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原》:文学是人心最后的温暖

 fsn9oule12e45h 2018-10-05
《高原》杂志封面。

    作为一份全方位为作者、读者内心全面开放的期刊,近几年来,由毕节市文联主办的《高原》文学双月刊,一直致力于对品牌的树立和作者群的凝聚,竭力打造成“文化毕节试验区”最好的一张精美名片。努力终见成果,如今,《高原》与全国近五百家文学期刊有着较为友好的往来,在全国、地州市级期刊中赢得较好声誉,成为贵州省州市一级文学期刊翘楚。提起这份刊物,毕节市七星关区文联副主席、《毕节晚报》副总编辑徐渠这样说:《高原》近几年来,着力挖掘地方文化,培育了大批文学新人,成为了凝聚黔西北老中青作家的一面文艺大旗;毕节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宋朝说起《高原》也充满感情:《高原》大胆创新,精心策划,为推出新人做了许多高效而有力的工作,在读者和作者那里树立了良好的口碑,为构筑黔西北的精神高地,做出了卓越贡献。

    有句话是这样说:“主编是什么样子,刊物就是什么样子。”确实,不无道理。为此,本报记者采访了《高原》文学双月刊主编禄琴、副主编彭澎。

    □文/图 记者 王艳

    ■

    坚持了,坚守了

    记者: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社会大变革大转型,思想大交流大交融,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伟大时代。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要办好一份文学刊物,说来是诸多不易,想请你介绍一下,《高原》杂志的基本情况,创办的具体时间,主要内容等等。

    禄琴:《高原》创刊于1980年,是贵州省创刊较早的地区级文学期刊,起初为毕节地区文化局主办,内部发行,文学季刊,1988年毕节地区文联成立后,交由毕节地区文联主办至今。2005年经由贵州省新闻出版局同意,变更为双月刊。现在每期有88个页码,15万字左右。主要内容为文学的几种基本样式,即小说、诗歌、散文、评论及报告文学等等。这么多年来,在历任主编及编辑的努力下,我们从文学的本质入手,重又回到其本质去,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办刊风格上,我们不想去跟风,不人云亦云,按照适合自己的风格,一往直前。创刊至今,一直坚持纯文学方向,纯文学的道路。说起来,在文学边缘化的今天,要办好这样一份杂志,真是不容易,但我们坚持了,坚守了。事实是,文学更需要的,便是坚守,坚持下来,便是成功。

    记者:据我了解,这些年来,在毕节试验区的发展进程中,《高原》文学双月刊一直用文学特有的形式,起着重要的助推作用,这样说来,它不仅是文学艺术界展示自我的重要阵地,也是展示“毕节试验区”文化及精神风貌、颂扬文明建设风采的平台。

    禄琴:是啊!这些年来,我们一直引领着部分作者,主动潜入生活,创作了一大批有历史感、时代感、艺术性、思想性,渗透较为严肃慎重而广阔的艺术视角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在我们杂志刊载的同时,也积极向外推介。大量的文学新人,从《高原》脱颖而出,通过我们的关注扶持,涌现出一批颇具潜力的80后90后的作家。这也是我们杂志能得到广大读者和专家们认可的一个重要原因。

    ■

    共同打造“乌蒙文学”品牌形象

    记者:作为一份把文学的涵蕴真正透过骨子表现出来,把文学视做其生命要素的刊物,这些年你们作了一些在全省以至全国地区级期刊不曾做过的探索性尝试,光从你们策划的众多文学活动,开辟的多个栏目上,便可感觉出来。

    彭澎:近年来《高原》文学双月刊一面立足黔西北,一面着眼于全国全省,主动将视野放宽,推出了“黔地作家”、“散文诗贵州”等跨区域的品牌栏目。《高原》文学双月刊还先后专集推出“黔西北诗歌专辑”、 “黔西北小说专辑(上、下)”、“黔西北80后作品专辑”、“黔西北乡村作家专辑”及“二十世纪全国彝族诗人作品专辑”、“全国文学期刊编辑专号(上、下)”、“贵州省文学期刊编辑专号(上、下)”等创新性栏目。此外,我们还策划组织发起,与六盘水市《新都市文学》、云南省昭通市《乌蒙山》一道,推出了“乌蒙高原散文联展”,共同推出三地二十多名作家作品,以强强合作形式,形成合力,共同打造“乌蒙文学”品牌形象。这些,在贵州,以一个地区级期刊推出这样的文学样式,当为首次,在全国,也鲜有人为。

    记者:除了常规性的编辑工作,你们还利用《高原》作为载体,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这对黔西北文学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像其他地方的期刊一样,你们平时最大的困难不是稿件,而是经费的短缺。在这种情况下,你们是如何来处置的?

