幼时在这里生活过6年。由于这条街如今已经拆除,于是导演别出心裁地用大量照片,重新在录像带中复制了这条街。在今昔巨大变迁的强烈对比下,显示出时光的无情流逝。

41、无名的战争 La guerre sans nom
1992  35 mm  有声彩色  240"
导演 : Bertrand Tavernier(贝特朗·塔韦尼埃)
剧本/对白 : Bertrand Tavernier et Patrick Rotman
总监制 : Alexandre Déon
剪辑 : Luce Grunenwaldt
总摄影 : Alain Choquart
音响 : Michel Desrois et Gérard Lamps
音乐 : Eddy Mitchell, Sidney Bechet, Gloria Lasso
制片公司 : GMT Productions, Le Studio Canal +, Little Bear
制片 : Eliane Cochi
发行公司: Little Bear

影片简介:
  1951到1962年间,将近300万法国青年受到了一场他们不愿再提起的战争的召唤,这场战争就是阿尔及利亚战争。30年后,那些从未对外人说起过过去经历的参战老兵开始了他们的讲述---

评论:
  Bertrand Tavernier(1941- ),生于里昂,长在巴黎,父亲是法国知名作家,虽然大学时修的是法律专业,但一直对电影痴迷,尤其痴迷美国电影,自大学时代起,便组织电影俱乐部,并有机会做过法国警匪片大师梅尔维尔的助手,后来甚至干过制片助理的工作。70年代起,开始独立拍摄故事片,其主要作品有《法官与杀人犯》(1976),《诱饵》(1995),《科南上尉》(1996)等,目前是法国比较活跃并受观众喜爱的导演之一。生于40年代的Bertrand Tavernier,正属于当年生活在阿尔及利亚战争阴影下的一代,因此拍摄本片既是对自己,也是对其300万同龄人的一个交待。本片中,包括左翼人士、天主教徒、共产主义者、无党派人士,以及工人、农民和教师,各行各业的人士都参与了进来,话题从战场上每日的生活到心理上的孤独与恐惧,从军事行动到审问战俘,以及战争期间的种种残暴和折磨,相同的观点与针锋相对的观点交织在一起,构成一个多声部、多层次的交响,以此来复原当时那个纷繁复杂的时代。正如导演自己所说,通过本片,“我们想要表现战争中的生命,而非关于战争的话语”。

42、复工Reprise
1995  35 mm  有声彩色  192"
导演 : Hervé Le Roux
摄影: Dominique Perrier
音响: Gérard Rousseau
混录 : Frédéric Ullmann
剪辑 : Anne Séguin et Nadine Tarbouriech
制片 : Fran?oise Buraux et Catherine Roux

影片简介:
  1968年6月,一群法国高等电影学院的学生拍摄了位于圣卢昂的翁德尔工厂的复工,影片中一位女工对着镜头说她决不进去,拒绝复工。30年过去了,这位女工引起了导演的兴趣,于是在摄影机的陪伴下,一场寻觅之旅开始了---

评论:
  Hervé Le Roux,生于50年代末,做过记者、影评人,现居巴黎,从事导演和编剧工作,本片是其第二部作品。发生于1968年的“红五月”运动,是有着悠久革命传统的法国距离今天最近的一次社会运动,它对法国乃至整个欧洲的社会、政治和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本片在构思上以寻觅一个30年前坚持罢工的女工的形式,将那个年代的种种回忆和反思,通过对当年罢工参与者的走访,重新浮现出来,因此更深一层而言,本片实则是对30年前那场席卷整个法国社会的运动本身的重新寻觅与挖掘。在形式上,导演在影片中充分利用当年法国高等电影学院学生们拍摄的珍贵素材,让其与影片中的被摄者、亲历者面对面,在这种互动中显现出时空的落差和历史的纵深感。
 
43、郊区的另一面 De l'autre c?té du périph
1997  Vidéo   有声彩色  150"
导演 : Bertrand Tavernier (贝特朗·塔韦尼埃)et Nils Tavernier
剧本/对白 : Bertrand Tavernier
摄影 : Nils Tavernier et Eric Philbert
剪辑: Luce Grunenwaldt et Marie Deroudille
混录 : Alain Chassang
制片公司 : Little Bear, France 2
制片: Frédéric Bourboulon et Denis Poncet
发行公司 : Little Bear

影片简介:
  接到位于巴黎东郊蒙特伊市的邀请,著名导演Bertrand Tavernier和他的儿子来到这个居民多为非洲裔和阿拉伯裔移民的小城小住一月。父子二人来时,还带上了他们的摄像机,这样与他们周围的邻居交流时,就可以最大限度地让他们讲述他们的生活、讲述他们遇到的种种问题,以及他们的愤怒---

评论:
  Bertrand Tavernier(1941- ),生于里昂,长在巴黎,父亲是法国知名作家,虽然大学时修的是法律专业,但一直对电影痴迷,尤其痴迷美国电影,自大学时代起,便组织电影俱乐部,并有机会做过法国警匪片大师梅尔维尔的助手,后来甚至干过制片助理的工作。70年代起,开始独立拍摄故事片,其主要作品有《法官与杀人犯》(1976),《诱饵》(1995),《科南上尉》(1996)等,目前是法国比较活跃并受观众喜爱的导演之一。

