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广陵绝响一一八七版红楼梦电视剧评析

 志比天高 2018-10-05

  八七版“红楼梦”连续剧是我国影视艺术的经典之作,八十年代产生这样一部作品是一种机缘,也是一个奇迹。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一个被“红搂梦”小说梦魂萦绕的导演、一些愿意为拍摄“红楼梦”出资的山东汉子、一群视“红楼梦”为生命的红学专家和艺术大师,加上一批形象气质上佳、适合角色的年青人共创的奇迹。

  八十年代初,百废待兴,老一代文艺精英大多还在,被压抑三十年的创作激情澎湃于胸。当时拍摄电影和电视都被看作是崇高的艺术创造,还未和商业运作、票房价值、成本核算联系起来。当时的读书人,多数阅读过“红楼梦”原著,津津乐道,不能容忍剧本、角色稍有走样。把“红楼梦”拍成影视剧是全国民众心目中的大事,创作者抱着万分虔敬的心对待这一名著的首次拍摄。这是个庞大的工程,涉及众多艺术门类、大量的演员和工作人员,时间长达五、六年。在王扶林这位天才导演的主持下,一切有条不紊地展开,选角就化了一年多时间,其中大多数人是导演助理从马路上相来的,干什么工作的都有。选来后把他们集中培训了两年,在专家指导下阅读小说、学习表演,然后才能开机拍摄。除了八十年代这一特定时期,这是不可想象的。电视剧片尾有长长一批顾问名单。著名红学家周汝昌、李希凡,戏剧大师曹禺、吴祖光等都在上面,该剧的精粹完美程度表明这些专家和大师们决不是挂名,而是投入大量心血。特别有意义的是该剧的服饰頋问是沈从文,这位大作家后半生都在钻研中国古代服饰,这使得该剧的服饰和道具也成了一个光彩夺目的亮点。这种异常宝贵的因素在八十年代后自然也就消失了。

  对此剧的创作者,尤其导演王扶林,我怀有崇敬和感激之情,因为他们抓住了这稍纵即逝的机缘,克服重重困难为“红楼梦”塑造了这样一群鲜活生动的视觉形象,配以优美动人的音乐,堪称绝品。事实上,错过那个时期,再也不可能拍出这样忠实地再现原著的影视作品。就像唐代以后,再也写不出更好的诗歌,梅兰芳之后,再也唱不出更好的京剧一样,时代和人在快速变化,设有抓住机会也就永远失去了。


  八七版电视连续剧“红楼梦”有三绝:演员绝、音乐绝、服饰绝。三位主演:宝玉、黛玉和凤姐简直就像是从书中走出来的,形神兼备,李希凡说第一眼看到黛玉出场就想流泪,可谓感人至深。其余角色的形象和表演也都很到位,比如宝钗、晴雯等,我也很欣赏贾母这角色,形象、气度到眼神无可挑剔,这背后当然离不开王扶林的慧眼识人和精心调教。“红楼梦”的音乐已受到高度评价,尊为二十世界华人音乐经典,王立平作曲化了三年之久,写曲会写得抚琴痛哭,全部完工后大病一场。这种情形也是八十年代初这个特定时期才会有。

  电视剧“红楼梦”中的服饰很少有人提及,其实也是一大亮点。中国古代服饰的丰富多彩、审美价值只有在这一剧中才得到充分的展现。小说“红楼梦”中对服饰的色彩、图纹、材质原本就有详细描述,据说主要是参照明代风格,加上曹雪芹的艺术创造。沈从文这位研究中国古代服饰的第一人、做事极端认真的文学大师,作为“红剧”的服饰頋问真是不二之选。剧中,不同身份、年龄、性格的角色,服饰各自不同,且随季节经常变换。这些服饰,道具、以及室内的陈设,如此美观、和谐、得体,倾注了沈从文和服装师、美工师们的大量心血。这些服饰也相当真实地反映了明清时期的衣着风尚和审美观。我们知道,西服凸现人的身材比例,而大多数东方人身材都离“黄金分割”较远,穿西服往往显得比例失调。而大观园中男男女女,一个个都显得风姿绰约、楚楚动人,是演员身材好吗?未必,宝玉和凤姐的演员都长得较矮小。这是中国古代服饰的功效,扬长避短,自有一套美学法则。现在南北都建有“大观园”景点,如把当时电视剧的服饰、道具的设计资料收集起来,在景点内设舘展览,是颇有文化价值的。


  王扶林对中国的历史、文化,对电影艺术都有深厚的造诣,也有掌控大制作、大场面的非凡功力。与电视剧同时拍摄的,还有北影厂长谢铁欐的电影版“红楼梦”。谢铁欐拍过“早春二月”,也是中国导演中的佼佼者,他竟然把电影拍成十多集,现在看来简直匪夷所思――可见当时文艺界的单纯和热忱。谢导演虽然用了刘晓庆等许多明星,但效果比电视剧差许多,最终不了了之,成了他的滑铁卢,这也反映要拍好这样的巨作是何其之难。王扶林非常低调,从不出头露面。人们在看二十年后剧组重聚会的记录片时才一睹真容,是个戴眼镜的普通知识份子模样,非常和善,大约六十多岁。拍“红楼梦”时应是四十来岁,当时他毫无名气,“红楼梦”是其第一部大制作,真是出手不凡。

  王扶林也是电视剧“三国演义”的总导演,剧中曹、刘、关、张这些角色也像是从书中蹦出来的,形神兼备,他选角的本领为何如此强?尤其刘备在人们心目中并无十分明晰的形象,怎么看着也很自然,似乎有些脸熟。我终于想起来了,这是50年代的连环画中的刘备形象,于是恍然大悟,原来王扶林在“红搂梦”和“三国”的选角时都参照了50、60年代的连环画中人物形象。中国50、60年代的连环画质量极高,有很多名家参与其中,比如程十发当时也在画连环画。这些连环画老少皆宜,画中创造的人物形象深入人心,王扶林这个选角方法真是聪明极了。


  或许由于王扶林的低调,或许由于出资拍摄的不是当时的主要电影制片厂,而是临时组合的“潍坊文化影视集团”――我至今不明白当时为什么这些山东汉子愿出资支持王扶林拍片,80年代初还没有投资影视的概念,这种行为属于赞助和捐助性质,这样一部影视的极品,没有得到其应有的高度评价。现在,它的音乐仍广泛传播,而它本身渐渐被淡忘。近来美篇不断地发表对这部连续剧的纪念文章,喚起人们的回忆关注,显得非常有意义。本来,它也应该和其音乐一样,成为二十世纪华人影视作品的经典,被广泛传播和宣扬的,因为这样水准的“红搂梦”,在可预见的将来是再也拍不出来了。

(图、文均作者原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