    禄琴:这些年,我们的办刊经费是有所保障的,每年都已纳入财政预算。只是这有限的经费仅能满足办刊本身,开展文学活动就捉襟见肘。为了弥补平时经费不足带来的弊端,我们多采用借船过海的办法,与县区党委政府或相关部门组织笔会或是开展文学活动的方式。仅与毕节市烟草公司联合举办的“金叶笔会”已历三届,邀请区外作家一百五十多名(次)参加,成为全国烟草系统企业文化的一个优秀品牌,也成为地方性期刊发展的一个较好的探索性课题。

    ■

    优秀的编辑是优秀的写作者

    记者:就地方性文学期刊的本身而言,其身份本身就有着太多的尴尬,你们是如何规避众多的不利因素,将一个地方性期刊办出自己特色,从而在圈子内赢得较好影响力的?

    彭澎:文学期刊也好,综合性刊物也罢,关键的是办刊者得有一个清醒的意识,意识决定出路、决定影响力嘛!这其间,最需要的,先是得有想法,其次是实现这一想法的能力。我的理解是:一个真正意义的好编辑,是把编辑作为事业来做的,有主动编辑意识,有超前策划意识,组稿时,得有明晰的思路。你不能保证每一条稿子都是精品,但要保证每个栏目里有一条精品,在这里,精品的标准如何衡定,得看编辑自己的道行。这大约也是专家们一直认为优秀的编辑得是优秀的写作者的原由了。

    而平时,我们会主动置身于全国视野,约请名家名作,以此提升杂志的厚度和影响力。大量的版面,则留给黔西北文学的新生力量们。是的,允许有草,但得是一片茂密的庄稼边上的点缀。

    ■

    竭力打造精神高地

    记者:伟大时代呼唤更多精品力作,力作哪里来?人才是关键。正是这样的感召下,《高原》作为一个地方性文学刊物,主动承担了培养广大青年作者的重任,并引领他们融入到构筑毕节试验区精神高地的队伍里去。

    禄琴:培养人才,靠《高原》这样一份文学期刊的力量毕竟是微弱的,我们的希望是,有关部门应积极用好现有的大批优秀文学人才,尽力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写作环境和创作空间,以多出精品、多出人才作为重要突破口,以文化人才支撑文化大厦,以文化精品助推文化繁荣,最大可能用好人才这份可持续资源、可传承资源、可再生资源。只有这样,打造精神高地才有可能不变成一件高贵而飘渺的“皇帝的新衣”。

    记者:就一个地方性文学期刊,它一方面承载了文学的最基础的部分,另一方面,它也只能充当整个中国文学的小小枝叶,而往往为人忽视,你们如何理解所从事的这份事业的?

    彭澎:有句话叫大狗在叫,小狗也要叫。大狗叫的是一种滋味,小狗叫的也是一种滋味。只要你叫出来了自己的声音,那就好。有些时候,我们也有理由相信,我们这些小小的声音,并不比那些核心区域的差,换句话说,小刊物发出的作品也并不都比一线期刊差。

    对于文学,我们可以大处着笔,宏观把控;也可以以小见大,从日常生活中透见文学的本真。纵横好自己的笔墨,道出大境界和大情怀。有现实、历史的艺术化和艺术的现实化、历史化。以期肩负起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让博大的文化品位和美学品格透纸而出。纵然是苦,也值。

    人物简介:

    禄琴,女,彝族,贵州省毕节市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贵州省文联副主席、贵州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毕节市文联副主席、毕节市作家协会主席,《高原》文学双月刊主编,鲁迅文学院第二届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学员。著有诗集《面向阳光》、《三色梦境》、《水中之梅》等,曾获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及贵州文学奖等奖项。

    彭澎,贵州省毕节市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贵州省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毕节市作家协会副主席,《高原》文学双月刊副主编,鲁迅文学院第十一届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学员。著有诗集《你的右手我的左手》、散文集《酒中舍曲》、散文诗集《散文诗贵州》、文化散文《大屯土司庄园》等。


乌蒙新报 2012-06-19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