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背俞穴的内容和临床运用意义

 H珠Q 2018-10-06

背俞穴的内容

十二脏腑背俞穴歌


三椎肺俞四厥阴,心五肝九胆十临;

十一脾俞十二胃,腰一三焦腰二肾;

腰四骶一大小肠,膀胱骶二椎外寻。



背俞穴的记载最早见于《灵枢·背俞》,其中已提到了五脏俞和膈俞。其记载:“肺俞在三焦之间(焦即椎的意思);心俞在五焦之间;膈俞在七焦之间;肝俞在九焦之间;脾俞在十一焦之间;肾俞在十四焦之间。”上述记载是后世针灸定背俞穴的根据。在《素问·气府论》中就较全面提到了五脏六腑的背俞穴,说:“夹背以下至尾二十一节,十五间各一。五脏之俞各五,六府之俞各六。”此时已提到了六腑之背俞穴,但尚无列出穴名。在《脉经》中明确了心、肝、脾、肺、肾五脏俞及大小肠、膀胱、胆、胃五腑之背俞穴的名称和位置。之后《针灸甲乙经》填补了三焦俞,并记载了背俞穴的刺灸方法。至唐朝《备急千金要方》时补充了厥阴俞,至此才为完备。六脏六腑各有一对腧穴,总称为十二背俞穴。这些背俞穴均分布在膀胱经循行于背部的第一侧线上(旁开1.5寸的位置),《黄帝内经》对此是这样记述的“挟脊相去三寸”,就是在脊椎两旁左右相距三寸,单侧即是一寸半。每侧的背俞穴距后正中线(督脉)一寸半,它是脏腑经脉之气输注的关键所在。十二背俞穴分布特点基本上是和脏腑位置高低相近,内外相应;各脏腑背俞穴均以脏腑命名由上而下,易记而常用,是临床重要腧穴。

背俞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部位,是脏腑之气而不是经络之气,也就是说,背俞穴是直接与脏腑相通的部位所在。背俞穴皆在膀胱经脉上,但不能叫膀胱经的背俞穴,因各背俞穴是与各脏腑相对应,是各脏腑相通应的部位,所以背俞穴应称为脏腑之背俞,不能称某经背俞穴,也不能叫膀胱的背俞穴,如肺俞应称为肺的背俞穴,而不能称为肺经背俞穴。

总之,背俞穴是内脏反应于背部的一个重要特殊点,对于临床诊断和疾病治疗有着重要的作用。


背俞穴的临床运用意义


1

背俞穴的诊断作用

背俞穴是五脏六腑之气转输、聚集于背部的重要腧穴,各背俞穴与各脏腑内外相应,因此各脏腑无论在生理还是病理上都与相应的背俞穴密切相关。脏腑有病就能在相应的背俞穴上表现出来,背俞穴的发现与多数疾病证候反应有关,如急性心、腹痛则往往会出现“心痛彻背”,哮喘患者则常会出现背冷如水淋漓、肾气亏虚则会有腰酸腰痛等临床表现。古医家就是根据内脏疾病在与背部这种表现关系而逐渐认识这一规律,随着进一步的认识,以按压法等找到了具体的反应点,也就是所说的观其外而知其内。《灵枢·背俞》说:“则欲得而验之,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乃其俞也。”

此句中的“解”读作懈,为酸软懈散之意。即按压时出现的敏感点、压痛点,与内部相应。即用手指按压所取的背俞穴有酸胀痛之感,或按压时其病缓而痛解,均为病与穴相应之征。张介宾对此注释曰:“按其俞穴之处,必痛而且解,乃其俞也。”这些皆说明取背俞穴不要生搬硬套定位分寸,最能准确的取穴就是应寻按“反应点”而取之。就其相关的运用在《灵枢》中也曾多次提及,如《灵枢·五邪》说:“咳动肩背……以手疾按之,快然乃刺之。”“快然”也是一种感应,表明按压相应的背俞穴就能获得相应的感觉,正是这些异常的反应,是古人确立背俞穴的基础,所以通过诊察背俞穴可以有效地协助诊断疾病。如在肺俞穴按压有异常的感觉,可能就是肺脏的相关疾病,按压心俞有异常的感觉可能就心脏有问题。所以,背俞穴有诊断内脏疾病的作用。凡诊断脏腑疾患均可在背部俞穴进行探查,如发现压痛、酸胀、麻木、条索、结节等变化,则为重要的诊断信息。也可以用知热感度、经络测定仪器来协助诊断。