  Nils Tavernier(1965- ),生于法国诺曼底,Bertrand Tavernier的儿子,十多岁起即开始在其父亲的影片中扮演角色,如《豪情玫瑰》(1994)等,同时也拍摄一些短片和纪录片。

  本片是Tavernier父子合作拍摄的一部纪录片,他们将镜头对准了这些困难街区的居民,以博大的人道精神来耐心地听取这些生活在社会下层的居民的心声,他们的烦恼、它们的不安,而有意避开那些关于郊区的种种偏见和陈词滥调,以此给这些生活在偏见与歧视中的居民以人道的安慰和支持。

44、安德烈·塔科夫斯基的一天
UNE JOURNEE D’ANDREI ARSENEVITCH
1999  Video  有声彩色/黑白  55"
导演:Chris Marker
摄影:Chris Marker
剪辑:Chris Marker
混录: Florent lavallée
制片:Johann Sebastian Bach, Georges Delerue, Henry Purcell

影片简介:
  正在拍摄其最后一部作品《牺牲》的安德烈·塔科夫斯基,得到一个好消息,都年来被苏联政府扣为人质的儿子来到了巴黎。而此时,得到塔科夫斯基的同意,Chris Marker带着摄像机来到了片场,记录下这位电影史上最具风格的电影诗人最后的工作瞬间。一个月后,塔科夫斯基就因病而卧床不起,只能躺在床上看那些刚刚拍过的素材----

评论:
  Chris Marker(1921- ),生于巴黎近郊、塞纳河畔的耐伊市,其真名为Christian Fran?ois Bouche-Villeneuve,法国著名电影艺术家、作家和诗人,其主要作品有《北京的星期天》(1955),《堤》(1963),《美丽的五月》(1963),以及与Alain Resnais、William Klein、Joris Ivens、Agnès Varda、Claude Lelouch、Jean-Luc Godard联合执导的纪录片《远离越南》(1967),其很多作品成为年轻一代电影艺术家艺术灵感的来源。本片的珍贵之处在于记录了前苏联这位伟大的“电影诗人”最后的工作时刻,同时片中也引用了塔科夫斯基过去作品的大量片断,因此本片既是对塔科夫斯基拍摄最后一部作品的工作记录,同时,某种程度上也是对这位导演电影生涯的一个总结。

45、是和有 être et avoir
2002  35 mm  有声彩色  104"
导演: Nicolas Philibert
摄影 : Katell Djian, Laurent Didier
音响 : Julien Cloquet
音乐: Philippe Hersant
剪辑 : Nicolas Philibert
制片: Isabelle Pailley Sandoz
制片公司 : Ma?a Films, Arte  France Cinéma,  Les Films d'ici,  Centre National  de Documentation  Pédagogique.

影片简介:
  在法国西南部的一个偏远的小村里,有所学校只有一个班,班上只有一个老师,老师教的学生都是一个村的孩子。他们都只有4到11岁,他们分别叫柔柔、玛丽、奥利维和纳塔丽,他们或者比较乐天,或者比较忧郁,或者比较沉默寡言。从2000年12月到第二年的六月,围绕在课桌旁和老师身边,他们的故事不亚于任何精彩大片---

评论:
  Nicolas Philibert(1951- ),生于法国南希,先是做制片,后来迷恋于登山题材,先后拍过6部关于登山的纪录片,90年代以来的主要作品有《卢浮城》、《谙哑的国度》等。本片是近年来法国最优秀的纪录片之一。围绕着知识传授这个人类文明史上最古老也最伟大的事业,影片以一种特别的细腻和温馨,通过孩子们在向老师学习的过程中所遇到的疑惑、困难,以及他们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所激发起来的热情,使影片散发出一种神秘的魅力,并带来一种不可言说的神圣和难于名状的感动。
 
46、S 21
2002  35 mm  有声彩色  101"
导演: Rithy Panh
摄影 : Prum Mesar Rithy Panh
音响: Sear Vissal
音乐 : Marc Marder
剪辑 : Marie-Christine Rougerie, Isabelle Roudy
发行公司 : Ad Vitam
制片公司 : Institut Nationale de l’Audiovisuel
联合制片 : Arte France

影片简介:
  S21,是70年代柬埔寨红色高棉当政时期一个军事单位的简称,这是个用来甄别“敌人”和进行“再教育”的场所。20多年过去了,这里已成为一个展示当年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的重要场所,几位当年曾在此被关押的亲历者,以及几位曾在此工作或当过看守的人,一同出现在影片中,记忆把他们带到一个很远很远的地方----

评论:
  Rithy Panh(1964- ),生于柬埔寨金边,1980年辗转来到法国,1985年进入法国高等电影学院学习,拍摄本片之前已拍摄多部纪录片。本片围绕着S21,这所当年令人恐惧不安的场所,通过当事人的回忆、陈述和指认,使人重温一段无法令人以往的历史。影片以一种朴素和冷静的调子,来呈现一段动荡不安的历史。


--
原始人来了 奴隶主来了
封建贵主来了 民主人士来了
帝国主义来了 资本主义来了
社会主义来了 共产主义来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