在背俞穴上拔罐、刮痧等方法也能起到很好的诊断作用。不但能够诊断是哪一脏哪一腑的疾病,且能通过背俞穴发生的相应变化可以来协助诊断疾病的虚实寒热情况。如在胃俞穴发现颜色紫暗变化,表明胃有实有热,如在脾俞穴发现苍白色的变化,那说明脾有虚有寒,若发现脾俞穴有大量水汽变化,说明体内有湿,如在肝俞有结节、条索、肌肉僵硬等弹性度等变化,说明肝脏有瘀证实性变化。可见背俞穴的实用性很强,通过多种手段在背俞穴中灵活运用,既能治疗,又能明确疾病寒热虚实之变化。

背俞穴的诊断作用有较强的特异性,是各类特定穴诊断作用最强的一类,在临床运用时常与其他类特定穴相互参照结合,则有效地提高诊断率。


2

背俞的治疗作用

1.背俞穴治疗特点

背俞穴与五脏六腑内外相应,关系密切,是五脏六腑之气转输聚会于背部的特要穴位,因此背俞穴是治疗各脏腑病证之常用要穴。凡脏腑有病可以取用相关的背俞穴。《素问·刺疟》言:“疟脉满大,急刺背俞。”《灵枢·五邪》载:“邪在肺,则病皮肤痛,寒热,上气喘,汗出,咳动肩背。取之……背三节五脏之旁。”《灵枢·癫狂》说:“咳而动手者,与背俞,以手按之,立快者是也。”皆言其背俞的运用。《素问·长刺节论》言:“迫脏刺背,背俞也。”就是指邪气迫近脏腑,针刺背部俞穴的作用能够直达内脏。《素问·咳论》言:“治脏者治其俞。”就是《难经》中的阴病行阳的运用,治疗五脏病取用其背俞穴,为治脏病重要取穴方法。如肺病的咳嗽、喘憋取用肺俞,心悸、胸闷等心脏病取用心俞、厥阴俞,脾脏疾病取用脾俞,肝脏疾病取用肝俞,肾脏疾病取用肾俞治疗等,就是病在哪一脏,就取用那一脏之背俞穴,这是背俞穴最基本的治疗作用。

由于背俞穴能够直接调节内脏的功能,所以通过这一作用,针刺背俞穴不但能调理相应的内脏,而且也能调理相应的所属器官组织之疾病。如用肺俞不但能治疗肺脏疾病,而且还能治疗皮肤病(因为肺主皮毛),鼻子疾病(肺开窍于鼻);肝开窍于目,可以用肝俞治疗各种眼疾,肝主风,所以用肝俞治疗头晕目眩、癫狂痫等肝风内动之疾;肾开窍于耳,取肾俞可治疗耳聋、耳鸣;脾主四肢,取脾俞可治疗四肢乏力、肿胀等,所有背俞穴均有以此类推的作用。这是背俞穴治疗的又一基本规律。

所有背俞穴均在足太阳膀胱经脉上,“太阳主一身之表,为开”,系人身之藩篱,外邪入侵首犯太阳,而从背俞穴侵入不同的脏腑。《素问·风论》说:“风气与太阳俱入,行诸脉俞,散于分肉之间……风中五脏六腑之俞,亦为脏腑之风。”所以背俞穴能治疗各种外感急性病证。

《灵枢·背俞》言:“灸之则可,针之则不可。”最早皆言背俞穴仅灸不针,并且提倡重灸法,随着对解剖学的认识,开始逐渐运用针刺法。如明代凌云针派提出“俞穴针一分向外寸半,或平针三分”之法。后医家根据临床实践提出了背俞穴不同用法,刺灸方法根据疾病之虚实而定,虚则灸之,实则以针泻之(可以刺血,也可以针刺)。目前对背俞穴的用法更多,可以拔罐、艾灸、刮痧、刺血、一般针刺、电针、贴敷、埋线、挑治、指压、推拿按摩等多种用法,临床根据实际疾病选择适宜的方法,是所有穴位中用法最广的腧穴。

“历有背部薄似饼,腹部深入井”之说,所以针刺背俞穴应加强注意,因为内有各脏腑,肌肉非常表浅,防止刺入胸腔。《素问·诊要经络论》:“凡刺胸腹者必避五脏。” 《刺禁论》说:“刺中心,一日死,其动为噫。”“刺中

肺,三日死,其动为咳”,“陷中肺为喘逆仰息”。故有“灸之则可,刺之则不可”之说。针刺时一定注意针刺深度与方向,具体深度要根据患者胖瘦而定,瘦弱者宜采取斜刺法。


2.背俞穴的配穴运用

(1)俞募配穴法的运用

背俞穴在临床既可以单独运用,也可以和其他特定穴配合运用,在临床用之最广的当属俞募配穴法,最具有代表性。

俞、募穴是五脏六腑之气转输、聚积的重要腧穴,二者脉气相通,滑伯仁早在《难经本义·六十七难》中说:“阴阳经络,气相交贯,脏腑腹背,气相通应。”募为阴,均分布在胸腹部位,是阳病行阴的重要处所;俞为阳,均在背部的膀胱经内,为阴病行阳的重要部位。二者皆与其相关的内脏密切相连,既是脏腑之气转输聚积部位,又是病邪出入之门户。《标幽赋》云:“岂不闻脏腑病,而求门、海、俞、募之微。”说明背俞穴、募穴用以治疗脏腑病证。俞募配穴法就是按脏腑各自所属的俞穴和募穴进行相互配合应用。二者的配用充分体现了经络的调节阴阳作用。二者一前一后,一阴一阳,相互协调,相得益彰,是前后配穴法最典型的代表。《灵枢·五邪》载:“邪在肺,则病皮肤痛,寒热,上气喘,汗出,咳动肩背,取之膺中外腧(中府),背三节五脏之旁(肺俞),以手按之,快然,乃刺之。”《素问·奇病论》载:“口苦者……夫肝者,中之将也,取决于胆,咽为之使。此人者,数谋虑不决,故胆虚气上逆而口为之苦,治之以胆募俞。”二者均是记载俞募配穴法的具体实用。这种配穴方法,不仅可以治疗脏腑病变,而且还可以用来治疗与其脏腑经脉相连属的组织器官疾病,这是针灸临床处方配穴最基本方法之一,这一组穴法一直指导着临床的实践运用。

(2)背俞穴与其他类特定穴的配合运用

俞募配穴法仅是背俞穴一种常用之法,也可以与其他类特定穴配合运用。如《针灸甲乙经》载:“肾胀者,肾俞主之,亦取太溪;肝胀者,脾俞主之,亦取太白;肺胀者,肺俞主之,亦取太渊。”这一用法就是背俞穴与原穴配穴运用具体体现。俞原配穴法最适宜于各脏病的治疗,尤其是脏病之虚证非常适合,如肺气虚可取用肺的背俞穴肺俞配肺的原穴太渊治疗,脾虚可取用脾的背俞穴脾俞配脾的原穴太白治疗;在临床也经常与郄穴配用,用于各脏腑之急性病证如急性胰腺炎发作,常取用脾经之背俞穴脾俞

配其郄穴地机治疗,这也是背俞穴的常用配穴法。

在临床上既可以单独选用背俞穴,也可以与其他特定穴彼此相互配合应用,组成有效的配方。总之,要“师其法,而不泥其方”,才能应变于无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